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3.人类吃食物时,淀粉要被吸收,需要什么酶的催化作用才行 ( )
A.淀粉酶 B.淀粉酶和麦芽糖酶
C.麦芽糖酶 D.纤维素酶
2.脂肪酶的作用是 ( )
A.将甘油和脂肪酸合成脂肪 B.将脂肪分解成CO。和水,同时放出能量
C.将脂肪从肝脏中运出,避免得脂肪肝 D.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1.加酶洗衣粉内常用酶制剂不包括下列哪一种 ( )
A.蛋白酶 B.果胶酶 C.淀粉酶 D.脂肪酶
8.如图所示,图Ⅰ为植物组织培养流程图,图Ⅱ为植物组织培养过程的部分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植物组织培养依据的原理是 。
(2)图Ⅰ中外植体是指从植物 分离出来的。
(3)图Ⅰ中的②和图ⅡA中培养基上的培养物都是由无特定形态与功能的细胞组成,称为 。
(4)图Ⅱ中D培养物已经形成幼体。请根据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对图Ⅱ重新排序: 。
答案 (1)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2)器官、组织、细胞、原生质体 (3)愈伤组织 (4)B→A→D→C
7.(2009年扬州模拟)下面是探究如何从土壤中分离自生固氮菌与计数的实验,完成下列问题:
实验原理:农田的表层土壤中,自生固氮菌的含量比较多。将用表层土制成的稀泥浆,接种到无氮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自生固氮菌才能生长繁殖。用这种方法,可以将自生固氮菌与其他细菌分离开来。
材料用具:农田的表层土壤、无氮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盛9 mL无菌水的试管、无菌吸管、无菌涂布器、无菌培养皿、盛90 mL无菌水的锥形瓶、恒温箱。
方法步骤:
(1)倒平板
分别将无氮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倒平板,应在 操作。
(2)制备土壤稀释液
取土样10 g加入盛有90 mL无菌水的锥形瓶中,充分摇匀。用无菌吸管吸取上清液1 mL,转至盛有9 mL的无菌水的大试管中,依次稀释到107稀释度。
(3)涂布
按照由107-103稀释度的顺序分别吸取0.1 mL 进行平板涂布,每个稀释度下,无氮培养基应至少涂布 个平板,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涂布 个。
(4)培养
放入恒温箱内,在28-30℃下培养3-4 d。
(5)细菌的计数
当菌落数目稳定时,选取菌落数在 的平板进行计数。如果测试的平均值为50,则每克样品中的菌落数是 。(稀释度是105)
预期结果:
相同稀释度下,牛肉膏蛋白胨平板上的菌落数 (填“多于”或“少于”)无氮培养基上的数目。原因是 。
答案 步骤:(1)酒精灯火焰旁 (3)3 1
(5)30-300 5×107
预期结果:多于 无氮培养基上能生存繁殖的仅是土壤中的固氮菌,而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几乎允许土壤中所有菌类
生存
6.(2009年茂名模拟)尿素是一种重要的农业肥料,但若不经细菌的分解,就不能更好地被植物利用。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繁多,同学们试图探究土壤中微生物对尿素是否有分解作用,设计了以下实验,并成功筛选到能高效降解尿素的细菌(目的菌)。培养基成分如表所示,实验步骤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问题:
KH2PO4 |
1.4 g |
Na2HPO4 |
2.1 g |
MgSO4·7H2O |
0.2 g |
葡萄糖 |
10 g |
尿素 |
1 g |
琼脂 |
15 g |
将上述物质溶解后,用蒸馏水定容到100
mL |
(1)此培养基能否用于植物组织培养? ,理由是 。
(2)培养基中加入尿素的目的是筛选 ,这种培养基属于 培养基。
(3)“目的菌”生长所需的氮源和碳源分别来自培养基中的 和 ,实验需要振荡培养,原因是 。
(4)转为固体培养基时,常采用 的方法接种,获得单菌落后继续筛选。
(5)下列材料或用具:①培养细菌用的培养基与培养皿,②玻棒、试管、锥形瓶和吸管,③实验操作者的双手。其中需
要灭菌的是: ;需要消毒的是: 。(填序号)
(6)在进行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实验时,A同学从培养基上筛选出大约150个菌落,而其他同学只选择出大约50个菌落。
A同学的实验结果产生的原因可能有 (填序号)
①由于土样不同 ②由于培养基污染 ③由于操作失误 ④没有设置对照
(7)实验结束后,使用过的培养基应该进行 处理后,才能倒掉。
答案 (1)不能 缺少植物激素(或缺少植物需要的各种营养) (2)目的菌 选择 (3)尿素 葡萄糖 为目的菌提供氧气 (4)涂布平板(划线) (5)①和② ③
(6)①②③(答出两个给1分,全对给2分) (7)灭菌
5.人们常用琼脂培养基来培养微生物,它在加热后呈溶胶状态,在室温下又呈半透明的凝胶状态。在凝胶状态下,其表面及内部不同部位可生长大量的不同代谢类型的肉眼可见的细菌菌落。请用提供的材料和用具,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某种细菌的异化作用的类型。
