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4.B点拨:本题考查知识点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当大量捕捉青蛙时,害虫因失去天敌而有所增加.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蛇捕食鼠的数量将增加。
回顾5测试考点2、5 在自然条件下.下列不符合生态系统正常发展方向的是( )
A.物种组成多样 B.营养结构复杂 C.功能完善 D.食物链缩短
3.D点拨:生态系统的功能是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能量流动来说.其能量最初都是来自生产者固定的太阳光能。考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最初来源。
回顾4测试考点2、4、5、7 如图7 26 25农田生态系统中,假设有两条主要的食物链。如果有人大量捕.短期内对该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 )
A.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 B.水稻虫害严重 C.蛇的数量迅速增加 D.鼠的数量迅速增加
2.D点拨:在一定的自然地域内,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叫种群;所有的生物组成群落,群落加上无机环境构成生态系统。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和生物的群落结构,都与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由于生物种类少,所以抵抗力稳定性较低。农田生态系统由于不断地耕种,对太阳能的利用率低于森林生态系统。
回顾3测试考点3)从生态学角度分析,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最初来源于( )
A.光合作用 B.高能化学键 C.绿色植物 D.太阳光能
回顾1测试考点2 分)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1.C点拨: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所以在生态系统中都属于消费者或分解者(例如蚯蚓)。食草动物都处于第二营养级。一种动物在不同的食物链,所处的营养级可以不同。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某些细菌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不属于分解者。
回顾2测试考点1、5、6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群落的结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
B.研究海洋鱼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有利于确定合理的捕捞量
C.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D.农田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森林生态系统
考点6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拓展考点)
(1)物质和能量的多层分级利用系统(图7 26 18是利用秸秆生产食用菌和蚯蚓等的生产设计)。
(2)水陆交换的物质循环系统,见图7-26-19、图7-26 20。
(3)农林牧渔联系生产系统,见图7-26-21
考题6 )某同学把调查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作为研究性学习课题.他认真观察了水稻从播种到稻草还田的全过程,下面是他的调查内容及其感想和建议。
(1)清明节前后农民开始浸种、催芽。经研究发现,50kg的干种子催芽后能得到150kg发芽的种子,种子萌发后与种子萌发前相比较,化学成分含量的主要变化是
(2)有些农民为了缩短种子发芽时间。在播了种的秧田里用农用无色透明薄膜搭篷覆盖,其目的是
(3)从插秧到水稻成熟过程中,农民采用多种措施(如合理密植、施肥、除草、灭虫等)来提高产量.试从生态学角度回答以下问题:进行合理密植的目的是 ;除草、灭虫的目的是 。
(4)在夏天的夜晚.稻田蛙声一片.请写出包括青蛙在内的含四个营养级的一条食物链
(5)仲秋季节,有不少农民将稻草就地焚烧,造成物质、能量的极大浪费.同时严重污染环境。下面是此同学根据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设计出利用这些稻草的方案:
方案之一:让稻草堆沤还田.请问这样做的优点是
方案之二:利用稻草作原料来生产“再生纤维共混膜”,请问使用这种“新型塑料”的意义是有同学认为以上两个方案还不能很好地体现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请你另设计一个利用稻草的方案.要尽量体现生态农业能量多级利用.物质再生循环的基本原理:
考题6点拨:如图7-26-22所示,本题以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为例.考查了分析、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稻草中含有丰富的有机物,充分利用这些有机物可减少环境污染,并能提高能量利用率。答案:(1)水分含量逐渐增加有机物含量逐渐减少(2)提高温度,促进种子的呼吸作用,保证种子萌发所需的能量(3)增加光照面积,提高光能利用率;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向有利于人 类的方面 (4)水稻→害虫→青蛙→蛇 (5)有利于分解者的繁殖,增加二氧化碳和矿质元素的含量;减少农田的白色污染;能体现生态农业能量多级利用、物质再生循环就给分总结提示:生态农业等一系列具有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中,能量之所以充分被利用,主要原因是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物质循环再生”,走“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生产模式道路。
考点7生态学原理在具体生活中的应用
(1)依据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原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提高能量利用率:流人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这些能量流经每一营养级时,都要被该营养级生物的细胞呼吸消耗一部分,也有一部分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因此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只有上一营养级的10%-20%。营养级越高,能量越少,物质量也越少。通过调整能量的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部分(如:牲畜、木材、鱼虾等等).建立高效农业。
图7 26 23表示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中森林地上部分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的变化情况。图中横坐标表示叶面积指数(也叫叶面指数).纵坐标表示最大总光合量。所谓叶面指数,是指地表单位面积上植物叶片的面积数量。叶片平铺在地表上并呈镶嵌排列的植物(如南瓜).其叶面指数只有1左右;叶片交错生长的森林以及稻、麦等农田.其叶面指数可以达到4以上。
从图7-26-23可以看出,随着该森林生态系统的发育.森林的叶面指数也在变化。当叶面指数达到3-lO时.表明这片森林已经发育到成熟阶段了。但是,若从净初级生产量方面来看,当叶面指数达到4时.这片森林的净初级生产量达到了最大值(如果这一森林生态系统继续发育,叶面指数超过了4,由于细胞呼吸增强所造成的消耗也随着增多.净初级生产量不仅不再增加.反而开始减少)。因为人们经营管理森林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期望获得森林的最大净初级生产量.显然,在这个森林生态系统的叶面指数达到4(而不是8-10)时进行合理开采利用,是最为合理的。同样,在栽培谷物的过程中,人们首要的目的是获取高产量的籽粒,而不是大量的秸秆。因此,人们在进行农田管理时,既要使农田的叶面指数保持在适宜的数值上,又要使谷秆比(谷粒重/秸秆重)适当增高。这样就可以避免由于细胞呼吸的增强而造成过多的消耗.也可以避免过多地增加秸秆的质量,从而使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尽可以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增加谷粒的产量。
