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下列生物群体属于种群范畴的是( )
A.一个池塘内的全部蝌蚪
B.一块农田中的全部杂草
C.一个森林中的全部鸟
D.一滴水中的双核草履虫
[答案] D
[解析] 种群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总和,只有D符合题意。
1.现代进化理论与达尔文进化理论观点不同的是( )
A.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C.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
D.自然选择是环境对生物的选择
[答案] C
[解析] 达尔文进化理论认为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生物产生了变异以后,由自然选择决定其生存或淘汰,因此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而自然选择是环境对生物的选择,因此A、B、D都符合达尔文观点,由于他没有研究透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因此也就不知道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3.某植物种群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若该种群植物全部自交,后代中AA、aa基因型个体出现的频率以及A、a基因频率分别为( )
A.55%、45%、45%、55%
B.55%、45%、55%、45%
C.42.5%、32.5%、45%、55%
D.42.5%、32.5%、55%、45%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Aa基因型个体的频率为50%,则自交后代中Aa基因型个体的频率为25%,AA基因型个体的频率为30%+12.5%=42.5%、aa基因型个体的频率为20%+12.5%=32.5%;而A、a的基因频率仍然为30%+25%=55%、20%+25%=45%。
2.(2009·上海)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 )
A.具有新的生理功能
B.出现新的形态结构
C.出现地理隔离
D.形成生殖隔离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物种形成的标志,属于识记内容。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形成生殖隔离。
1.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出现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
C.种群内个体之间的差异越大,种群越容易遭环境的淘汰
D.生物进化的方向取决于生物变异的方向
[答案] A
[解析] 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种群内个体之间的差异越大,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该种群越不容易被环境淘汰。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但不一定有新物种的形成。决定进化方向的是自然选择而不是生物变异的方向(变异是不定向的)。
8.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1)图1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的基本环节,X、Y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________,这是生物进化的________。
(3)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____________。
(4)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图2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
1)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________加剧。
2)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个体比例反而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
3)图2所示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因为蜥蜴群体内的________发生了改变。
4)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图2所示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______多样性;若从分子水平检测这种多样性,可采用的简便技术是______。
[答案] (1)突变(变异) 自然选择
(2)种群 基本单位
(3)基因库
(4)
1)生存斗争(种内斗争)
2)联趾型个体趾间有蹼,适合于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因此,在岛上食物短缺时,联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合理即给分)
3)基因频率
4)遗传 PCR(聚合酶链反应)
7.下面是关于果蝇对DDT抗药性的进化实验:
实验一 将一个果蝇群体(第一代)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涂有a浓度DDT的玻璃片处理,将成活下来的果蝇后代(第二代)继续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2a浓度的DDT处理,将存活下来的果蝇后代(第三代)继续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3a浓度的DDT处理……用同样的方法逐代将DDT浓度增加1a处理果蝇。到第15代时,DDT浓度增加至15a,仍有能抗浓度为15aDDT的果蝇存活。因此,实验者认为,果蝇的变异是“定向的”,即是在环境条件(DDT)的“诱导”下产生的,并且认为,该实验证实了拉马克“用进废退学说”的正确性。
另有学者发现了“实验一”设计的缺陷,怀疑实验一得出的结论的科学性,因而设计了实验二。
实验二 将若干雌雄果蝇分别饲养成若干个家系,此为第一代,然后将每个家系分两半,用a浓度的DDT分别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然后在有果蝇存活的家系的另一半果蝇中,再培养若干个家系(第二代),将每个家系分成两半,用2a浓度的DDT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在有果蝇存活的家系的另一半中,再培养若干个家系……用同样的方法逐代将DDT浓度增加1a处理果蝇。到第15代时,DDT浓度增加至15a,也产生了能抗15a浓度DDT的果蝇群体。然而这些具有抗性的果蝇的父母及其祖先并没有接触过DDT。
通过对实验二的分析,你认为:
(1)DDT对果蝇变异所起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________。果蝇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果蝇个体的变异是________的,果蝇抗药性的产生在环境变化(DDT处理)之________(填“前”、“中”或“后”)。
(2)通过对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比较分析,你认为实验一得出不正确结论的原因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选择 不定向 前
(2)①实验一将果蝇个体作为进化的单位来研究不能
发现个体变异不定向的特点
②实验一用DDT直接处理果蝇,虽然看到的是群体变异,但容易误认为DDT对果蝇的抗性起“诱导”作用,而看不出“诱导”掩盖下的选择作用
6.关于达尔文学说和拉马克学说的两种学说的区别,正确的说法是( )
A.达尔文学说认为环境的作用可引起不定向的变异
B.拉马克学说认为不定向的变异由动物的意愿决定的
C.达尔文学说认为变异后就能适应环境
D.拉马克学说认为生物通过变异适应环境
[答案] D
[解析] 达尔文学说认为变异是自然界始终存在的,故A不正确,也认为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有有利变异适应环境,故C不正确。拉马克学说认为生物可根据自己的意愿产生适应环境的变异,变异是定向的,故B不正确。
5.枯叶蝶的翅膀颜色和形状极似枯叶,这种拟态的形成是由于枯叶蝶的祖先( )
A.变异后经人工选择的结果
B.变异后经自然选择的结果
C.自然选择再变异的结果
D.人工选择后再变异的结果
[答案] B
[解析] 拟态属于生物的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但通过环境的定向选择后,只有有利变异能生存,不利变异被淘汰。
4.下列说法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生存斗争仅指种内斗争
B.不遗传的变异在进化上是有意义的
C.生存斗争与生物进化无关
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 D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