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185994  186002  186008  186012  186018  186020  186024  186030  186032  186038  186044  186048  186050  186054  186060  186062  186068  186072  186074  186078  186080  186084  186086  186088  186089  186090  186092  186093  186094  186096  186098  186102  186104  186108  186110  186114  186120  186122  186128  186132  186134  186138  186144  186150  186152  186158  186162  186164  186170  186174  186180  186188  447348 

4.(2009年高考上海卷)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 )

A.具有新的生理功能       B.出现新的形态结构

C.出现地理隔离         D.形成生殖隔离

解析:选D。生殖隔离的产生标着新物种的形成。

试题详情

3.(2010年广州调研)在同一区域中生长着两种杜鹃花,在人工的条件下,它们之间都可以杂交成功。但在自然状态下不能杂交,因为一种杜鹃花在6月初产生花粉,另一种在6月下旬产生花粉。这种现象属于( )

A.优胜劣汰   B.过度繁殖

C.生殖隔离   D.性状分离

解析:选C。题干信息“两种生物在自然情况下不能进行杂交”,已告诉我们这种现象属于生殖隔离。

试题详情

2.最近为了防止滥用抗生素,上海等地区规定普通感冒不准使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会对人体细菌造成耐药性,如果真的细菌感染,则往往由于体内细菌能够抵抗各种抗生素而无药可救。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耐药性”细菌优选出来

B.细菌中本来就存在耐药性个体,长期使用导致“耐药性”基

因频率下降

C.“耐药性”基因频率的改变使病菌发生了进化

D.基因频率虽然改变了,但是新的病菌(物种)不一定产生

解析:选B。细菌中本来就存在“耐药性”个体,长期使用抗生素不断淘汰不耐药的病菌,导致“耐药性”基因频率不断上升。

试题详情

1.(原创题)南水北调中线的取水口位于丹江口血吸虫病流行区,东线又要经过江苏省的高邮湖等三大湖区,该区也是我国较大较严重的血吸虫病流行区。因此,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一些血防专家的忧虑也在不断加重。这些专家担心的是,南方水系的血吸虫会随水北上,并在北方水系中形成新的亚种或物种,对北方人民的健康形成新的威胁。下面是对这种担心的解释,其中正确的是( )

A.南方的部分血吸虫来到北方后,会慢慢形成一个新的种群

B.南方的部分血吸虫来到北方后,基因频率很快就会发生较大

的变化

C.南方的部分血吸虫来到北方后,便与南方的血吸虫之间形成

地理隔离

D.南方的部分血吸虫来到北方后,随着变异的积累,一定时期

后可与南方的血吸虫之间形成生殖隔离

解析:选B。北方的水系环境虽然会对来自南方的血吸虫产生一定的选择作用,使其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但这种作用是漫长的;基因突变虽然也可使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但基因突变的机率在自然条件下是极低的。因此B项是错误的。

试题详情

15.(创新探究)一科研小组对某病毒遗传物质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原理:略

实验目的:探究某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

材料用具:显微注射器,某病毒的核酸提取物、活鸡胚、DNA酶、RNA酶。

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等量活鸡胚两组,用显微注射技术分别向两组活鸡胚中注射有关物质。

第二步: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第三步:分别从培养后的活鸡胚中抽取样品,检测是否产生该种病毒。

请将与实验相关的内容填入下表。

 
注射的物质
实验现象预测(有无 该病毒的遗传产生)
相关判读(该病毒的遗传物质)
第一组
 
如果________,
如果________,
则________是遗传物质
则________是遗传物质
第二组
 
如果________,
如果________,
则________是遗传物质
则________是遗传物质

解析: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核酸的种类(通过DNA酶和RNA酶来操纵),因变量是病毒的产生情况。当加入DNA酶时核酸提取物若为DNA将被水解,若核酸是RNA,则不被水解,反之亦然。

试题详情

14.下图为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T2噬菌体专性寄生在大肠杆菌细胞内)的实验,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实验对下列问题进行分析:锥形瓶中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   的,其内的营养成分中是否含有32P?   。

