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DNA分子的基本骨架是 ( ) A.磷脂双分子层 B.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C.脱氧核糖和磷酸的交替连接 D.碱基间的连接
1.脱氧核苷酸的正确组成图示应为图中的 ( )
3.2 DNA分子的结构
[巩固教材――稳扎稳打]
15.[解析]本题有两个难点:一是就F.Griffith的实验④结果作出可能的合理假设,然后根据实际实验结果进行检测和判断;二是对题目提供的O.Avery等人改进F.Griffith的实验(部分)进行评价,并完善设计,命题意图是考查对照实验的设计能力。(4)(5)(6)涉及实验中温度控制65℃的原因,揭示DNA分子结构相对稳定和复制表达的特点。 答案:(1)R (2)Ⅰ 核酸(或核酸、蛋白质、多糖、脂质)(3)R型+适量蛋白酶降解S型细菌无细胞提取物,注射小白鼠,小白鼠死亡 DNA(核酸)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4)蛋白质 DNA是遗传物质 DNA的分子结构相对稳定 不能成功 因为强酸、强碱或高压蒸汽可使DNA变性失活;(5)能 复制和表达 (6)DNA(遗传物质);DNA纯度
14.命题意图旨在使学生理解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32P和35S标记的目的是为了将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 答案:①用32P标记DNA,用35S标记蛋白质外壳 ②先将细菌分别培养在含32P或35S的培养基上;然后用噬菌体去侵染分别被32P或35S标记的细菌。因为噬菌体营寄生生活 ③检测放射性的仪器不能区分放射性是由什么物质产生的,因此只能分开标记 ④ 31P和32P 噬菌体的DNA(32P)进入细菌后,利用细菌中未标记的含31P的核苷酸为原料合成自身DNA ;32S因为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35S)未进入细菌体内,而是以细菌内的32S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自身蛋白质;DNA是遗传物质。
13.(1)活的S型菌株和R型菌株 (2)A.B.C (3)①S型细菌的DNA可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②不致死 R型细菌 (4)S型细菌的DNA被核酸酶催化分解。
5.A 6.B 7.B 8.A 9.A 10.B 11.B 12.D
1.C 2.D 3.D 4.C
14.赫尔希和蔡斯为了证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进入细菌的是噬菌体DNA,而不是它的蛋白质外壳,用两种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噬菌体的DNA。然后再让这两种不同标记的噬菌体分别去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从而对此做出实验论证。据分析,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含有甲硫氨酸、半胱氨酸等多种氨基酸。现请你完成以下关键性的实验设计: ①实验室已制备好分别含3H、14C.15N、18O、32P、35S等6种放射性同位素的微生物培养基。你将选择哪两种培养基分别用于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和噬菌体DNA的标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用这两种培养基怎样去实现对噬菌体的标记?请简要说明实验的设计方法和这样设计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为什么不同时标记同一个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用上述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分别去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中含有_______________(31P、32P),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中含有____________(32S、35S),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实验结果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