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6. ( 6 分)在盛有AgNO3、HCl、Na2CO3、CaC12、NaCl、KCl 六种无色溶液的试剂瓶上分别贴有①~⑥ 的编号,分别取它们两两混合,产生的现象如下表所列(其中“↑”表示产生气体,“↓”表示生成沉淀,“一”表示无现象):
( 1 )推断下列编号对应的溶液(写溶质的化学式):①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
( 2 )向① 与⑤ 反应后的生成物中加人足量HNO3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通过以上实验,还有两种溶液不能确定,若要进一步确定它们,必须进行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 4 分)用质量分数为36.5 %的浓盐酸(密度为1.2g·cm一3)配制成250 mL1. 2mol/L的稀盐酸。
( l )经过计算需要______________mL浓盐酸。
( 2 )在量取浓盐酸后,进行了如下操作:
① 等稀释的盐酸冷却到室温后,将溶液沿玻璃棒小心地注人到2 50 mL 的容量瓶中。
② 往容量瓶中缓慢地加入蒸馏水至液面接近刻度线1 cm 一2 cm 处时,改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使溶液的凹液面正好与容量瓶的刻度线相切。
③ 在盛浓盐酸的烧杯中注入蒸馏水,并用玻璃棒搅动,使其混合均匀。
④ 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璃棒2 一3 次,并将洗液全部注人容量瓶中。
上述操作中,正确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编号)。
( 3 )配制完后,将容量瓶中的稀盐酸转移到指定的试剂瓶中存放,盖好塞子并贴上标签。
24. ( 9 分)已知:A 、B 、C 、D 、E 、F 在常温下均为气体,它们有以下转化关系(部分反应条件、产物已略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将A 点燃后伸人到装有E 的集气瓶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
(2)C 的浓溶液与黑色粉末反应生成E 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将溶液II 滴人到碘化钾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人适量CCl4,充分振荡后静置,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与溶液I 比较,溶液II中多出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23. ( 3 分)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写出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l )硝酸钾中混有溴化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碳酸氢钾中混有碳酸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氯化氢气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 3 分)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________,卤族元素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它们的活动性逐渐________________;简单离子的还原性逐渐______________。
21. ( 3 分)由于钠很容易与空气中的________、_______等物质反应,所以钠在自然界里只能以__________态存在。
20.向一定量的Na2CO3 溶液中缓慢滴人稀盐酸,并不断搅拌,随着盐酸的加人,溶液中自由离子的数目也随之发生如右图所示变化。坐标系中a 、b 、c三条曲线分别对应的离子是
A . Na+ CO32- HCO3-
B . Cl一 Na+ CO32-
C.Na+ HCO3- CO32-
D . Na+ CO32- H+
第II 卷(非选择题,共50 分)
19.在反应KClO3 + 6HCl KCl + 3Cl2↑+3H2O中,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的质量比为A.1 : 3 B.3 : 1 C.1 : 1 D.5 : 1
18.工业上能用下列方法制备物质的是 A.用钠在氯气中燃烧制得氯化钠
B.氢气与氯气充分混合后点燃制得氯化氢
C.将氯气通人石灰乳中制得漂白粉
D.将氟气通人氯化钠溶液中制得氯气
17.将20 mL 0 . 3 mol / L AgNO3 溶液与10 mL 0 . 4 mol/LCaCl2溶液混合,所得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A.c ( NO3-)> c ( Ca2+ ) > c ( Cl一) B.c(Ca2+) >c(NO3-)> c (Cl一) C.c(Ca2+) > c (Cl一)> c (NO3-) D.c(Cl一)> c (Ca2+) > c (NO3-)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