(2)对下列可能出现的实验误差进行分析:

①测定发现在搅拌后的上清液中含有0.8%的放射性,最可能的原因是培养时间较短,有部分噬菌体    ,仍存在于    

②当接种噬菌体后培养时间过长,发现在搅拌后的上清液中也有放射性,最可能的原因是复制增殖后的噬菌体    

(3)请你设计一个给T2噬菌体标记上32P的实验:

①配制适合培养大肠杆菌的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    ,作为合成DNA的原料;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培养液中提取出所需要的T2噬菌体,其体内的

    被标记上32P。

解析:(1)大肠杆菌应培养在适宜的培养基中。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没有标记的大肠杆菌,经搅拌离心后,放射性物质存在于沉淀物中,说明被32P标记的DNA进入了大肠杆菌细胞内。

(2)若培养时间较短,可能有部分噬菌体没有侵入大肠杆菌,而存在于培养液中;若培养时间过长,大肠杆菌可能会裂解,释放出增殖的噬菌体。

(3)要给T2噬菌体标记上32P,首先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然后让噬菌体侵染被32P标记的大肠杆菌,从而得到被32P标记的噬菌体。

答案:(1)大肠杆菌 不含有

(2)①没有侵入大肠杆菌 培养液中 ②从大肠杆菌体内释放出来

(3)①用32P标记的脱氧核苷酸 ②在培养基中接种大肠杆菌,培养一段时间后再接种T2噬菌体,继续进行培养 ③DNA

试题详情

13.下图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图解。请回答:

(1)分析图A可以看出,加热杀死有毒的S型细菌与活的R型无毒的细菌混合注入小鼠体内,小鼠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用同位素标记法分别对蛋白质和DNA进行标记,可选用下列哪一组( )

A.14C和18O            B.35S和32P

C.14C和32P            D.35S和18O

(3)分析图B可以看出,该实验获得成功的最关键设计是______

                              

解析:(1)此题考查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结论,分析图A可以看出,加热杀死的有毒S型细菌与活的R型无毒的细菌混合后,可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小鼠将死亡。

(2)蛋白质含有S,不含P元素,核酸含有P而不含S元素,因此可用35S和32P分别对蛋白质和DNA进行标记。

(3)分析图B可知,加入S型细菌DNA,R型无毒的细菌发生转化,表现了S型细菌的性状,这说明S型细菌的DNA进入了R型细菌细胞中,实现对其性状的控制,也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该实验获得成功的最关键设计是设法将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答案:(1)死亡 S型细菌的DNA将R型细菌转化成活的有毒的S型细菌,使小鼠死亡

(2)B

(3)设法将DNA与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试题详情

12.下列有关核酸与遗传物质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DNA是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

B.有的生物种类的遗传物质是RNA

C.在真核生物中,DNA和RNA都是遗传物质,其中DNA是主

要的遗传物质

D.核酸是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其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解析:选C。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核酸,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但DNA是遗传物质,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只含有DNA或RNA一种核酸,其含有的这种核酸就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总之,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即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试题详情

11.下列四种病毒中,遗传信息贮存在DNA分子中的( )

A.引发禽流感的病原体       B.烟草花叶病毒

C.T2噬菌体             D.引起AIDS的病原体

解析:选C。对于常见的各种病毒的遗传物质要注意归类记忆。禽流感病毒(禽流感的病原体)、烟草花叶病毒、艾滋病病毒(引起AIDS的病原体)都是RNA病毒,T2噬菌体是DNA病毒。

试题详情

10.(2010年南通质检)一百多年前,人们就开始了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对此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最初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推测氨基酸的多种排列顺序可

能蕴含遗传信息

B.在艾弗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细菌转化的实质是发生了

基因重组

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之所以更有说服力,是因为其蛋白质与

DNA完全分开

D.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只有在离心后的沉淀物中才能测到

放射性同位素32P

解析:选D。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32P标记的一组离心后,沉淀物中放射性很高,上清液中也能测到很低的放射性。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