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192367  192375  192381  192385  192391  192393  192397  192403  192405  192411  192417  192421  192423  192427  192433  192435  192441  192445  192447  192451  192453  192457  192459  192461  192462  192463  192465  192466  192467  192469  192471  192475  192477  192481  192483  192487  192493  192495  192501  192505  192507  192511  192517  192523  192525  192531  192535  192537  192543  192547  192553  192561  447348 

[例1]用同位素14C标记的吲哚乙酸来处理一段枝条一端,然后探测另一端是否含有放射性14C的吲哚乙酸存在。枝条及位置如右下图。下列有关处理方法及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处理图甲中A端,不可能在图甲中的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B.处理图乙中A端,能在图乙中的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C.处理图乙中B端,能在图乙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D.处理图甲中B端,能在图甲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解析:生物学科既有其知识体系,又有其科学研究的方法体系。本题的亮点之一是背景材料中结合了“同位素示踪”、“对照实验”等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重要科学方法。凸显了学科的特色。亮点之二是命题技巧,题干与选项都紧密围绕图形设计,要正确解题,必须先认真观察图示,弄清甲、乙之间的差别。这样,既精炼了题干,又使图形与文字融合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较好地体现了本考纲中对“知识与能力”考查的第⑵、⑶、⑸条要求。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是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向下端,只是在某些局部的区域内(如根尖的生长点)会出现从形态学的下端运往上端。属于容易题。

答案:C

[例2]下列细胞结构中,除哪个以外均能被甲基绿染成绿色 (   )

A .线粒体   B. 叶绿体    C .细胞核  D .高尔基体

解析:从立意上看,本题扣住本考纲“知识与能力”考查的第(4)条“要求能独立完成‘考查内容表’所列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进行命制,考察必修1中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基本操作。考查的知识点涉及细胞器的基本结构。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属于容易题。

答案:D

[例3]右图中关于空白处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①和②所示的过程都需要消耗ATP

B.只有①所示的过程能逆浓度梯度运输物质

C.大分子物质只有通过①过程才能进入细胞

D.氨基酸进入组织细胞与过程②有关

解析:概念图是新教材中倡导使用的一种学习工具,用于考查学生对已有的知识结构以及对所学概念的理解水平。该题利用一个概念图,有效考查了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的不同方式的理解。结合概念图,以选择题的形式命题,命题技巧也可以借鉴。属于中等难度题。

答案:B

[例4]中国是世界上棉花产量最大的国家。在棉花植株生长到一定的高度时,棉农对其进行摘心(即去除顶芽)处理。这可以提高棉花产量,原因在于摘心能够  (   )

A.减少部分叶片,增加下层的透光度 

B.去掉一些枝叶,减少对营养的消耗

C.解除顶端优势,促进下部果枝发育 

D.防止植株过高,避免水分供应不足

解析:理论联系实际,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运用所学知识和题目给定的事实、条件和相关信息,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是本考纲的能力要求之一。本题以棉花生产为背景,要求学生运用生长素作用的原理分析为什么摘心能提高棉花产量,较好地体现了课标的理念与考纲的要求。同时,本题也是一道比较经典的生物学习题。属于容易题。

答案:C

[例5]右图是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关于①~④的名称、结构及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是线粒体,具单层膜结构,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B.②是内质网,具单层膜结构,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C.③是中心体,由两个中心粒构成,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D.④是核糖体,具有单层膜结构,是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的场所

解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结构图是生物学的经典模型。以细胞为载体可以较好地综合考查学生很多有关生物体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知识。可以说,细胞是各种考试命题中的经典材料。该题以动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图为载体,综合考查了学生对一些重要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属于中等难度题。

答案:C

[例6]在下图中的括号内填上“增加”、“升高”、“降低”、“促进”、“抑制”等词语。构建血糖的调节模型。

解析:在必修3的第2章、第2节“激素调节的实例”这一内容中,有一个“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的学习活动。本题以此为结合点,考查学生用图解建构模型的能力。属于较难题。

