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5.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块刚用酸处理过的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发现熔化的铝并不滴落。下列关于上述实验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铝箔在空气中不易燃烧 B.用酸处理时未能将氧化铝溶解
C.氧化铝的熔点比铝的熔点高 D.铝在空气中能很快形成氧化膜
4.下列变化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SO2使品红溶液褪色 B.氯水使有色布条褪色
C.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 D.臭氧使某些染料褪色
3.下列有关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正确的是
A.燃着的酒精灯打翻失火,应立即用水浇灭
B.皮肤上沾有少量浓硫酸,应立即用水冲洗
C.制取并收集氧气结束后,应立即停止加热
D.蒸发溶液时有液滴飞溅,应立即加水冷却
2.德国人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由于发明了合成氨的方法而获得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他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同时也提高了硝酸、炸药的产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N2和H2在点燃或光照条件下可合成氨
B.氨是共价化合物,硝酸是离子化合物
C.氨气遇到浓硝酸会发生反应产生白烟
D.由氨制取硝酸过程中,氮元素被还原
1.光导纤维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使信息高速公路在全球迅猛发展,它的发明者是被誉为“光纤之父”的华人科学家高锟。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
A.CaCO3 B.SiO2 C.Na2SiO3 D.CaSiO3
22.(6分)过氧化钠能与水发生反应:2Na2O2+2H2O4NaOH+O2↑。某同学用该反应制取标准状况下1.12 L氧气。
⑴计算至少需要称取过氧化钠的质量。
⑵若反应所得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是200 mL,计算该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21.(8分)某同学按下列步骤配制500 mL 0.200 mol·L-1KCl溶液,请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步骤 |
有关问题 |
⑴计算所需KCl的质量 |
需要KCl的质量为____________g |
⑵称量KCl固体 |
称量过程中主要用到的仪器是___________ |
⑶将KCl加入100 mL烧杯中 |
为加快溶解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 |
⑷将烧杯中的溶液转移至500
mL容量瓶中 |
为防止溶液溅出,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
_________ |
⑸向容量瓶中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
在进行此操作时应注意的问题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你认为按上述步骤配制的KCl溶液的浓度是否为0.200 mol·L-1,请说明理由。
20.(14分)下面是元素周期表的简略框架图。
a |
|
|
|||||||||||||||
|
|
|
|
b |
c |
d |
|
|
|||||||||
e |
f |
|
|
g |
|
h |
i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回答下列问题:
⑴元素a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______,元素i的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为________,元素f和h形成化合物的电子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元素c和g中,非金属性较强的是__________(填元素符号),支撑这一结论的化学事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写出由cd2转化为cd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d、e形成的一种盐俗称纯碱,其中常混有其对应的酸式盐,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除去该酸式盐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8分)下图中,A、B、C、D、E含有同一元素,A为红棕色固体,B为黑色粉末,C的溶液呈黄色,D的溶液呈浅绿色,E为白色沉淀且在空气中迅速转变为灰绿色最终变为红褐色。X是一种酸性稀溶液,Y是一种碱性稀溶液,其他生成物均已略去。
填写下列空白:
⑴A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X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
⑵反应④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中的氧化剂是_____________。
18.(10分)某同学实验室用下列装置探究氯气的性质。
⑴实验室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同时生成二氯化锰和水,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用单线桥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⑵实验时发现有色布条褪色,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束后,要从广口瓶Ⅱ中分离出固态I2,应采用的方法是先______________,再蒸馏。
⑶烧杯中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广口瓶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