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191003  191011  191017  191021  191027  191029  191033  191039  191041  191047  191053  191057  191059  191063  191069  191071  191077  191081  191083  191087  191089  191093  191095  191097  191098  191099  191101  191102  191103  191105  191107  191111  191113  191117  191119  191123  191129  191131  191137  191141  191143  191147  191153  191159  191161  191167  191171  191173  191179  191183  191189  191197  447348 

1.下列有关生命活动的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的向光性生长是由于阳光的照射而引起的

B、用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浸泡不易生根的枝条下端,就可以使它长出大量的根来

C、体液调节主要是激素调节

D、促激素的作用只是促进相关腺体内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2.调节性激素分泌的枢纽部位是

A、垂体   B、睾丸  C、卵巢  D、下丘脑

3.能够为泌乳准备条件的激素是

A、甲状腺激素 B、孕激素 C、胰岛素 D、雌激素

4.通过人工方法获得无子果实的措施是

A、在授粉后的雌蕊柱头上涂上生长素类似物溶液

B、在未授粉后的雌蕊柱头上涂上生长素类似物溶液

C、在未授粉后的雌蕊柱头上涂上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

D、在未授粉后的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

5.某人能读书看报,也可以写文章,但就是听不懂别人说的话,这表明他的大脑受到损伤。受损伤的区域是

A、大脑皮层运动区    B、大脑皮层言语区

C、大脑内侧面某一特定区域  D、间脑

6.动物的印随学习发生在

A、刚孵化时 B、幼年期 C、童年期 D、成年期

7.有关花粉管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使精子到达胚囊

B、使受精作用摆脱了水的限制

C、B元素可以促进其伸长

D、贮存精子

8.豌豆的生殖方式是

A、出芽生殖      B、分裂生殖

C、出芽生殖和有性生殖   D、营养生殖和有性生殖

9.下列有关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

B、经过减数分裂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形成四个精子,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形成两个卵细胞C、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定相同

D、人的体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则人的受精卵中的DNA分子数应该大于46

10.下列有关生物个体发育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在形成过程中,胚乳被胚吸收,于是就形成了无胚乳种子B、植物在达到开花年龄以后,营养器官的生长就会停止

C、原肠胚的形成是囊胚细胞不断分裂、移动和分化的结果

D、狗的胚后发育是指身体的长大和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

11.玉米的体细胞内有10条染色体。在一般情况下,它的卵细胞、果皮细胞和胚乳细胞所含的染色体数目依次是

A、10、20和30 B、10、20和20  C、20、20和20  D、20、20和30

12.在多数单子叶植物的个体发育中,能分裂分化出含营养物质的子叶的早期细胞是

A、基细胞 B、顶细胞 C、受精的极核 D、球状胚体

13.在个体发育中不会形成羊膜的动物是

A、蛇 B、骆驼 C、青蛙 D、鸵鸟

14.下列动物中,胚后发育属于变态发育的是

 A、孔雀 B、鲨鱼 C、蟾蜍 D、河马

15.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中的所有DNA都是染色体的组成成分

B、真核生物细胞中的遗传物质都是DNA,病毒中的遗传物质都是RNA

C、在DNA分子的双链结构中,碱基的比率总是(A+G)/(T+A)=1

D、在细胞有丝分裂的中期,每条染色体是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的,所以DNA的复制也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

16.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哪一项技术手段没有用到?

A、细菌和噬菌体的培养技术  B、同位素标记技术

C、物质分离提取技术    D、染色技术

17.1条染色单体含有1个双链的DNA分子,那么。四分体时期中的一条染色体含有:

A、4个双链的DNA分子   B、2个双链的DNA分子

C、2个单链的DNA分子   D、1个双链的DNA分子

18.关于DNA的粗提取和鉴定的实验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实验过程中,有三次过滤,每次滤取的都完全相同