(1)材料用具:某种细菌的菌种、含琼脂培养基的试管两支、无菌接种设备、恒温箱、水浴锅。
(2)实验步骤:
① ;
②在培养基冷却而凝固之前,
;
③ 。
(3)预测实验可能会出现的结果,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① ;
② ;
③ 。
答案 (2)①将两支含琼脂培养基的试管置于水浴锅中加热溶化 ②用无菌接种设备将某种细菌菌种接种到一支试管中,振荡试管,使细菌均匀混于培养基中,另一支试管不接种作为对照 ③将两支试管置于恒温箱内培养,每天观察培养基中的菌落情况并做好记录 (3)①若只在培养基的表面生长有这种细菌的菌落,则说明它是需氧型细菌 ②若只在培养基的底部生长有这种细菌的菌落,则说明它是厌氧型细菌
③若培养基的表面和底部都生长有这种细菌的菌落,则说明它是兼性厌氧型细菌
4.(2009年韶关模拟)如下表所示为某微生物培养基的配方,请回答:
成分 含量
NaNO3 3 g
K2HPO4 1 g
KCl 0.5 g
MgSO4·7H2O 0.5 g
FeSO4 0.01 g
(CH2O) 30 g
H2O 1 000 mL
青霉素 0.1万单位
(1)依物理性质划分,该培养基属于 培养基;依用途划分,则属于 培养基。
(2)根据培养基的原料,所培养微生物的同化作用的类型是 ,培养的微生物可能是 。
(3)该培养基中的碳源是 。不论何种培养基,在各成分都溶化后分装前,要进行的是
和 ,倒平板时,一般需冷却至 左右,在 附近操作。
(4)若用该培养液培养纤维素分解菌,应除去的物质是 ,应加入的物质是 ,为检测纤维素分解菌的存在与否还应加入 ,形成 色复合物,若产生 ,则证明有纤维素分解菌存在。
答案 (1)液体 选择 (2)异养型 酵母菌或霉菌
(3)(CH2O) 调整pH 灭菌 50℃ 酒精灯火焰
(4)青霉素和(CH2O) 纤维素粉 刚果红 红 透明圈
3.(热点预测)为了研究微生物的抗药性突变是自发产生的还是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产生的,1952年Lederberg夫妇利用大肠杆菌设计了一个影印培养法实验。
影印培养法的实验原理是:把长有数百个菌落的细菌母种培养皿倒置于包有一层灭菌丝绒布的木质圆柱体(直径略小于培养皿平板)上,使其均匀地沾满来自母种培养皿平板上的菌落,然后通过这一“印章”把母板上的菌落“忠实地”一一接种到不同的其他培养基上。
下图就是利用影印培养技术证明大肠杆菌产生抗链霉素突变基因的实验。具体方法是:
①首先把大量对链霉素敏感的大肠杆菌涂布在不含链霉素的培养基的平板1的表面,待其长出密集的小菌落后,用影印法接种到不含链霉素的培养基平板2上,随即再影印到含有链霉素的培养基平板3上。经培养后,在平板3上出现了个别抗链霉素的菌落。
②对培养皿2和3进行比较,在平板2上找到与平板3上那几个抗性菌落的“孪生兄弟”。
③把平板2上与平板3上菌落相应的一个部位上的菌落挑至不含链霉素的培养液4中,经培养后,再涂布在平板5上。
④重复以上各步骤,最后在试管12中获得了较纯的抗性菌落。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若要仅获得抗链霉素的大肠杆菌,则该如何操作: 。
(2)大肠杆菌抗链霉素基因存在于细胞的 结构上,在基因工程中,该结构常作 。
(3)3号、7号、11号培养皿中加入链霉素的作用是 ,3号培养皿中的菌落比1号、2号中的菌落少很多,这说明了
。
(4)该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 。
你认为该实验设计的巧妙之处是 。
(5)你认为该实验得到的结论是
。
答案 (1)将原始菌种涂布到含有链霉素的培养基中进行选择培养,生长出的菌落即为抗链霉素的大肠杆菌
(2)质粒 载体
(3)选择作用 通过链霉素的选择作用,具有抗药性的大肠杆菌保留下来,数量较少
(4)对照实验 最终获得的抗药性细菌一直没有接触链霉素
(5)微生物的抗药性突变是自发产生的,而不是在链霉素的作用下产生的
2.选择培养是微生物学中最强有力的技术手段之一。主要是指利用不同微生物间生命活动特点的不同,制定环境条件,使仅适应该条件的微生物旺盛生长,从而使其在群落中的数量大大增加,人们能够更容易地从自然界中分离到所需的特定微生物。选择条件可根据所需分离的微生物的特点,从物理、化学、生物及综合多个方面进行选择,如温度、pH、紫外线、高压、光照、氧气、营养等许多方面,下图描述了采用富集方法从土壤中分离能降解酚类化合物对羟基苯甲酸的微生物的实验过程。
(1)本实验所需培养基为 ,碳源为 。
(2)实验原理是
。
(3)①→③重复培养的目的是 。
(4)⑤的菌落中大部分是降解 的微生物。
(5)⑥为 组,⑦为 组,设置⑥的目的是 。
(6)⑤→⑥采用 法,接种到⑥的培养基中,在操作过程中为防止污染应注意的事项是
。
答案 (1)选择培养基 对羟基苯甲酸
(2)利用以对羟基苯甲酸为惟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经选择培养,选择出能降解酚类化合物对羟基苯甲酸的微生物
(3)增大分解对羟基苯甲酸微生物的比例
(4)对羟基苯甲酸
(5)对照 实验 说明通过选择培养的确得到了欲分离的目标微生物
(6)单菌落挑取 接种环在火焰上灼烧灭菌,烧红的接种环在空气中冷却,同时打开皿盖挑取菌落接种到试管中,并塞好棉塞,最后接种环在火焰上灼烧,杀灭残留物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