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2、右图是制备分泌抗X抗体的过程,根据图解回答问题:
(1)给小鼠注射抗原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在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之所以选用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是因为它们融合后的杂交瘤细胞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性。
(3)由图中可看出,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运用了____ __和__________的动物细胞工程技术手段,前者常用的诱导剂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不同的是可用________________。
(4)动物细胞培养液的配方通常含有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等,与植物细胞培养基有所不同的是,还含有_________________。
(5)在动物细胞融合过程中,需要将所选取的组织细胞离散开,以利于细胞融合,可用________________处理离体组织细胞使之分散开。
(6)图中有两次筛选过程,其中步骤④的目的是筛选出___________ _____,步骤⑤⑥的目的是筛选出________ _______。
(7)单克隆抗体与肿瘤细胞结合并发挥作用的过程属于 免疫的
阶段。
(8)请根据以下信息,设计一方法(不考虑机械方法),从培养液中筛选出杂交瘤细胞。已知细胞合成DNA有D和S两条途径,其中D途径能被氨基嘌呤阻断。人淋巴细胞中有这两种DNA的合成途径,但一般不分裂增殖。鼠骨髓瘤细胞中尽管没有S途径,但能不断分裂增殖,将这两种细胞在试管中混合,加聚乙二醇促融,获得杂种细胞。
方法: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原理: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1、下图为细胞融合的简略过程(只考虑两个细胞的融合),请据图回答:
I.若A、B是基因型分别为rrHH、RRhh两个烟草品种细胞的花粉,且这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由于一对隐性纯合基因(rr或hh) 的作用,在光照强度大于800勒克斯时,都不能生长。
(1)实验开始时必须用 除去不利于原生质体融合的物质。
(2)实验中除获得杂种细胞外,还有基因型为 的融合细胞。
(3)设计一方法(不考虑机械方法),从培养液中分离出杂种细胞,方法:
(4)将杂种细胞培养成杂种植株依据的理论基础是 。
II.若该过程是制备治疗“SARS”病毒的单克隆抗体,A为人B淋巴细胞(染色体组成为2A+XX=46),B为鼠骨髓瘤细胞(染色体组成为2A+XX=40)
(5)用单克隆抗体制成“生物导弹”主要利用了抗体的 特性。
(6)A细胞来自于 ,杂种细胞C共有 个染色体组。
(7)杂交瘤细胞在体外培养时与植物组织培养的主要区别是培养基要用 培养基。(物理状态),培养基中除了添加必要的营养物质为还需加入 。
20.将小鼠骨髓瘤细胞与一种B淋巴细胞融合,可使融合的细胞经培养产生单克隆抗体,其依据是
A.B淋巴细胞只有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后才能产生抗体
B.B淋巴细胞可以产生抗体,但不能无限增殖
C.骨髓瘤细胞可以产生抗体,但不能无限增殖
D.骨髓瘤细胞可以无限增殖,但不能产生抗体
19.对细胞全能性的表述不正确的有
A.没有离体植物细胞也能表现出全能性
B.动物细胞融合标志着动物细胞全能性的实现
C.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原理依据是细胞的全能性
D.花粉可培育成单倍体,是细胞全能性的体现
18.关于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单克隆抗体产自淋巴细胞
B.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要经过细胞融合
C.单克隆抗体的获得不需要使细胞癌变
D.必须同时在体内和体外培养挑选出所需抗体的细胞群
17.有关动物细胞培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动物细胞培养前要用胰蛋白酶使细胞分散
B.动物细胞培养的目的是获得大量的细胞分泌蛋白
C.细胞遗传物质的改变发生于原代培养过程中
D.培养至50代后能继续传代的传代细胞叫细胞株
16.动物细胞融合和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比较中,正确的是( )
①诱导融合的方法完全相同 ②所用的技术手段不相同 ③所采用的原理完全相同 ④都能形成杂种细胞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5.用于动物细胞培养的组织和细胞大都取自胚胎或出生不久的幼龄动物的器官或组织,其主要原因是这样的组织细胞 ( ) A.容易产生各种变异 B.具有更强的全能性 C.取材十分方便 D.分裂增殖的能力强
14.研究单克隆抗体治疗癌症的思路是( )
A.利用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地对抗癌细胞
B.以单克隆抗体作抗癌药物杀死癌细胞
C.抗癌物质在克隆细胞中大量合成
D.单克隆抗体携带抗癌药物特异性地与癌细胞结合
13.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使用的骨髓瘤细胞是一种缺陷型细胞,在含有次黄嘌呤、氨基喋呤和胸腺嘧啶的培养基(HAT)中无法生长;而小鼠脾细胞是正常细胞,在HAT培养基上可正常存活。用聚乙二醇诱导细胞融合后,经过数代培养,最终可在HAT培养基上存活并能产生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是 ( )
A.骨髓瘤细胞之间形成的融合细胞 B.脾细胞之间形成的融合细胞
C.骨髓瘤细胞与脾细胞之间形成的融合细胞 D.脾细胞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