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40.(05·江苏)加拿大一枝黄花属双子叶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北美。作为观赏植物引入我国,现已在一些地区蔓延成灾,有“植物杀手”之称,严重威胁这些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为了研究加拿大一枝黄花在某地区的分布与危害性,有人做了如下调查:将调查的地块划分成10等份,每份内取1个样方,分别统计各样方内的植物种类和数量,计算各种植物的种群密度。看近五年植物种群变化的调查结果汇总如下:
年份 种名 |
2000年 |
2001年 |
2002年 |
2003年 |
2004年 |
加拿大一枝黄花 |
1.9 |
5.1 |
9.4 |
15.1 |
16.5 |
狗牙根 |
8.0 |
6.2 |
5.6 |
3.9 |
1.6 |
巢菜 |
3.0 |
2.1 |
1.1 |
0.2 |
0 |
车前草 |
3.0 |
2.0 |
0.4 |
0 |
0 |
婆婆纳 |
3.2 |
2.8 |
1.7 |
1.3 |
0 |
泽漆 |
2.1 |
1.8 |
1.5 |
1.0 |
0 |
小蘖 |
2.2 |
1.9 |
1.5 |
1.2 |
1.0 |
狗尾草 |
3.2 |
2.5 |
1.5 |
1.1 |
0.6 |
繁缕 |
8.0 |
3.2 |
1.1 |
0.5 |
0 |
卷耳 |
5.4 |
1.4 |
1.0 |
0 |
0 |
(1)该群落中加拿大一枝黄花与其他植物间的关系是 竞争 。
(2)在所给的坐标系中绘出加拿大一枝黄花和繁缕的种群密度曲线。 答案:如右图
(3)本调查彩的方法是 样方法 。,取样的关键除应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还应 随机取样 ;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是 计算所有样方中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
(4)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考虑,本调查结果给我们的启示是 某些外来物种的引入和管理不当会导致生态灾难,引进外来物种应慎重,加强安全性监测 。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
解析:(1)群落中加拿大一枝黄花与其他植物生活在一起,为争夺空间和资源,属于竞赛关系。(2)由题目可知,图表中植物种群变化的调查结果,就表示各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变化,因此加拿大一枝黄花00-04年五年的种群密度(株/m2)为1.9,5.1,9.4,15.1,16.5,繁缕00-04年五年的种群密度(株/m2)分别为8.0,3.2,1.1,0.5,0,在坐标图中分别画出曲线。(3)根据题目,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为样方法,也就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4)加拿大一枝黄花属于外来物种,它的引入,严重威胁原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考虑,应该重视外来物种的引进和管理,对外来物种引进应慎重,要加强生物安全性监测、检疫,运用多种手段有效阻止有害物种入侵。
第九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多样性及保护--环境污染危害--环境污染的防治
41.(2005·上海生物·41)回答下列有关生态的问题。
(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在陆生植物繁茂的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冬季高于夏季,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这是因为___夏季气温和光照都合适,光合作用旺盛,二氧化碳被植物吸收。冬季则光合作用减弱 。
(2)右图表示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图中数字表示该生物的个体数量,括号内的数字表示该生物的平均体重。椐图回答:
① 该食物网中占据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A-I中的 FGIH 。
② 若初级消费者中, E 被除去,则对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影响最大。
③ 若除去G后,在一定时间内,生产者数量将 减少 。
(3)南方某地有一片热带雨林,最初碳积蓄量500吨/公顷,此时,总生产量每年为60吨/公顷,叶的呼吸量为24吨/公顷,生长量为5吨/公顷。已知总生产量=生长量+枯死量+呼吸量,则该地的净生产量是 15 吨/公顷,非同化器官的呼吸量是 20 吨/公顷。
① 该林地因人为破坏,碳积蓄量逐年下降,降至200吨/公顷时,该林地进一步被开垦为农田的5年间,碳积蓄量每年减少20吨/公顷。5年后退耕还林,退耕还林后的60年内,碳积蓄量以每年5吨/公顷的增加,在右图中标出退耕还林后的160年内该林地的碳积蓄量的变化,从该图可读出,要恢复到该片雨林最初的碳积蓄量需要 110 年。答:①见图