答案:

[例7]科学家在研究光合作用时,做了一个实验,如下图所示。实验前,他向一个密闭容器的溶液中加入了ADP,磷酸盐,光合色素及有关的酶等(图A)。实验时,按图B的限制条件(光照、CO2等)进行,并不断测定有机物的生成率。随着时间的推移,绘出了曲线图(图B)。据此回答问题:

(1)曲线AB段平坦,是因为                     ,这个阶段进行的化学变化相当于光合作用的         阶段。

(2)在黑暗条件下进行的,曲线BC段迅速上升的原因是什么?

                       。

(3)在黑暗条件下进行的,曲线CD段迅速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

(4)这位科学家设计的这个图A装置相当于植物体的哪种结构?

                 。

解析:课标的“评价建议”中明确提出:在纸笔测验的命题时,应强调学科的核心内容;强调对生物学概念、原理的理解和应用;突出对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的考查。本题考查的正是生物学中最重要的核心知识之一――-光合作用。这体现了本考纲中对“知识与能力”考查的第⑴条要求。正确解题的前提是对光合作用过程各阶段原理的理解与掌握,学生必须灵活运用光反应、暗反应过程中的原理分析实验的结果,才能顺利答题;单凭死记硬背光合作用的概念、原理是得不出正确答案的。较好地体现了本考纲中对“知识与能力”考查的第⑵与⑶条要求。属于较难题。

答案:(1)无CO2,不进行暗反应,所以不能生成(CH2O)等有机物 光反应

  (2)此时有CO2又有AB段产生的[H]和ATP,进行暗反应生成大量有机物

  (3)[H]和ATP已用尽

  (5)叶绿体

[例8]右图中的X代表的细胞是( )

  A.效应T细胞      B.效应B细胞

  C.吞噬细胞       D.癌细胞

解析:该题的亮点在于:简洁。属于容易题。

答案:A

[例9]2005年10月3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把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与澳大利亚学者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幽门螺杆菌,并证明该细菌感染胃部会导致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1)幽门螺杆菌在细胞结构上与酵母菌相比,最大的特点是         

(2)若对幽门螺杆菌进行体外培养,培养基的酸碱度应保持为      性。

(3)“藏”在胃部的幽门螺杆菌,会导致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是由于该细菌直接从胃壁细胞内获取营养物质,而使胃壁细胞死亡,导致溃烂,还是细菌在生活过程中,分泌毒素导致胃壁细胞溃烂。研究人员设计了下列实验,请回答其中的问题:

实验器材:细菌培养基、HCl、NaOH、动物细胞培养液、胚胎细胞、培养皿若干、无菌水、恒温箱等。

实验步骤:

①   结合上述实验过程。拟定该实验的具体的研究课题:

                                   

②实验中高温处理的目的是                       

③该实验丙丁两组中,属于对照组的是           

④设计表格记录实验可能的结果,并分析得出结论:

解析:本题以生命科学研究的新进展作为情境引入,考查的重点是考纲的第⑹条,包括提出问题、确认变量、设计研究方案、处理数据等实验技能。比较全面地考查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同时,本题考查了细胞、代谢等内容。综合性较强。属于较难题。

答案: (1)无核膜  (2)酸性   (3)①探究幽门螺杆菌产生的毒素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②杀死幽门螺杆菌,避免对实验的干扰  ③丁 ④

 
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



细胞不增殖
细胞增殖
幽门螺杆菌产生的毒素抑制细胞增殖

细胞增殖
细胞增殖
幽门螺杆菌产生的毒素对细胞增殖无影响

试题详情

3.试题难度与分值

试题类型
难  度
分  值
容易题
0.85以上
约80分
稍难题
0.65~0.85
约10分
较难题
0.50~0.65
约10分
全卷的难度为0.80-0.85。