B、其依据的原理是DNA分子是大分子物质,不溶于水而溶于某些有机溶剂

C、两次加入蒸馏水,每次加入的目的不同

D、实验中出现的丝状物的粗细与一个DNA分子直径的实际大小是一致的

19.下列有关生长素的叙述,哪项是不正确的

A、摘除顶芽可解除顶端优势

B、生长素在相对的高浓度下可作除草剂使用

C、生长素浓度越低,促进作用越强

D、植物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

20.假设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精原细胞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并供给含14N的原料。该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产生的4个精子中,含15N标记的DNA的精子所占的比例为

A、0   B、25%   C、50%   D、100%

21.下列行为中,与垂体功能直接有关的是

A、小鸡跟随母鸡用爪扒地索食       B、家鸽分泌“鸽乳”哺喂幼鸽

C、蜜蜂发现蜜源后,返回巢中“跳舞”,以告知蜜源位置

D、青蛙捕食活动着的昆虫

22.“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面前不敢言”,是说鹦鹉有

A、条件反射行为   B、模仿学习行为   C、印随学习行为   D、判断和推理行为

23.实验室内模拟生物体的DNA复制必需的一组条件是

①ATP  ②DNA分子  ③酶  ④tRNA  ⑤mRNA  ⑥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⑦适宜的温度

⑧适宜pH值

A、①②③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⑥⑧  D、②③④⑤⑥⑦

24.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实验,检测温度对种子萌发速率的影响。他们在四个培养皿中放置湿滤纸,然后在每个培养皿中随即放入10粒具有生活力的小麦种子。将四个培养皿标号并放置于不同的温度环境中。每条纪录各培养皿中种子萌发总数,持续进行两周。如果你是该小组的一员,你认为下列哪个表格最适合纪录实验结果

A





环境因素
B



萌发

环境因素
C


萌发的种子数
D
天数
温度








10
0C
15
0C
20
0C
25
0C
皿1
皿2
皿3
皿4
1
 
 
 
1
 
 
 
1
 
 
 
 
1
 
 
 
 
2
 
 
 
2
 
 
 
2
 
 
 
 
2
 
 
 
 
3
 
 
 
3
 
 
 
3
 
 
 
 
3
 
 
 
 

 
 
 

 
 
 

 
 
 
 

 
 
 
 

25.下列成语中,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①初生牛犊不怕虎  ②望梅止渴  ③谈虎色变  ④垂涎三尺  ⑤情急生智  ⑥熟能生巧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

26.右图表示植物生长素浓度与植物各器官生长情况的关系,根据此图判断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

①只要调节到某一适当浓度,生长素可同时

促进根、芽、茎的生长;②对茎最适当的生

长素浓度可能抑制根的生长;③用生长素处

理,植物生长快速但不长叶;④根对生长素

的反应比芽更灵敏;⑤使用适当浓度的生长

素,可促进芽的生长,而不抑制根的生长

A、①②③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     D、①②④⑤

27.甲、乙为两种不同的病毒,经病毒重建形成“杂种病毒”丙,用丙病毒侵染植物细胞,在植物细胞内产生的新一代病毒可表示为

28.为验证胚芽鞘生长与尖端有关,设计如下实验:选择生长状况一致的具有胚芽鞘的小麦幼苗20株,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下面是关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处理方法、预期结果的几种组合,其中正确的是

A、实验组→不去尖端→生长      B、实验组→去尖端→不生长

C、对照组→去尖端→生长       D、对照组→不去尖端→不生长

29.止痛药(阿托品)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在阻断神经冲动传导过程中,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不变。试推测它的作用机制是

A、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       B、与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结合

C、抑制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      D、抑制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

30.下图是用集合的方法,表示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其中与图示相符的是

选项
1
2
3
4
A
染色体
DNA
脱氧核苷酸
核糖
B
生殖
无性生殖
营养生殖
嫁接
C
神经元
神经纤维
神经末梢
突触
D
个体发育
胚的发育
卵裂
囊胚

31.在植物的个体发育中,亲本的遗传性状主要通过下列哪些结构传递给子代

①子叶  ②胚芽  ③胚柄  ④胚轴  ⑤胚乳  ⑥胚根

A、①②⑥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⑤⑥

32.如图为 某种肌肉纤维连接的运动神经元模式图。相继在1、2、3、4四处刺激神经元,每个刺激都产生一冲动。分别在哪一位置上刺激,将分别使b、c肌肉纤维和a、b、c肌肉纤维收缩?