②通过本例,请从保护森林的意义及生态学的角度谈谈你的感想 森林可促进水循环,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而生物原始群落在调节和保护环境方面的功能优于人工林。从本例来看,一个较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一旦被人为破坏,要恢复到接近原来的生态状况,是十分困难的,所以保护森林,对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十分重要 。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以及净生产量的计算问题。
解析:(1)北半球的夏季的气温和光照都比较适合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大量CO2被植物吸收,而冬季光合作用较弱。
(2)观察该食物网,在该食物网中共有6条食物链,分别是:A→B→I,A→C→F→I,A→D→I,A→D→G→I,A→E→G→I,A→E→H→I。所以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FGHI。若除去初级消费者中的E,将影响GHI三种生物,因此对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影响最大,而出去其它B、C、D三种初级消费者,影响的生物的种类都小于三种。若出去G,则会导致D、E数量增加,进而使得生产者数量减少。
(3)净生产量是指总生产量扣去呼吸量,应包括生长量和枯死量=5+10=15。由总生产量=生长量+枯死量+呼吸量,可得呼吸量=60-5-15=45,而叶呼吸量为25,所以非同化器官的呼吸量=45-25=20。碳积蓄量降至200吨/公顷后,又每年减少20吨/公顷,因此5年后碳积蓄量降至100吨/公顷,因此作图的起点为100吨/公顷,再开始退耕还林,在60年内碳积蓄量以每年5吨/公顷的量增加,那么60年共增加5×60=300吨/公顷,即在退耕还林后的第60年的碳积蓄量为100+300=400吨/公顷,此后以每年2吨/公顷增加,在100年内可增加200吨/公顷,因此在退耕还林后的第160年的碳积蓄量为400+200=600吨/公顷。据此可画出图中碳积蓄量的变化曲线(见答案)。从图中可读出碳积蓄量达到500吨/公顷需110年。对第二小题可根据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以上事例,可得到相应答案。
评点:从本例来看,一个较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一旦被人为破坏,要恢复到接近原来的生态状况,是十分困难的,所以保护森林,对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十分重要。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以及净生产量的计算问题。综合程度较大,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能力。
答案:(1)夏季气温和光照都合适,光合作用旺盛,二氧化碳被植物吸收。冬季则光合作用减弱。(2)①FGIH ②E ③ 减少 (3)15 20 ① 见图 110年 ② 森林可促进水循环,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而生物原始群落在调节和保护环境方面的功能优于人工林。
34.(2005·广东大综·34)(5分)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据估计,全球生物生产力32%来自海洋生态系统。海洋中的 浮游植物 是该生态系统重要的生产者,它能够利用太阳能将CO2转化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这一过程被称为 光合作用 ,其总化学反应式为 CO2+ H2O(CH2O)+ O2 。海洋中还生活着许多动物,如浮游动物、鱼、虾、海鸟等,从生态系统的成分来看,它们被统称为 消费者 。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海洋生态系统的组成和作用。
解析: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产者是浮游植物,浮游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其反应式为:CO2+H2O ---→(CH2O)+O2;海洋中还生活着许多动物,如浮游动物、鱼、虾、海鸟等,从生态系统的成分来看,它们被统称为生产者。
28.(2005·江苏理综·28)(8分)食物链、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此渠道进行的.假如在某温带草原上存在如下图所示的食物网.请分析回答:
(1)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草属于 生产者 ,猫头鹰属于 消费者 。
(2)该食物网的各种生物中,含有能量最多的是 草 .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 光能 ,其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
(3)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碳元素以 CO2(气体) 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中进行循环,生产者通过 光合 作用使碳元素进入到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通过 呼吸 作用使碳元素回到无机环境中.
