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7.正确的ATP分子简式是
A.A-P~P~P B.A-P- P-P C.A-P-P-P D,A~P~P-P
6.对染色质和染色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A.染色体复制后有姐妹染色单体 B.间期为细丝状染色质,分裂期为杆状染色体
C.两者的化学成分相同 D.染色质和染色体存在于所有细胞中
5、细胞核中携带遗传信息的是
A.核膜 B.核孔 C.染色质 D.核仁
4、为各种细胞器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同时也是多种代谢活动进行的场所,部分物质被称为
A.细胞骨架 B.细胞核 C.细胞内液 D.细胞溶胶
3、下列不属于植物体内蛋白质功能的是
A.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B.催化细胞内化学反应的酶
C.供给细胞代谢的主要能源物质 D.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的载体
2、下列不属于无机盐功能的是:
A.是某些重要化合物的组成成分 B.能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
C.能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D.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于细胞
1、所有生命系统的核心元素是
A.C B.H C.O D.N
55.(10分)为探究高温对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方法步骤:
①取两个大小相同的洁净试管编号为1、2;
②在l号试管中加入2mL3%新鲜过氧化氢溶液,2号试管中加入1mL20%新鲜肝脏研磨液。分别置于100℃恒温水浴5分钟;
③将2号试管中的肝脏研磨液加入到l号试管中,振荡摇匀,再置于100℃恒温水浴5分钟,结果未观察到气泡产生。
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新鲜肝脏研磨液中有____▲_____酶
(2)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结果分析:该同学在实验中观察不到气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2分)
(4)交流讨论:同学们推测实验中观察不到气泡产生有三个原因。为了验证推断,在原实验基础上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进行验证。
方案①:将上述试管温度缓慢降至37℃左右,若此过程中无气泡产生,再向试管中加入2mL3%新鲜过氧化氢溶液,观察,仍无气泡产生,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②:将上述试管温度缓慢降至37℃左右,若此过程中无气泡产生,再向试管中加入1mL新鲜的20%新鲜肝脏研磨液,观察,仍无气泡产生,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方案③:若方案①和方案②现象同时成立,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在研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过程中,需控制 _▲_ 等无关变量。(2分)
衢州一中2009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末试卷
54.(10分)下图表示以某种农作物(1)和(2)两个品种为基础,培育出(4)、(5)、(6)、(7)四个品种的过程。根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用<1>和<2>培育出 <5> 所采用的步骤I和II分别称为 ____▲_____ 和 ___▲______ ,所依据的原理是 __▲_______ 。 选种从____▲__代开始,直至性状不发生分离为止。
(2)由<3>培育出<4>的常用方法III是 ____▲_____;由<4>培育成<5>的方法V常用 ____▲____处理,这种方法育种的优点是 ______▲___。
(3)由<3>培育出<6>的常用方法IV是用化学药品对___▲______进行处理使其染色体加倍 ,其形成的<6>称 _____▲____ 。
(4)由<2>培育出<7>的方法VI是 ____▲_____ 。
53. (10分)请回答下列有关遗传信息传递的问题。
(1)为研究某病毒的致病过程,在实验室中做了如下图所示的模拟实验。
1)从病毒中分离得到物质A。已知A是单链的生物大分子,其部分碱基序列为-GAACAUGUU-。将物质A加入试管甲中,反应后得到产物X。经测定产物X的部分碱基序列是-CTTGTACAA-,则试管甲中模拟的是___▲___ 过程。
2)将提纯的产物X加入试管乙,反应后得到产物Y。产物Y是能与核糖体结合的单链大分子,则产物Y是_▲_______,试管乙中模拟的是____▲_____过程。
3)将提纯的产物Y加人试管丙中,反应后得到产物Z。产物Z是组成该病毒外壳的化合物,则产物Z是_▲_______。
(2)若该病毒感染了小鼠上皮细胞,则组成子代病毒外壳的化合物的原料来自 ▲ ;而决定该化合物合成的遗传信息来自 ▲ 。若该病毒除感染小鼠外,还能感染其他哺乳动物,则说明所有生物共用一套 ▲ 。该病毒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为 ▲ 。
(3)没被该病毒感染的其他小鼠的上皮细胞,一般不存在 ▲ 过程,它的细胞内能进行碱基互补配对的 细胞器有 ▲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