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基因治疗是指
A. 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把有缺陷的基因切除,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B.对有缺陷的细胞进行修复,从而使其恢复正常,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C.运用人工诱变的方法,使有基因缺陷的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回复正常
D. 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导入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植物细胞表现出全能性的必要条件是
A. 给予适宜的营养和外界条件 B. 导入其他植物细胞的基因
C. 脱离母体后,给予适宜的营养和外界条件
D. 将成熟筛管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内
40.(6分) 为研究生长素类似物2,4 – D对某植物插条生根的影响,一实验小组按下表进行了实验:
![]() 步骤 |
A组 |
B组 |
C组 |
D组 |
E组 |
F组 |
配制溶液 |
蒸馏水 |
200mg/L 2,4 – D溶液 |
400mg/L 2,4 – D溶液 |
600mg/L 2,4 – D溶液 |
? |
1000mg/L 2,4 – D溶液 |
选择插条 |
选取该植物生长时期、带芽数目等相同的事宜插条若干支,随机分成六等分,并编号 |
|||||
浸泡插条 |
分别用等量蒸馏水、相应浓度2,4 - D溶液浸泡插条12小时 |
|||||
扦插及培养 |
浸泡后的插条扦插在潮湿沙土中,培养时间及其他条件均一且相同 |
|||||
实验结果 |
![]() |
请分析回答:
(1)E组实验配制的2,4 – D溶液浓度是 。
(2)设置A组实验的目的是 。
(3)实验结果说明 。
(4)该实验进一步探究2,4 – D 促进该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请简要写出实验的主要思路。
39.(6分)图1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2是一动物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
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图1中①、③表示的生理过程分别是 、 。
(2)图2中该动物种群的K值为 ,当该动物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 。
(3)“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使全球再次聚焦碳排放问题,呼吁人们积极行动起来,
力求减少图1中 (填序号)的碳排放量。
(4)该生态系统稳定性主要与图1中 (填序号)复杂程度有关。
38.(6分)某高等动物基因型为Aa,右图为该动物细胞分裂
某一时期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该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 ,该细胞的分裂方式
和时期为 。
(2)若图中一条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了另一条染色
体上,该变化引起的变异属于 。
(3)如果①处的基因为a,则该细胞基因组成形成的原因 可能是 。
(4)请在答题卡相应位置方框内绘出该运动体细胞有丝
分裂中期示意图,并在相应染色体上注明基因A、a。
37.(6分)已知豌豆种子子叶的黄色与绿色是一对等位基因Y、控制的,用豌豆进行下列遗传实验,具体情况如下:
实验一 实验二
P 黄色子叶(甲)×绿色子叶(乙) P 黄色子叶(丁)
自交
黄色子叶(丙) 绿色子叶 F
黄色子叶(戊) 绿色子叶
1 : 1 3 : 1
请分析回答:
(1)用豌豆做遗传实验容易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 。
(2)从实验 可判断这对相对性状中 是显性性状。
(3)实验二黄色子叶戊中能稳定遗传的占 。
(4)实验一子代中出现黄色子叶与绿色子叶的比例为1:1,其中要原因是黄色子叶甲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为 。
(5)实验中一黄色子叶丙与实验二中黄色子叶戊杂交,所获得的子代黄色子叶各体中不能稳定遗传的占 。
36.(6分)图1 是某植物叶肉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2是与该叶肉细胞相关的部分生理过程简图。根据图回答:
(1)图1 细胞中生物膜的基本骨架是 。
(2)在图2过程c中,首先与 结合完成
的固定。
(3)图1细胞中含有DNA的结构有 (填序号)。
(4)图2过程a发生在图1细胞的 (填序号)中,过程b发生在图1细胞的 (填序号)中,过程d发生在图1细胞的 (填序号)中。
35.科学的操作过程对实验成功起着关键的作用。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分离色素实验中,沿铅笔线均匀画滤液细线并迅速重复2~3次
B.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计数前,将培养液震荡摇匀后再吸取样液
C.检测蛋白质时,将双缩脲试剂A液和B液充分混匀后加入组织样液
D.制作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时,盖上盖玻片后用拇指轻压盖玻片
34.糖尿病在现代社会中的发病率越高。为了检测人体尿液中是否含有葡萄糖,可选用的试剂是
A.斐林试剂 B.苏丹III染液 C.龙胆紫溶液 D.碘液
33.下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示意图,其中数字为能量值,单位是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为
A.16% B.15% C.12% D.10%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