试题详情

2.考试内容与分值

考试模块
分  值
生物1:分子与细胞
约33分
生物2:遗传与进化
约34分
生物3:稳态与环境
约33分
生物学基本理论试题约占80%,实验、探究性试题约占20%。

试题详情

1.各类题型与分值

 
题  型
题  量
分  值
机器评卷
选择题
35-40小题
40分
人工评卷
非选择题
约6-7小题
60分

试题详情

考试方式
纸笔测试;闭卷
考试时量
90分钟
试卷分值
100分

试题详情

(三)考试内容与要求细目

本考试的范围包括《生物1:分子与细胞》、《生物2:遗传与进化》、《生物3:稳态与环境》3个必修模块。考试的具体内容如表二。

表二:2009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生物考试内容与要求细目表

必修1:分子与细胞

内    容
测试水平要求
A
B
C
第1章 走近细胞
 
 
 
第1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第2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观察细胞(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 
第2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组成细胞的元素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 
 
第2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氨基酸及其种类

 
 
   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
 

 
   蛋白质的功能
 
 √
 
第3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
√ 
 
 
   核酸的功能

 
 
第4节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细胞中的糖类(种类和作用)
 

 
   细胞中的脂质(种类和作用)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第5节 细胞中的无机物
 
 
 
   细胞中的水(作用)
√ 
 
 
   细胞中的无机盐(作用)
√ 
 
 
第3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1节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细胞膜的成分

 
 
   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细胞膜的功能
√ 
 
 
第2 节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细胞器之间的分工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 
 
 
   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 
 
 
第3节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细胞核的功能
 

 
   细胞核的结构
 
√ 
 
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通过渗透现象探究膜的透性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第2 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第3 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
 

 
第5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  酶的作用和本质
 
 
 
   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酶的本质
 

 
二  酶的特性
 
 
 
酶具有高效性
 

 
酶具有专一性
 

 
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第2节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ATP分子中具有高能磷酸键
 
√ 
 
   ATP和ADP可以相互转化
 

 
   ATP的利用
 

 
第3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细胞呼吸的概念
 
√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 
 
 
第4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  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捕获光能的色素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叶绿体的结构
 
√ 
 
二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化能合成作用
√ 
 
 
第6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1节 细胞的增殖
 
 
 
   细胞不能无限长大

 
 
   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

 
 
   有丝分裂
 
√ 
 
   无丝分裂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第2节 细胞的分化
 
 
 
   细胞分化及其意义
 
√ 
 
   细胞的全能性
 

 
   搜集干细胞研究进展与人类健康

 
 
第3节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 
 
 
   细胞衰老的特征

 
 
   细胞的凋亡
 √
 
 
第4节 细胞的癌变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致癌因子

 
 
   健康的生活方式与防癌
 
 √
 

必修2:遗传与进化

内    容
测试水平要求
A
B
C
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分离定律
 

 
第2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
 

 
 自由组合定律
 

 
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第2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1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减数分裂
 
 
 
 精子的形成过程
 

 
 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二、受精作用
 
 
 
 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
 

 
 受精作用
 

 
第2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
 
 
 
 萨顿的假说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实验证据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第3节  伴性遗传
 
 
 
人类红绿色盲症

 
 
 抗维生素D佝偻病

 
 
 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第3章  基因的本质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第2节  DNA分子的结构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
 

 
 DNA分子的结构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第3节  DNA的复制
 
 
 
   对DNA分子复制的推测
 

 
 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第4节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说明基因与DNA关系的实例
 

 
 DNA片段中的遗传信息
 

 
 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第4章  基因的表达
 
 
 
第1节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遗传信息的转录
 

 
 遗传信息的翻译
 

 
第2节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

 
 
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第5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第1节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的实例

 
 
 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
 

 
 基因重组
 

 
第2节  染色体变异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第3节  人类遗传病
 
 
 
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

 
 
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人体健康(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影响)

 
 
