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195524  195532  195538  195542  195548  195550  195554  195560  195562  195568  195574  195578  195580  195584  195590  195592  195598  195602  195604  195608  195610  195614  195616  195618  195619  195620  195622  195623  195624  195626  195628  195632  195634  195638  195640  195644  195650  195652  195658  195662  195664  195668  195674  195680  195682  195688  195692  195694  195700  195704  195710  195718  447348 

29.以虫治虫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下图表示某一生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请问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种群数量增加,其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

A.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B.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C.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D.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试题详情

28.右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农田生态系统做的专题研究并绘制成的食物网,他们作出的以下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A.流径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植物积累的有机物

B.农民除草、灭虫的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

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地方

C.该生态系统含有五个以上的种群

                    D.大田轮作(每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可改变原有营养结构,减轻病虫害

试题详情

2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试题详情

26.原产于墨西哥的紫茎泽兰传到中国,在中国长势疯狂,占地为王,成了我国西南地区的绿色灾难,紫茎泽兰在我国泛滥成灾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    ) A.我国西南地区的气候适宜紫茎泽兰的生长 

B.脱离原产地后,失去天敌的控制 C.脱离原产地后,失去与其竞争关系的物种的制约 D.一旦脱离原产地,就发生基因突变,变得生命力特别强

试题详情

25.一个新的物种进入某地后,其种群数量变化,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先呈“S”形增长,后呈“J”形增长 

B.先呈“J”形增长,后呈“S”形增长

C.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会保持稳定   

D.K值是环境条件允许的种群增长的最大值

试题详情

24.一个经济效益很好的人工鱼塘有生产者(浮游植物)、初级消费者(植食性鱼类)、次级消费者(肉食性鱼类)、分解者(微生物)。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依次为b、c、d,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a=b+d      B.a>b+d        C.a<b+d   D.a=b+c+d

试题详情

23.下面的事实,不能构成群落的是

A.亚马逊河谷的热带雨林      

B.大兴安岭的红松林

C.无菌培养基污染后长出的共生菌落 

D.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出的大肠杆菌菌落

试题详情

22.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   B.细胞分裂素合成于植物体任何部位

C.乙烯是一种气体激素    D.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

试题详情

21.在小麦地里施用一定浓度的2,4-D能除掉双子叶杂草,而对小麦无影响,对此现象的错误解释是()

  A.双子叶杂草对2,4-D的敏感性强   B.小麦对2,4-D的敏感性差

C.2,4-D对小麦的生长无作用      D.同一浓度的2,4-D对小麦和杂草的作用不同

试题详情

20.用同位素14C标记的吲哚乙酸来处理一段枝条的一端,然后探测另一端是否含有放射性14C的吲哚乙酸存在。枝条及位置如图,下列有关处理方法及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处理甲图中A端,不可能在甲图中的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B.处理乙图中A端,能在乙图中的B端探测到 14C的存在

C.处理乙图中B端,能在乙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D.处理甲图中B端,能在甲图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