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4、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
A.新疆哈密瓜大又甜,昼夜温差是影响其糖分含量的因素之一
B.影响高山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阳光
C.狐吃了一只兔,狐就可获得兔的全部能量
D.当草食动物从天然草场移离后,植物竞争的强度会降低
3、人体发生过敏时,能释放组织胺,致使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加,促进血浆从毛细血管滤出,结果出现荨麻疹,组织胺的作用是( )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激素调节 D.神经和体液调节
2、我国政府为把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办成绿色奥运,目前正在北京地区实施大规模的绿化工程。绿化北京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调节( )
A.北京地区的气温 B.北京地区的湿度
C.北京地区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 D.北京地区氧气和二氧化硫的浓度
1、生命活动中,酶是不可缺少的生物催化剂,以下四种酶的作用对象分别是( )
①肽酶 ②解旋酶 ③纤维素酶 ④ATP水解酶
A.碱基间氢键、肽键、植物细胞壁、磷酸基团
B.肽键、碱基间氢键、植物细胞壁、高能磷酸键
C.肽键、碱基间氢键、原生质体、NADPH
D.R基、脱氧核苷酸、细胞膜、ATP
33.(10分)有两个纯种小麦,一个是高秆抗锈病(DDTT),另一个是矮秆易染锈病(ddtt),现有实验三组:
第一组是: DDTT× ddtt → F1(自交)→ F2
第二组是: DDTT× ddtt → F1,并将F1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
第三组是: DDTT进行X射线、紫外线综合处理。
实验结果发现:三组实验中都出现了矮秆抗锈病品种。试问:
(1)第一组使用的方法,在遗传育种上称为___________ 。
(2)第二组使用的方法,在遗传育种上称为___________,其培育中用_______________使其染色体加倍,这种育种方法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第三组方法出现ddtt后代是偶然的、个别的,它是DDTT通过______________ 来实现的。
32.(18分)下图是具有两种遗传病的家庭系谱图,设甲病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乙病是性基因为B,隐性基因为b。若II-7为纯合体,请据图回答:
(1)甲病是致病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的________性遗传病;
乙病是致病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的________性遗传病。
(2)II-5的基因型可能是________,III-8的基因型是________。
(3)III-10的纯合体的概率是________。
(4)假设III-10与III-9结婚,生下正常男孩的概率是________。
(5)该系谱图中,属于II-4的旁系血亲有________。
31.(12分)下图表示某基因的片段及其相应转录出的信使RNA,请据图回答问题:
注:与该基因片段相关的几种氨基酸的密码子:丝氨酸(UCG、UCU、UCC、UCA、AGU、ACC); 缬氨酸(GUA、GUU、GUC、GUG);甘氨酸(GGU、GGG、GGA、GGC);甲硫氨酸(AUG);终止密码子(注:终止密码子不能够决定氨基酸)(UAA、UGA、UAG)。
(1)在真核细胞中,进行图中过程的主要场所是 。
(2)该图所示的过程与合成DNA过程相比,不同的是以 为模板。
(3)若该基因复制时发生差错,在上图箭头②处的碱基"T"丢失了,该变异基因指导合成肽链的最后一个氨基酸是 。
(4)当上图箭头①由T变成G时,这种突变结果对该蛋白质的合成的影响是 。
(5)假如mRNA的碱基中,U占20%,A占10%,则它的基因(DNA双链)中,胞嘧啶所占的百分比是 。假如mRNA碱基数为123个,则在核糖体上由该mRNA指导合成的肽链的氨基酸数目最多为 。
30.某家庭父亲正常,母亲色盲,生了一个性染色体为XXY的色觉正常的儿子(患者无生育能力)。产生这种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原因很可能是
A.胚胎发育的卵裂阶段出现异常 B.正常的卵和异常的精子结合
C.异常的卵和正常的精子结合 D.异常和卵和异常的精子结合
29.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比较中,叙述不正确的是
A.基因突变是分子水平上的变异 B.染色体结构变异可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到
C.基因重组没有产生新基因 D.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最终都会引起生物性状改变
28.用纯种的高秆(D)抗锈病(T)小麦与矮杆(d)易染锈病(t)小麦培育矮秆抗锈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如下,下列有关此育种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过程①是杂交 B.过程②为有丝分裂
C.过程③必须经过受精作用 D.过程④必须使用生长素处理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