第6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第1节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第2节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基因工程的原理
 

 
    基因工程的应用

 
 
  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1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

 
 
第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用数学方法讨论基因频率的变化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物种的概念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共同进化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必修3:稳态与环境

内    容
测试水平要求
A
B
C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细胞外液的成分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人脑的高级功能
 

 
第2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
 
 
 
激素调节的发现

 
 
激素调节的实例

 
 
激素调节的特点

 
 
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第3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
 

 
人体的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第4节 免疫调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免疫学的应用

 
 
第3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第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第3节 其他植物激素
 
 
 
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种群
 
 
 
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群落的物种组成

 
 
种间关系
 

 
群落的空间结构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演替的类型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范围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
 

 
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能量流动的过程
 
 

能量流动的特点
 
 

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调查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碳循环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设计并制作生态瓶,观察其稳定性
 

 
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1节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2节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保护生物多样性
 

 
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

 
 

说明:

1.为方便教师教和学生学,表中内容基本按教材编排顺序陈述,列举的条目细化到教材中的黑体字小标题。

2.应考的实验、调查及其他实践活动放在相应章节中同步列出。

试题详情

(二)考试要求

1、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要求。

(1)能够用文字、图表、图解、模型等形式阐述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尤其是生物学科的主干知识、核心知识。把握所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生物学知识结构。

(2)能读懂一般性生物学科普文章,理解有关文字、图、表的主要内容及特征,并能与学过的知识结合起来解决问题。

(3)能运用所学知识和题目给定的事实、条件和相关信息,对自然界、生产和生活中的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并能把推理过程表达出来。

(4)能独立完成“考查内容表”所列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5)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6)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确认变量、作出假设和预期、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处理和解释数据、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等。并能初步运用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模型法、演绎推理法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设计可行方案,收集数据。

(7)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实践活动方案作出恰当的评价和修改。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试题中应有机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环境保护意识、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健康的生活习惯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

(1)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系统论的观点。

(2)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

(3)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4)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5)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对我国生物科学和技术发展状况有一定的认识,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试题详情

(一)考试能力层级

普通高中生物学业水平考试根据《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试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和学科特点,将本学科考试能力由低到高分为“了解”、“理解”和“应用”三个层次(用A、B、C表示),较高层级包括较低层级的要求。学科考试能力层次与实施方案中提出的能力层次关系如下:

《实施方案》能力层次
识  记
理 解
简单应用
综合应用
本学科
能力层次
知识
了解
理解
应用
技能
观察或鉴别
验证
探究
情感
经历
反应
领悟
本大纲使用的符号
A
B
C

各层级目标的具体要求见表一。

表一:2009年湖南省普通高中生物学业水平考试考试目标要求

 
A水平要求
B水平要求
C水平要求
知识性目标
了解水平:能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
理解水平: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应用水平: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
技能性目标
观察或鉴别水平:观察对象“是什么”,或鉴别材料中“有什么”。
验证水平:为阐明“为什么”或“怎么样”提供实验依据,或证实物质或结构的动态变化。
探究水平:设计和执行实验方案来检验“有什么”和“为什么”的解释,设计或制作某种研究对象,或模拟研究对象的动态变化
情感性目标
经历(感受)水平:从事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
反应(认同)水平: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反应等。
领悟(内化)水平:具有稳定态度、一致行为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

试题详情

6.导向性原则――――试题要符合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的目的,淡化分数竞争,科学地评价学生是否达到《生物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

试题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使学生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代之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在获取生物科学知识的同时,更好地理解生物科学知识,构建更合理的知识体系;增进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理解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试题应有利于生物课堂教学改革,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与行为,以全面落实课程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目标为出发点,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生物教学由“应试教育”,转变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生物学素养。

试题详情

5.友好性原则--生物试卷设计应充分体现为考生服务的宗旨,卷面设计整洁合理、图示图表清晰美观,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学习习惯。提示引导友好,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