30.(2005·全国卷Ⅲ·30)(2)拟谷盗是危害粮食的一类昆虫,现将甲、乙两种拟谷盗等量混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同种面粉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两种拟谷盗种群的数量(以两种拟谷盗数量总和为100%),结果如下表:
①根据上表数据,在下面提供的坐标中绘制湿冷、干温条件下拟谷盗数量百分比的柱形图。
②甲拟谷盗与乙拟谷盗两个种群之间的关系为 竞争 。
③在本实验中,引起两种拟谷盗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是 温度和湿度 。
④从实验中可看出,在同一环境条件下两种拟谷盗种群的数量变化不同,表明物种的 遗传 因素起重要作用。
命题意图:(2)考查了生态因素的有关知识和画柱形图的能力。
解析:(2)画柱形图只需根据表中数据即可画出,但要注意题中只需画出湿冷、干温2种条件下的柱形图。由拟谷盗是危害粮食的一类昆虫,它们均以粮食或面粉为食,可知甲拟谷盗与乙拟谷盗两个种群之间的关系为竞争。通过表格中6中环境条件分析,引起两种拟谷盗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湿度。在同一环境条件下两种拟谷盗种群的数量变化不同,表明物种的遗传因素起重要作用。
答案:(2)①②竞争 ③温度和湿度 ④遗传
环境条件 |
甲拟谷盗 |
乙拟谷盗 |
湿热 |
100 |
0 |
干热 |
10 |
90 |
湿温 |
86 |
14 |
干温 |
13 |
87 |
湿冷 |
31 |
69 |
干冷 |
0 |
100 |
34.(2005·上海生物·34)
B.生物生存所依赖的无机环境因素对生物有重要作用。
(1)图1表示玉米螟(一种昆虫)的幼虫发生滞育(发育停滞)与日照长短的关系。据图可知日照时数为 9-12 小时,玉米螟幼虫滞育率最高;日照时数达18小时,不滞育玉米螟幼虫约占 90 %,此条件也适于 长日照 植物开花。
(2)图2表示一种夜蛾的蛹发生滞育与日照长短及温度的关系。据图可知,当温度30℃,日照时数为 12 小时时,这种夜蛾的滞育率最高,达 80 %;与上述相同日照条件下,温度20℃时,夜蛾蛹的滞育率达到 100 %。可见夜蛾蛹发生滞育是 日照长短和温度 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上述因素外,影响夜蛾生长发育的无机环境因素还可能有 湿度 等。
(3)一般来说,影响昆虫昼夜活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光 。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发育的影响及分析图表获取信息的能力。
[解析]:(1)由图1不难看出,当日照时数为9-12小时时,玉米幼虫滞育率达100℅,为最高;日照时数为18小时时,滞育率为10℅,则不滞育率为90℅,此时为长日照,因此适于长日照植物开花。
(2)图2为三维坐标曲线图,由图知,温度为30℃时,应看最左边的一条曲线,此时日照时数为12小时,滞育率最高为80℅;温度为20℃时,应看中间的一条曲线,此时日照时数同样为12小时,滞育率为100℅;由此分析可得,夜蛾蛹发生滞育是日照长短和温度的综合作用。除此之外,影响夜蛾生长发育的因素还有湿度等。
(3)一般来说,影响昆虫昼夜活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
答案:(1)9-12 90 长日照 (2)12 80 100 日照长短和温度 湿度 (3)光
21.(2005·辽宁大综·21)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的简化实例是 (A )
A、食草动物数量增加,导致植物数量减少,从而引起食草动物数量增长受到抑制
B、豆科植物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并从根瘤菌获得含氮养料
C、山区植被遭到破坏后造成水土流失 D、废弃耕地上杂草丛生
3.(2005·全国卷Ⅱ·3)图中三条曲线分别代表了动物物种多样性程度、动物数量易变程度
及冬眠动物比例在不向类型生态系统中的变化趁势。代表动物物种多
样性程度和数量易变程度的曲线依次是 (C)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①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中所含有的物种种类、数量及其变化的情况比较。
解析:热带雨林、温带落叶林、北方针叶林、北极苔原四个生态系统,自左至右物种种类和数量是依次由多变少,营养结构上是依次由复杂到简单,自动调节能力是依次减弱。因此,分析曲线可知,动物物种多样性程度是自左至右依次减弱,符合曲线①;自动调节能力自左至右是依次减弱,动物数量的变化自左至右依次增强,因而动物数量易变程度符合曲线③
8.(2005·广东生物·8)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描述,不正确的是(C)
A、生物群落的结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
B、研究海洋鱼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有利于确定合理的捕捞量
C、农田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森林生态系统
D、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知识的理解。
解析: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和群落结构,都与环境中各种生态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有利于确定合理的生物资源利用。对生态系统来说,农田、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少,结构简单,故抵抗力稳定性较低,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繁多,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高,森林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
9.(2005·上海生物·9)从生态学角度分析,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最初来源于 (D )
A、光合作用 B、高能化学键 C、绿色植物 D、太阳光能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解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光能。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