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8、如果母鸡长出公鸡的鸡冠和羽毛,并好斗,那么母鸡发生这种变化的最大可能是
A.注射生长激素 B.除去了母鸡卵巢
C.移植了睾丸 D.除去卵巢,移植了睾丸
7、在人体内,都是因为缺乏激素而引起的一组疾病是
①呆小症 ②糖尿病 ③侏儒症 ④白化病 ⑤镰刀型贫血症 ⑥夜盲症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①②③ D.①③⑥
6、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机制是:
A.与抗原结合使其失去活性 B.直接吞噬靶细胞将其分解
C.将抗原呈递给B淋巴细胞 D.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
5、兴奋的传导在体内只能是单向的,下列对这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小泡中有递质
B.递质释放通过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使另一种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C.突触后膜中突触小泡内没有递质存在
D.在神经元之间,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给另一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
4、人体发生花粉等过敏反应时,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质渗出,会造成局部
A.血浆量增加 B.组织液减少 C.组织液增加 D.淋巴减少
3、绿色植物倒伏后,它的茎杆能部分恢复直立状态,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受重力影响 ,向地性 B.受重力影响,背地性
C.受水的影响,向水性 D.受光的影响,向光性
2、体温调节中枢和体温感觉中枢分别在
A.脑皮层,下丘脑 B.下丘脑,大脑皮层
C.下丘脑,下丘脑 D.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1、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A.所有调节都有反射弧的参与 B.所有的稳态都是相对的
C.所有稳态的形成都有许多系统参与 D.所有稳态的调节中枢都在大脑
47.(8 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农业生产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的农业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等。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某农田生态系统的各种生态因素进行了认真调查分析,并绘出了下列食物网。请据图分析回答:
(1)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
(2)该食物网有 条食物链,青蛙和蜘蛛的关系是 。
试写出食虫鸟获取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
。
(3) 夏季, 农民经常在农田里除草、灭虫 。请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角度, 说明这样做的目的
。
(4)若将鼠全部捕杀,则蛇的数量变化将会 ,原因是 。
(4) 收获季节, 人们往往在农田里焚烧农作物秸秆, 这是很不科学的。其主要危害是 。
43.(11分)下图表示某研究所在研制一种病毒的疫苗的过程中,某志愿者接种疫苗后两周内血液中抗体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44.(7分)右图是突触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细胞膜内外电位表现为
。 (2)突触小体内靠近前膜处含有大量的突触小泡,突触小泡的形成与细胞内 (细胞器)有关。 (3)给你提供必要的实验用具,如电刺激设备、电位测量仪器,请设计实验方案,以探究兴奋在相邻两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特点(是双向的还是单向的),并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 ①方法步骤: 。 ②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 ; ; 。 45.(10分)右图为我国北方处于稳定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A、B、C、D分别代表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⑦代表碳元素的传递过程。请据图回答: (1)物质循环过程中,联系生物群落与无 机环境的两大“桥梁”是[ ]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 (2)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 循环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而生物群落中 的碳则以_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在其内部沿 _________________传递。 (3)碳元素是通过[ ]__________过程 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而由生物群落归还 到无机环境中则主要依靠各类生物的___________。 与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变化相比,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4)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特点,决定了其_____________ 稳定性较强。 46.(9分)下图表示与生长素有关的两组实验,请分析回答(A、B、C、D表示琼脂块,云母片具有不透水特点):
(1)甲实验中测得A、B两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大体相等,预期乙实验中C、D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多少的关系是:C______D(填“>”、“=”、“<”) ,这说明单侧光照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周后,乙实验中胚芽鞘的生长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而甲实验中胚芽鞘的生长方向是 ,该结果表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是 __ 。 (3)若右图中曲线表示某种植物的根和茎 对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反应,则曲线Ⅰ、Ⅱ表示的 器官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4)请在右图中画出该植物的芽对不同浓度 生长素反应的变化曲线。 同步练习册答案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著作权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有侵权,请作者速来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联系qq:3310059649。 ICP备案序号: 沪ICP备07509807号-10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0812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