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5.关于衍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影的存在是一个与衍射相矛盾的客观事实
(B)双缝干涉中也存在着光衍射现象
(C)光的衍射现象完全否定了光的直线传播结论
(D)干涉现象中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的出现是光衍射的结果
4.有一类物理量的大小等于另一类物理量的变化率或与变化率成正比,下面所列的这些物理量的组合中能满足这一关系的是( )
(A)弹力与弹簧的长度 (B)动能与位移
(C)感应电动势与磁通量 (D)加速度与力
3.右图为一个逻辑电路图及其真值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门电路为“与”门电路,真值表中X处的逻辑值为1
(B)该门电路为“与”门电路,真值表中X处的逻辑值为0
(C)该门电路为“或”门电路,真值表中X处的逻辑值为0
(D)该门电路为“或”门电路,真值表中X处的逻辑值为1
2.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由引力与斥力共同产生,并随着分子间距的变化而变化,下列说法中 正确的是( )
(A)分子间引力随分子间距的增大而增大
(B)分子间斥力增大时分子间引力也增大
(C)分子间相互作用力随分子间距的增大而增大
(D)分子间相互作用力随分子间距的减小而增大
Ⅰ单项选择题。(16分。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2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把正确答案选出来,并将正确答案前面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
1.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的科学研究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在对以下几位物理学家所作科学贡献的叙述中,符合史实的是( )
(A)法拉第发现了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
(B)汤姆生发现了电子,表明原子具有核式结构
(C)库仑总结并确认了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D)牛顿应用“理想斜面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
33.(14分)如图,一质量不计,可上下自由移动的活塞将理想气体封闭在圆筒内,筒的侧壁为绝缘体,下底M及活塞D均为导体并按图连接,活塞面积S=2cm2。闭合电键前,DM间距l1=5μm,闭合电键后,活塞D与下底M分别带有等量异种电荷,并各自产生匀强电场(D与M间的电场为各自产生的电场的叠加)。在电场力作用下活塞D发生移动。稳定后,DM间距l2=4μm,此时安培表读数为0.75A,伏特表读数为2V。
(1)求出活塞受到的电场力大小F(大气压强,活塞移动前后气体温度不变) ;
(2)求出活塞D所带电量q;
(3)一段时间后,一个电阻发生故障,安培表读数变为0.8A,伏特表读数变为3.2V,请判断是哪个电阻发生了故障?是短路还是断路?筒内气体压强变大还是变小?
(4)已知R3=4Ω,能否求出R1、电源电动势E和内阻r的阻值? 如果能,求出结果,如果不能,说明理由。
32.(14分)如图所示为某娱乐场的滑道示意图,其中AB为曲面滑道,BC为水平滑道,水平滑道BC与半径为1.6 m的1/4圆弧滑道CD相切,DE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海绵垫。某人从坡顶滑下,经过高度差为20m的A点和B点时的速度分别为2m/s和12m/s,在C点做平抛运动,最后落在海绵垫上E点。人的质量为70kg,在BC段的动摩擦因数为0.2。问:
(1)从A到B的过程中,人克服阻力做的功是多少?
(2)为保证在C点做平抛运动,BC的最大值是多少?
(3)若BC取最大值,则DE的长是多少?
31.(12分)如图所示,一对平行光滑轨道水平放置,轨道间距L=0.20 m,电阻R=10 W,有一质量为m=1kg的金属棒平放在轨道上,与两轨道垂直,金属棒及轨道的电阻皆可忽略不计,整个装置处于垂直轨道平面向下的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B=5T,现用一外力F沿轨道方向拉金属棒,使之做匀加速运动,加速度a=1m/s2,试求:
(1)力F与时间t的关系。
(2)F=3N时,电路消耗的电功率P。
(3)若外力F的最大值为5N,为求金属棒运动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某同学解法为:先由(1)中的结果求出F=5N时的时间t,然后代入求解。指出该同学解法的错误之处,并用正确的方法解出结果。
30.(10分)如图所示,质量m=1Kg的小球穿在长L=1.6m的斜杆上,斜杆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α=37°,斜杆固定不动,小球与斜杆间的动摩擦因数μ=0.75。小球受水平向左的拉力F=1N,从斜杆的顶端由静止开始下滑(,),求
(1)小球运动的加速度大小;
(2)小球运动到斜杆底端时的速度大小。
29.(8分)一组同学用DIS研究“弹簧振子的振动周期和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过程如下:
A.有同学认为:弹簧振子的质量越大,惯性越大,周期也应该越大.也有同学认为周期跟劲度系数有关。
B.设计实验:装置如图甲。准备选用的器材有:力传感器、质量为m0的钩码若干个,劲度系数为K的轻质弹簧若干个(已知n个劲度系数为的弹簧串联后的劲度系数为)
C.实验过程如下:
用力将钩码向下拉一段距离后放手,钩码上下振动,力传感器上显示出力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改变钩码的个数或用几个弹簧串联后反复实验,得到表一、表二的数据:
D.同学们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后,对他们的假设进行了补充完善。问:
(1)上述科学探究活动中,属于“制定计划”和“搜集证据”的环节分别是: 、 。
(2)用力传感器观测力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其目的是: 。
(3)周期T与弹簧振子质量的关系是: 。
周期T与弹簧劲度系数的关系是: 。
(4)如果,则周期表达式。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