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3.( )蒲公英的种子像“小伞”,苍耳的种子,果实上有刺,这属于
A.遗传和变异 B.地理隔离 C.生存斗争 D.生物的适应性
2.( )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B.对所有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C.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
D.不同的物种间必然存在着生殖隔离
1.( )使用某种农药来防治害虫,开始效果很显著,但长期使用以后,效果越来越差。
原因是
A.害虫对农药进行了定向选择 B.害虫对农药产生了定向的变异
C.害虫对农药产生了隔离 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
18、(1)在工业污染区,黑色蛾数量占优势(合理即给分)
(2)1)非工业污染区
3)将标记的不同体色的蛾分别释放到上述两地区
(3)见右图
(4)在工业污染区,黑色蛾数量占优势;在非工业污染区,浅色蛾数量占优势
(5)1)不同污染程度区域的树皮颜色不同,使停歇在树上不同体色的蛾被鸟类捕食的概率不同,导致它们的存活率不同。
2)①选择的雌雄黑色蛾杂交;观察、记录后代的体色
②若后代出现浅色蛾,则黑色为显性性状;若后代全部是黑色蛾,则黑色为隐性性状。(合理即给分)
17、(1)基因突变 (2)抗药性个体极少(抗药性基因频率极低)(3)定向选择 菌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加 (4)隐性基因可通过杂合子保留下来
17、桦尺蛾是一种栖息在密林中、白天停歇在树干上的昆虫,一般为浅色,它借助与环境相似的体色躲避鸟类天敌。在工业污染区,黑色桦尺蛾的数量有增多的趋势。为证实两种体色的桦尺蛾因环境不同,进行如下探究。请完成下列探究方案。
(1)假设: 。
(2)实验步骤:
1)选择工业污染区A和 地区B;
2)收集桦尺蛾,并在翅下用有色颜料分别标记黑色蛾若干;
3) ;
4)一段时间后用诱蛾灯诱捕,记录、统计结果。
(3)实验结果:如表1。根据表内数据在右下空白处绘制A、B两地区不同体色蛾回收率的柱形图。
表1 桦尺蛾释放数和回收数
地区 |
项 目 |
浅色蛾 |
黑色蛾 |
工业污 染区A |
释放数 |
400 |
500 |
回收数 |
52 |
150 |
|
B |
释放数 |
500 |
600 |
回收数 |
60 |
30 |
(4)结论: 。
(5)分析与评论:
1)人们观察到工业污染导致树皮变黑,从这个角度解释上述实验结果 。
2)已知桦尺蛾的体色有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为了进一步探究桦尺蛾的黑色与浅色的显隐性关系,有人将一对黑色蛾与浅色蛾杂交,F1 中黑色蛾与浅色蛾的数量比为1∶1。请利用F1 的饿,在此基础上设计遗传试验完成探究。
①试验步骤: 。
②结果与分析: 。
答案:1-5 CCCCC 6-10 BBBBB 11-15 BBBBB
16 0.81、0.18 0.01 0.49 0.42 0.09 AA型逐渐减少、Aa先增加后减少、aa型逐渐增加
16、滥用抗生素往往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1)细菌抗药性来源属于 ;
(2)尽管在细菌菌群中天然存在抗药性基因,但是使用抗生素仍可治疗有细菌引起的感染,原因在于菌群中 ;
(3)细菌耐药性的形成是抗生素对细菌进行 的结果,其内在实质是
(4)在抗生素的作用下,细菌往往只要一到两代就可以得到抗性纯系。而有性生殖的生物,淘汰一个原来频率较低的隐性基因,形成显性纯合子组成种群的过程却需要很多代,原因是 。
15.假设一对等位基因A、a的频率为A=0.9,a=0.1,那么AA、Aa、aa三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是 ;若环境的选择作用使A频率由0.9降为0.7,选择后第二代基因型为AA、Aa、aa的频率分别是 ;若选择作用保持不变,后代基因型频率的变化规律是 。
15、若一个种群中A基因频率为p,a基因频率为q,p+q=1,该种群繁殖一代后,基因A、a的频率发生了改变,原因不可能是( )
A. 雌雄个体没有自由交配并产生等量后代 B.种群非常大 C、自然选择 D. 基因A和a发生突变
14.某小岛上原有果蝇20000只,其中基因型VV、Vv和vv的果蝇分别占15%、55%和30%。若此时从岛外入侵了2000只基因型为VV的果蝇,且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则F1代中V的基因频率约是 ( )
A. 43% B. 48%
C. 52% D. 57%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