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186515  186523  186529  186533  186539  186541  186545  186551  186553  186559  186565  186569  186571  186575  186581  186583  186589  186593  186595  186599  186601  186605  186607  186609  186610  186611  186613  186614  186615  186617  186619  186623  186625  186629  186631  186635  186641  186643  186649  186653  186655  186659  186665  186671  186673  186679  186683  186685  186691  186695  186701  186709  447348 

11.下列对右图中“种群生长”坐标曲线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阴影部分是造成曲线Ⅰ与曲线Ⅱ之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B.若曲线Ⅱ表示青霉菌种群生长的曲线,那么提取青霉素最佳时间是在bc段

C.外来物种入侵某个地区后,一般在短时间内的种群数量变化特点都会与曲线Ⅰ一致

D.我国人口的基数比较大,所以我国目前人口发展的基本情况处于bc段

解析:从图示曲线可知曲线Ⅰ为“J”型曲线,一般是生物迁入一个新的环境后,在没有环境阻力的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是比较理想的一种情况。大多数种群往往会因为环境阻力的存在,而使数量变化规律如曲线Ⅱ所示,因此造成曲线Ⅰ与曲线Ⅱ之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环境阻力,即图中的阴影部分;bc段是微生物生长的稳定期,也是次级代谢产物大量积累的时期,因此提取青霉素最佳时间应是在bc段;我国人口的基数比较大,出生率仍很高,因此我国目前人口发展的基本情况还是处于ab段。

答案:D

试题详情

10.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构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

B.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

C.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

D.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增长、种间关系以及信息的采集与处理能力,图文转换能力等。

从题干中“三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可知它们之间为竞争关系;联系水螈数量变化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之间的关系,不难看出,水螈更喜欢以锄足蟾蝌蚪为食;根据图中三种蝌蚪数量变化可以看出,水螈的出现及数量的不同是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而生物若要呈J型增长需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才能实现。

答案:A

试题详情

9.

(2011年无锡一模)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依次为a、b、c,见上图。关于对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

B.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

C.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

D.三组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不同,C组营养初始供给最少

解析:题图反映b组培养温度最适宜,种群数量的下降可能是营养物质的消耗。

答案:C

试题详情

8.

右图中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中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d点之后

B.若此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防治害虫应从c点开始

C.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开始一定呈“J”型增长

D.若此图表示草履虫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率为0

解析:由题图看出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在c点之后就非常明显了。若此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防治害虫应在c点之前开始,c点之前害虫基数少,容易控制。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也可能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不再增加,增长率为0。

答案:D

试题详情

7.(2011年盘锦一模)

   科研人员对某海洋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右图所示,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D点时进行捕捞最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生存

B.D点表示种群密度最大

C.B点表示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

D.从O点到D点,种内斗争越来越激烈

解析:D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是K值。B点表示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进行捕捞最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生存。

答案:A

试题详情

6.(2009年高考广东卷)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解析: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叫做种群的空间特征。B没有体现空间特征。

答案:B

试题详情

5.(2009年高考江苏卷)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4个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B.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解析:A项中,4个试管中最初环境适宜,所以都经历了“J”型增长;B项中,最初的条件不同,达到K值不会同时;C项中,培养液体积Ⅱ和Ⅲ不同,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应大于试管Ⅱ;D项中,Ⅳ中起始酵母菌数大于Ⅱ,所以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答案:B

试题详情

4.(2009年高考安徽理综)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型增长

解析: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的繁殖加快,A错。第17-29天,成虫数量增长逐渐缓慢,说明增长率下降,死亡率上升,B错。第21-37天,成虫数量逐渐增多,种群密度增大,导致生存斗争加剧,成虫增长率下降,C正确。第1-37天,成虫数量呈“S”型增长,D错。

答案:C

试题详情

3.(2009年高考广东卷)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 )

A.改变培养液的pH值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

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

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

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

解析:A项中,改变培养液的pH会影响酵母菌的繁殖,从而影响K值大小;B、C选项中,应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数量进行计算;D项中,营养条件、pH、温度等都是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答案:D

试题详情

2.(2010年高考全国理综)

下列四种现象中,可以用图表示的是( )

A.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

B.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含量随时间的变化

C.条件适宜、底物充足时反应速率随酶量的变化

D.在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随CO2含量的变化

解析: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呈“J”型增长曲线,A项错;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在分裂间期完成复制(n→2n),在分裂后期又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2n→n),不会从“O”点开始,也不会维持在一定水平,B项错;条件适宜、底物充足时,酶促反应速率随酶量的增加呈直线上升,C项错;在适宜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在开始阶段随CO2含量的增加而上升,由于植物叶肉细胞的内在因素(如C5的含量、酶的数量等)的限制,在CO2含量增大到一定范围后光合作用强度不再上升,D项对。

答案:D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