纤维素是地球上储量十分丰富的一类有机化合物,但是,却不能直接被人体所消化和利用。而生存在草食动物胃中的某些细菌和原生动物,其体内含有能够水解纤维素的酶,所以植食性动物就能够以青草、树叶和秸秆等含大量纤维素的物质为食物。海洋、湖泊和河流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形体都十分微小.人类目前还无法直接获取和利用,而水域生态系统中的鱼类则是以它们为食的。我国人口多,耕地少.但是草原、山林、水域的面积却十分广阔.因此.努力发展畜牧业和渔业(在水产养殖业中,应以植食性的鱼类为养殖重点)是十分必要的。这可以使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能够充分利用自然界中大量的纤维素和浮游生物,使大自然能够更多地为人类提供动物性食品。
(2)依据碳循环原理.调整碳循环途径.提高农作物产量:碳循环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无机环境中的碳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的碳通过动植物的细胞呼吸、分解者的分解和燃烧等途径进入无机环境.通过调整碳循环的途径,提高光合作用。
(3)依据营养结构中各种生物间的联系防治害虫: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存在着竞争、捕食、寄生、共生等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可以进行生物防治.把害虫数量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
考题7 分)图7-26 24为农田生态系统中氮循环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完成I过程生物其代谢类型为 型。Ⅱ过程表示的是 作用.写出参与此过程的两类生物 。
(2)有些地区常在一块农田中同时种植大豆和玉米.这种做法的优越性表现在: ① ; ② 。
(3)有些农民将大豆秸秆在农田中焚烧以提高土壤肥力.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因为焚烧会使豆秸秆中的 这一矿质元素损失,同时造成污染。
(4)将农作物秸秆做饲料。这样做的目的是 。
考题7点拨:本题以物质循环为知识载体,考查对生态农业的理解程度,N2主要以生物固氮的方式将N2转变为NH3进入生物群落,NH3通过硝化细菌的硝化作用转变为N03-,被植物利用。同时种植大豆和玉米可充分利用光能,增加土壤肥力。秸秆燃烧会产生一些有毒气体,并且会使N素丧失,故可将秸秆做饲料,以达到充分利用能量的目的。答案:(1)自养需氧;固氮;固氮细菌、蓝藻、放线菌(答出其中2个可得满分,缺一个不给分) (2)①合理利用光能,提高单位面积的作物产量;②增加土壤肥力 (3)氮;大气 (4)使能量更多地被人类利用(或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有利的部分)总结提示:有关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利用的问题,离不开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Ⅲ.典型例题精讲精析 蓦然回首 灯火阑珊
3.恢复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如一片草地上发生火灾后,第二年就又长出茂密的草本植物,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能很快恢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了草原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恢复力稳定性。
2.抵抗力稳定性:(1)抵抗力稳定性的概念: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2)抵抗力稳定性的原理: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自动调节能力取决于生态系统自身的净化能力(抗污染)和完善的营养结构。①净化作用:净化作用包括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三个方面。它是河流生态系统抵抗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例如,工厂废水刚排入河流时,酚、氰等有毒物质含量很高.随着河水向下游流动,其浓度逐渐降低,这是由河流生态系统的自净化作用引起的;②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机制:完善的营养结构使生态系统具有一种反馈调节机制,进而抵抗外界干扰,维持自身稳定。如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当害虫数量增加时,林木的生长自然受到危害,但食虫鸟类由于食物丰富.数量增多.这样害虫的种群增长就会受到抑制,出现了“有虫不成灾”的现象。由此可见.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取决于“林木一害虫一食虫鸟”这条食物链的反馈调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大有小,因而抵抗力的稳定性也有高有低。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也就越低;反之,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一个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外来的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状态就会遭到破坏。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它包括抵抗力的稳定性和恢复力的稳定性,如图7-26-15。
2.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几个重点知识:(1)物质循环的前提:生物圈范围内(全球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往复运动。(2)生物群落在物质循
环中起决定性作用,因为各生命物质与化学元素之间的转变主要是依靠生化反应来实现的。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联系:能量流动为物质循环提供动力,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因而物质的循环、能量流动总
是沿着食物链同时进行的,见图7-26 1 3。
考题4 )图7 26-14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
请回答:(1)写出图中含有四个营养级的食物链(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2)在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同时伴随着 。若消耗生产者10000kg.按能量最大传递效率计算,位于第四营养级的生物可增重 kg。(3)据测定.当其他条件适宜时.生产者在黑暗中每小时释放出44mg的CO2.而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每小时释放出64mg的O2,经过10小时光照可积累葡萄糖 mg。
(4)分析A→D和E→B过程中碳流动形式的不同点
(5)若由于某种原因.E种群数量大量减少.其他各种群数量随即发生的变化是 。
(6)人类大量开采并燃烧由古代动植物遗体变成的煤和石油.使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积存的碳元素在短期内释放.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主要是 。
考题4点拨:碳在生态系统中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大气库中的二氧化碳只有通过生产者的同化作用才能进入生物群落,才能被各级消耗者所利用,碳在生物群落中是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和传递的,最终以二氧化碳形式释放到大气中。答案:(1)D→F→E→B (2)能量流动;80 (3)600[10000×O.2×O.2×0.2=80,180:X=6×44:44;X=30。44:44=32:Y,Y=32。64+32=96。180:Z=6×32:96,Z=90。(90-30)×10=600] (4)A→D是以C02形式循环的,E→B是以含碳有机物形式循环的(5)B减少,F增多 (6)产生温室效应(或“CO2增多”) 总结提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是其行使其他功能的途径,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呼吸作用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进行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
考点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维持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