A、3和1位置       B、4和2位置 

C、3,4和1,2位置    D、3,4和无位置

33.如右图所示。若甲、乙图均表示人体

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方

式,则以下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细胞2和细胞4依靠细胞表面的

糖蛋白识别信息

B、信息从细胞3传递到细胞4的速度

比从细胞1传递到细胞2的快

C、若细胞1为下丘脑中的分泌细胞,

产生的激素作用于细胞2甲状腺细胞

D、人的行为反应一般与甲、乙都有关

34.下列与高等动物的激素调节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猪、羊等家畜阉割后有利于育肥

B、 两只公鸡相斗时,鸡毛会竖起

C、雄鹿到一定年龄后会长出发达的鹿角

D、给青鱼注射鲤鱼垂体的提取物能促进青鱼的卵巢成熟

35.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不同的组织细胞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下图为某组织细胞结构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细胞的突起可能与细胞的吸收和分泌功能有关

B. 有突起的细胞可能是肾小管和小肠绒毛的上皮细胞,也可能是神经细胞和根毛细胞

C. 该细胞若是胰岛细胞,突起处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数目应该很多

D.该细胞若是鸟类的成熟的红细胞,则不应该有突起和细胞核

第II卷(非选择题)

选择题答案:

36、(16分)实验:

试题详情

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稳定性,是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而自我调节能力又取决于生态系统自身的净化能力(抗污染)和完善的营养结构(抗干扰)。

净化作用包括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生物净化三个方面,它是河流生态系统抵抗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其中,生物分解主要以微生物为主,动物为辅,某些植物也有这种功能。水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通过水生生物的富集和分解转化为无公害而稳定的无机物质,有些物质可成为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使其浓度下降,变有毒物质为无毒物质。完善的营养结构使生态系统具有一种反馈调节机制,进而抵抗外界干扰,维持自身稳定。

例如,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当害虫数量增加时,林木的生长自然受到危害,但食虫鸟类由于食物丰富数量增多,这样害虫的种群增长就会受到抑制,出现了“有虫不成灾”的现象。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大有小,因此抵抗力稳定性有高有低。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高低,是由它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所决定的。

生物多样性越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也就越高。虽然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特别强时,就会破坏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其自我调节能力就会降低甚至消失,最终导致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减弱或者丧失。

试题详情

4、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联系: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情况下,二者的关系是相反的,即抵抗力稳定性大,则恢复力稳定性就小,反之亦是。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稳定性,是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多样,营养结构越复杂,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相反,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简单,营养结构越简单,食物网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两者是同时存在的,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两者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如图所示)。

一般而言,抵抗力和恢复力之间存在着相反的关系,具有高抵抗力稳定性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的稳定性是低的,反之亦然。如森林生态系统与杂草生态系统相比较,森林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强,抗干扰的能力也强。但如果将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乔木全部砍掉,这个森林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尽管杂草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不如森林生态系统,但恢复力显然比森林高。但是冻原生态系统,它的生产者主要是地衣,地衣对环境变化很敏感,很容易被破坏,生长又很慢,一旦遭到破坏后就很难恢复,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它的抵抗力与恢复力都很低,稳定性当然也是很低。

试题详情

3、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区别:

 
干扰因素强度


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
抵抗力稳定性
没有改变
遭到破坏
生态系统
稳定性表现
保持
恢复力稳定性
恢复
与营养结构
复杂程度的关系
正相关
反相关

试题详情

2、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

试题详情

1、抵抗力稳定性:在生物学上就把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称之为抵抗力稳定性。

试题详情

生态系统稳态(稳定性)的维持存在着反馈。当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起其它成分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影响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这个过程就称为反馈。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两种(如图所示)。

