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4.细胞内某一DNA片段中有30%的碱基为A,则该片段中w_w w. k#s5_
A.G的含量为30% B.U的含量为30%
C.嘌呤含量为50% D.嘧啶含量为40%
3.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主要是由于
A.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 B.脱氧核苷酸链的长度
C.具有规律的双螺旋结构 D.磷酸和脱氧核糖的排列方式
2.下列图示中,能反映DNA溶解度与NaCl溶液浓度之间关系的是
1.下列关于生物遗传物质的叙述中,哪一项是正确的w*w_w.k_s 5!
A.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非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B.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是DNA,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是RNA
C.“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都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真核生物、原核生物和大多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34.下表是对巢湖某水域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A、B、C、D、E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F为分解者;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Pn表示生物贮存的能量;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能量单位为102KJ/(m2·a)。请分析回答:
|
Pg |
Pn |
R |
A |
15.9 |
2.8 |
13.1 |
B |
870.7 |
369.4 |
501.3 |
C |
1.9 |
0.8 |
1.1 |
D |
89.2 |
33.9 |
55.3 |
E |
94.7 |
33.0 |
61.7 |
F |
211.5 |
20.1 |
191.4 |
(1)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该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或食物网)的构成为 。
(2)据表中数据推出Pg、Pn和R之间的关系是:Pn= 。
(3)次级消费者到三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 。
(4)除A、B、C、D、E、F外,再加上_____ ____________就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
江西省景德镇二中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33.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选用了两种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的原生动物进行以下实验:各取10个原生动物A和B,以同一种杆菌为饲料,分别放在相同容积的容器中单独培养,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下表:(单位:个)请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原生动物A单独培养6天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生态学上称此数量为 。
(2)由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单独培养时,A、B种群增长都属于 型增长。
(3)如果将A、B放在同一个容器中混合培养,能够生存下来的是 ,判断的理由是 。但达到稳定状态时,种群数量比单独培养时要 。
(4)有人提出一种观点:混合培养时,生存下来的生物产生了杀死另一种生物的物质。请你设计一个实验,以证明其观点是否正确,你的实验思路是
。
32.下图是一个反射弧和突触的结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的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时,膜内电位变化是_ __。
(2)图2中的①表示 , ①中物质的释放使④ 发生电位变化。
(3)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其神经中枢位于 。
天数 动物种类 |
2 |
4 |
6 |
8 |
10 |
12 |
14 |
16 |
A |
15 |
60 |
80 |
81 |
80 |
82 |
81 |
80 |
B |
12 |
35 |
50 |
60 |
61 |
62 |
60 |
62 |
31. 自然生长的植物在果实成熟过程中,各种激素都有明显变化。某实验小组测定了苹果等果实成熟过程中激素的动态变化,如右图所示。
(1)果实中的生长素主要来源于_____ ___。
(2)在果实成熟过程中含量升高的激素是__ _。
(3)从图中各种激素的动态变化可以说明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是_______________ 的结果。
30.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含量,如下表所示:
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减少,则会引起( )
生物种类 |
甲 |
乙 |
丙 |
丁 |
有机物总量(g) |
550 |
100 |
3000 |
18 |
A.甲、丁的种群数量减少,丙的种群数量增加
B.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均减少
C.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减少
D.甲的种群数量增加,丙、丁的种群数量减少
29.右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