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8.某一个种群中某种可遗传的变异性状出现的频率增加,这很可能是因为
A.该性状对环境有很大的适应性
B.该种群的全体成员都是该性状的纯合体
C.该变异性状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
D.控制该性状的基因是隐性的
17.对生物进化的方向起决定作用的是
A.基因重组 B.基因突变 C.染色体变异 D.自然选择
16.下列关于自然界中物种形成的有关因素,不正确的是
A.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物种形成的内因
B.自然选择是物种形成的外因
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D.物种的形成有的不需要经过隔离
15.下面是关于果蝇对DDT抗药性的进化实验:
实验一:将一个果蝇群体(第一代)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涂有a浓度DDT的玻璃片处理,将成活下来的果蝇后代(第二代)继续饲养到一定规模后用2a浓度的DDT处理,将存活下来的果蝇的后代(第三代)用3a浓度的DDT处理……用同样的方法逐代将DDT浓度增加1a处理果蝇。到第15代时DDT浓度增加至15a,仍有能抗15a浓度DDT的果蝇存活,因此,实验者认为,果蝇的变异是“定向的”,即是在环境条件(DDT)的“诱导”下产生的,并且认为,该实验证实了拉马克“用进废退学说”的正确性。
另有学者发现了“实验一”设计的缺陷,怀疑实验一得出的结论的科学性。因而设计了实验二。
实验二:将若干雌雄果蝇分别饲养成若干个家系,此为第一代,然后将每个家系分成两半,用a浓度的DDT分别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然后在有果蝇存活的家系的另一半果蝇中,再培养若干个家系(第二代),将每个家系分成两半,用2a浓度的DDT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在有果蝇存活的家系的另一半中,再培养若干个家系(第三代),用3a浓度的DDT处理每个家系的一半……用同样的方法逐代将DDT浓度增加1a,处理果蝇,到第15代时,DDT浓度增加至15a,也产生了能抗15a浓度DDT的果蝇群体。然而这些具有抗性的果蝇的父母及其祖先并没有接触过DDT。
通过对实验二的分析后,你认为:
(1)DDT对果蝇变异所起的作用不是“诱导”而是 ,果蝇种群的进化是定向的,而果蝇个体的变异是 ,果蝇抗药性的产生在环境变化(DDT处理)之(前、中、后) 。
(2)通过对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比较分析,你认为实验一得出不正确结论的原因是 。
14.某岛上生活着一种昆虫,经调查翅的长度和个体数的关系如下图甲曲线(纵坐标为个体数量,横坐标为翅的长度)。后来小岛上经常刮大风,若干年后再调查,你认为最能代表此时情况的曲线是
13.抗流感的疫苗,每过几年就要更换新的,因为流感病毒已经产生了高度的抗药性,对这种抗药性产生的合理解释是
A.流感病毒的获得性遗传的结果
B.病毒对疫苗产生了定向变异
C.疫苗对病毒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的结果
D.流感疫苗诱发病毒产生突变
12.用水蚤(一种水生小节肢动物)进行如图2所示的实验。请分析回答:
(1)实验结果表明,多数水蚤生活的最适温度
为 。
(2)有些水蚤能在20oC环境中生活,还有些
水蚤能在28oC环境中生活,这表明水蚤个体
之间存在着 ,从而体现了生
物的变异一般是 。
(3)温度的改变对水蚤起了 作
用,而这种作用是 的。
(4)把20oC环境中生活的水蚤移入28oC环境
中,将导致水蚤死亡;同理,把28oC环境中
生活的水蚤移入20oC环境中也将引起死亡。这说
明当环境条件变化时,如果生物体缺少 ,就要被环境所淘汰。因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 的特点。
11.变异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细菌产生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
A.基因重组 B.突变 C.环境条件变化 D.杂交
10.图1表示最初生活在某个区域的种群,由于水的阻碍,已将物种分离成两个独立的群体。如果甲生活的环境比乙生活的环境发生的变化剧烈,那么群体甲的进化速度将可能
A.比乙慢 B.比乙快
C.与乙相同 D.不能确定
9.(2004年北京卷)转基因抗虫棉可以有效地用于棉铃虫的防治。在大田中种植转基因抗虫棉的同时,间隔种植少量非转基因的棉花或其他作物,供棉铃虫取食。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维持棉田物种多样性 B.减缓棉铃虫抗性基因频率增加的速度
C.使食虫鸟有虫可食 D.维持棉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