生态系统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或者说是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稳定状态时而具有的一种“自稳”能力。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不仅具有一定的结构,而且执行一定的功能。其中,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完善的营养结构是保障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畅通运行的结构基础;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又能使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形成典型的食物链关系,推动生态系统的生存与发展。当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它的结构与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系统内各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虽有波动,但总是大体相同的,表现为生物的种类组成、数量比例保持相对稳定。

试题详情

2、营养结构

(1)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表示:草→兔→狐(注意:①箭头方向,②第一环节一定是生产者)

(2)三种食物链

①捕食链:(弱肉强食)小的被大的捕食,即生物之间因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其第一营养级(开端)一定是生产者,第二营养级一定是植食性动物。例如:草→鼠→蛇→猫头鹰。高中生物通常意义上的食物链就是捕食链。

②寄生链:生物间因寄生关系形成的食物链。例如:鸟类→跳蚤→细菌→噬菌体。

③腐生链:某些生物专以动植物遗体为食物而形成的食物链。例如:植物残枝败叶→蚯蚓→线虫类→节肢动物。

(3)捕食链中生态系统的成分、营养级的划分

消费者等级与营养等级的区别:消费者等级始终以初级消费者为第一等级,而营养等级则以生产者为第一等级(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同一种生物在食物网中可以处在不同的营养等级和不同的消费者等级;同一种生物在同一食物链中只能有一个营养等级和一个消费者等级,且二者仅相差一个等级。

特别注意:

①食物链(捕食链)由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组成,食物链一般不会超过五个营养级,分解者不能参与食物链。

②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是从食物链的起点(生产者)数起的,即生产者永远是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是从第二营养级(即植食性动物)开始的。

③在食物网中计算食物链的条数,一定是从生产者开始一直到具有食物关系的最高营养级为止,中间不能断开。

(4)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可能有多条食物链,各个食物链并不是彼此分离的,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的复杂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如图)

(5)生物之间的关系:食物链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一般有捕食关系;而食物网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除了捕食关系外,还有竞争关系。

(6)某种生物数量的减少对其他生物的影响

①在某食物链中,若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则该食物链中的其他生物都将减少。这是因为第一营养级是其他各种生物赖于生存的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这一营养级生物的减少必会引起连锁反应,致使以下各营养级的生物依次减少。

②若一条食物链中处于“天敌”地位的生物数量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因此而迅速增加,但这种增加并不是无限的。而是随着数量的增加,种群的密度加大,种内斗争势必加剧,再加上没有了天敌的“压力”,被捕食者自身素质(如奔跑速度、警惕灵敏性等)必会下降,导致流行病的蔓延,老弱病残者增多,最终造成种群密度减小,直至相对稳定,即天敌减少,造成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向稳定。

③若处于“中间”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另一种生物的变化情况应视具体食物链而定。例如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若蚱蜢突然减少,则以它为食的蜥蜴减少,蛇也减少,则鹰就更多地捕食兔和食草籽的鸟,从而导致兔及食草籽的鸟减少。在这里必须明确鹰并非只以蛇为食,所以蛇的数量的减少并不会造成鹰的数量减少,它可以依靠其他食物来源而维持数量稳定。

④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大量减少时,对另一种生物的影响,沿不同线路分析所得结果不同时,应遵循以下规律:A、以中间环节少的为分析依据,考虑方向和顺序应从高营养级依次到低营养级。B、生产者相对稳定,即生产者比其他消费者稳定得多,所以当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用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C、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种群且其食物有多种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断,则该种群的数量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例题]如下图所示的食物网中,由于某种原因蚱蜢大量减少,蜘蛛数量将发生什么变化?(   )

 A.增加         B.减少           C.基本不变      D.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

