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4.去年世界上发现了能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甲型H1N1流感病毒。我国参与了抗击甲型H1N1流感的国际性合作,并已经研制出甲型H1N1流感疫苗。下图所示为甲型H1N1病毒在人体细胞中的一些变化以及相关反应。
(1)侵入到人体内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往往先通过图中 过程(填标号)被阻止散播,再通过图中 过程(填标号)被予以消灭。
(2)图中b的作用是 ,c的作用是 。
(3)人体细胞中蛋白质的合成与甲型H1N1病毒蛋白质的合成过程相比,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注射甲型H1N1流感疫苗可预防甲型H1N1流感,疫苗作用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对鸡蛋过敏者不宜注射甲型H1N1流感疫苗,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探究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请简述该实验的设计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3.下图表示下丘脑神经细胞、垂体细胞、甲状腺细胞及它们分泌的激素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物质乙是一种糖蛋白。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下丘脑神经细胞除具有神经细胞的功能外,还具有__________功能。
(2)如果用物质丙饲喂正常动物,则物质甲、乙的分泌量的变化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如果用物质乙饲喂正常动物,则物质丙的分泌量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物质乙与甲状腺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______结合,反映出细胞膜能进行________________。
(4)若刺激图中A点,电表指针偏转的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北京地区青蛙的生殖季节是4-6 月,在一年中的其他一些月份,要促进卵的成熟和排放,可用人工方法,向已怀卵雌蛙腹腔内注射蛙垂体悬浮液。表中列出了某些月份,制备注射到每只青蛙体内的雌蛙垂体悬浮液所需的垂体个数。
月份 9-12 1-2 3 4
垂体个数 5 4 3 2
请回答问题:
⑴表中显示,越接近生殖季节,所需垂体个数越少,从蛙卵的程度看,其原因是 ___。
⑵雌蛙垂体悬浮液中含有的 可作用于卵巢,促进蛙卵的成熟和排放________
⑶如果向怀卵雌蛙腹腔内注射适量雄蛙垂体悬浮液,实验结果是___ ,原因是______ 。
⑷蛙卵受精后发育成蝌蚪,若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_____ 激素,将促进蝌蚪发育为蛙。在蛙体内,该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受垂体合成和分泌的____________ 调控。
20.某自然生态系统中有四种生物构成的一条食物链:甲→乙→丙→丁,其中甲是自养型生物。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所含的有机物中能量分别为a、b、c、d。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a即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若b>0.2a,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能会受影响
C.甲种群的一个个体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在四种生物单一个体中最多
D.这四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构成一个自然生物群落
19.下列做法不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是 ( )
A.捆扎稻草人驱赶稻田里的鸟类
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
C.利用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
D.播放集群信号录音招引鸟类
18.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现于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能测到电流的位置是:
A. a处和b处 B. c、d处和e处
C. b、c、d处和e处 D. a、b、c、d处和e处
17.某地区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的总能量分别为W1和W2,当下列哪种情况发生时,就可能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A.W1>10W2 B.W1>5W2
C.W1<10W2 D.W1<5W2
16.甲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乙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甲、乙的特征分别属于
A.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 B.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
C.种群;一条鲤鱼 D.种群;一个鲤鱼种群
15.造成我国多数野生生物濒危或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A.掠夺式的开发利用
B.环境污染
C.自下而上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D.外来物种侵入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