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189365  189373  189379  189383  189389  189391  189395  189401  189403  189409  189415  189419  189421  189425  189431  189433  189439  189443  189445  189449  189451  189455  189457  189459  189460  189461  189463  189464  189465  189467  189469  189473  189475  189479  189481  189485  189491  189493  189499  189503  189505  189509  189515  189521  189523  189529  189533  189535  189541  189545  189551  189559  447348 

1、根据表格平均值作出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7天中的变化曲线。

试题详情

(三)现象观察

每天同一时间,各组取出本组的试管,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并作记录,连续观察7天。

菌数         时间
(2.5×104个) (天)
组别
起始
1
2
3
4
5
6
7

 
 
 
 
 
 
 
 

 
 
 
 
 
 
 
 

 
 
 
 
 
 
 
 









平均
 
 
 
 
 
 
 
 

试题详情

(二)方法步骤和记录

1、取相同试管若干支,分别加入5ml肉汤培养液,塞上棉塞。

2、用高压锅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后冷却至室温,标记甲、乙、丙等。

3、将酵母菌母液分别加入试管各5ml,摇匀后用血球计数板计数起始酵母液个数,做好记录。

4、将各试管送进恒温箱,25℃下培养7天。

试题详情

(一)材料用具

探究所需要的菌种和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试管、

血球计数板(2mm×2mm×0.1mm方格)、滴管、显微镜等。

试题详情

①全班同学分成甲、乙、丙等若干实验组。

②分别用等量培养液,在相同适宜环境中培养等量酵母菌。

③每天用血球计数板,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并作记录,连续7天。

④7天后,各组向全班汇报本小组7天的数据,算出每一天数据的全班平均值,根据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长。

试题详情

开始一段时间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中的资源和空间变得有限,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呈S型增长。

试题详情

培养一种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

试题详情

57. (5分)下图根据实验室中人工饲养腹果蝇的数据统计绘制而成的曲线图。人工饲养是在一定大小的培养瓶中,喂以一定量的酵母菌的条件下进行的。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室条件下用草履虫、酵母菌所作的实验与上述结果相似,表明种群在一定空间、一定资源条件下的增长类型,一般都是___________。  (2)曲线的纵坐标__________(“能”或“不能”)反映种群密度的大小。在一定环境中种群增长曲线的渐近线,生态学上称为环境容纳量,其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种群的环境容纳量________(“能够”或“不能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3)试根据容纳量的概念对珍稀动物的保护、草原的合理放牧分别提出你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56.(8分)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HIV存在于艾滋病患者的细胞中,其遗传物质RNA逆转录形成的DNA可整合到患者的基因组中,这样每个被感染的细胞就成为产生HIV的工厂,每个被感染的细胞裂解都可释放数百万个HIV。人若感染HIV,潜伏期一般2-10年(如下图),一旦确诊为艾滋病,一般2-3年死于其他疾病或癌症。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曲线Ⅱ中EF段呈上升状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可知HIV主要攻击人的_____细胞。曲线Ⅰ中的AB段的形成是因为效应T细胞作用于_______________细胞,经过一系列变化,最终导致该细胞裂解死亡,这一过程称为___________免疫。

(3)有研究表明,HIV有100多种形态,众多变异类型的形成是______________的结果,也是目前研制HIV疫苗的主要障碍。这种变化特点与一般生物不同之处是____。

(4)根据以上材料分析,结合遗传信息传递图解

   你认为控制HIV产生新个体的最佳环节是上述_________。(填序号)

(5)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

   A.性接触传播    B.蚊虫叮咬传播    C.血液传播

D.母婴垂直传播   E.握手、共同用餐、同池游泳传播

试题详情

55.(9分)乙肝病毒(核酸为双链DNA)感染人体肝细胞以后,在肝细胞内可复制出许多病毒颗粒,进而损害肝细胞的机能,严重影响到人体健康。上世纪70年代,科研人员发现,在乙肝病人的血液中,除了有传染性的乙肝病毒颗粒外,还有大量的乙肝病毒外壳蛋白颗粒,其特征是外壳表面含有与致病乙肝病毒颗粒相同的表面抗原,但内部是空心的,不含病毒DNA分子,因此没有传染性和致病力。最早发现空心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蛋白颗粒的是美国科学家B.SBlnmberg。这一重大发现为乙肝疫苗的研究开辟了道路:若将乙肝患者的血液经严格纯化,去除杂蛋白和乙肝病毒颗粒后,可获得高纯度的空心乙肝表面抗原蛋白颗粒,将这种抗原蛋白颗粒制成疫苗,注人人体后,可诱发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相应的抗体。为此,B.SBlnmberg荣获了1976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请结合已学过的生物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乙肝病毒外壳蛋白颗粒是在人体肝细胞的      上合成的。

(2)乙肝表面抗原蛋白颗粒可用于制作疫苗,其原因是          

 (3)乙肝疫苗注入人体后,诱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相应的抗体是在     细胞中合成的,参与抗体合成的膜性细胞器有                  。已感染病毒的肝细胞可在     细胞的作用下,裂解死亡并释放病毒,随后抗体与病毒结合,这过程包含了              免疫。

(4)乙肝患者血液出现的乙肝病毒外壳蛋白颗粒来源是                                               

(5)在自然情况下,乙肝病毒与艾滋病病毒(单链RNA)哪一种更容易发生变异?  为什么?                              (2分)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