[解析]A 本题考查食物网中各种食物链之间的关系。在该食物网中,由于蚱蜢大量减少,必然导致晰蜴和蛇的食源短缺,从而影响其数量使之减少。鹰作为该食物网中的最高级消费者,由于失去了原先占有的一个营养来源,于是鹰将增加对兔和相思鸟的捕食,这样导致蜘蛛的天敌(相思鸟)数量减少,进而使蜘蛛的数量增加。

[例题]下图表示南极洲生态系统,该系统的大鱼因过度捕捞而急剧减少,那磷虾的数量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解析]当大鱼数量急剧减少,中间这条食物链不能为虎鲸提供大量的食物来源,虎鲸就会加剧对两侧食物链的捕食。对左侧食物链来说,虎鲸较多地捕食须鲸,使须鲸数量减少,从而使磷虾的数量增加。

(7)食物链的计数

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不是单一存在的。由于动物的食物来源多种多样,食物链常交织成网。在计数食物链的时候,要注意食物链的起止:起于生产者,沿着箭头数,直到最后一个营养级,中间不能中断。在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必定是生产者,草食动物必定在第二营养级,是初级消费者。在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一般不超过五个,原因是生产者的能量流到第五营养级时,已经不足以维持一个营养级的生命活动。

[例题]下图是一个陆地生态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

 B.在该食物网中,H处于3个不同的营养级

 C. 若B种群各年龄期的个体数量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种群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解析]C 根据数食物链的原则,可知有如下食物链:①A→B→H,②A→C→D→H,③A→C→F→G→H ,④A→E→F→G→H,⑤A→E→D→H。H在这五条食物链中,分别处在第三、四、五、五、四营养级,因此它处于3个不同的营养级。B种群各年龄期的个体数量比例适中,属于稳定型种群,种群密度相对稳定。由于C与B、E存在竞争关系,C数量下降,A的能量更多地流向B、E,并经过食物链传递给H,因此H的能量供给不会受到影响。

试题详情

1、组成成分(生态系统成分的区分依据:按它们的营养功能)

生态系统一般都包括以下四种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热能、空气、水分和无机盐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类群: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

①无机物质:CO2、O2、N2、NH3、H2O、NO3- 等各种无机盐

②有机物质:糖类、蛋白质等

③其他:阳光、热能、压力、pH、土壤等

(2)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及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等。(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

①绿色植物

②蓝藻、光合细菌(一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不产氧的特殊生理类群原核生物的总称,如红螺菌、紫硫细菌、绿硫细菌、紫色非硫细菌等)

③化能合成细菌: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氢细菌等

(3)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绿色植物制造出来的有机物,所以把它们叫做消费者。消费者属于异养生物。(从活体中获取营养的、营寄生生活的)

①大部分动物(但不是所有的动物)

②非绿色植物(菟丝子等)、食虫植物--猪笼草、茅膏菜、捕蝇草(食虫植物属于绿色植物,能通过叶绿素吸取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把从环境中摄取来的二氧化碳、水等无机物质合成有机物质,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起来,在生态上扮演生产者的角色。捕虫时则属于消费者。)

③某些微生物(根瘤菌、炭疽杆菌、结核杆菌、酿脓链球菌、肺炎双球菌、虫草属真菌等)、寄生生物(蛔虫、线虫、猪肉绦虫、大肠杆菌等)、病毒(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噬菌体等)。

消费者的作用: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有着重要作用。

(4)分解者:将动植物的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营腐生生活的生物。分解者不一定都属于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都属于分解者)

①大部分微生物(圆褐固氮菌、反硝化细菌、乳酸菌等细菌,酵母菌、霉菌、蘑菇、木耳、灵芝等真菌、放线菌);

②一些动物(蚯蚓、蜣螂、白蚁、甲虫、皮蠹、粪金龟子等)。

(5)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地位和作用: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为生物成分提供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是属于自养生物,能制造有机物,为生态系统提供物质和能量来源,在生态系统中有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消费者有利于生产者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保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通畅进行。分解者的作用是把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保证物质循环的通畅进行,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分。

(6)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关系

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生产者与各级消费者以捕食关系建立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它们的关系如下图:

试题详情

1、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就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