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3、(8分)对水稻中一个矮杆粳稻和一个高杆糯稻品种分别作以下检查:各取其花粉样品,滴一滴碘液,分别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矮杆粳稻的花粉全部被染成蓝黑色,高杆糯稻的花粉全部被染成红褐色。以这两个品种的水稻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①F1全部为粳稻
②F1种下去全部长成高杆
③F1抽穗开花,取其花粉样品,滴碘液,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约1/2花粉被染成蓝黑色,1/2被染成红褐色。
④F2约3/4为粳稻,1/4为糯稻
⑤F2种下后,不管粳稻还是糯稻,长成的植株都约有1/4高杆,1/4矮杆
⑥检查F2部分矮杆植株的花粉,发现有些花粉被染成红褐色
根据以上事实,回答下列问题(不考虑基因突变)
⑴上述杂交实验中,亲本矮杆粳稻和高杆糯稻的基因型分别为 。(茎的高度由A-a控制,粳稻、糯稻由B-b控制)
⑵解释在F1中花粉被碘液染色后两种颜色比例呈1:1的原因 。⑶F2中矮秆且花粉全部被染成红褐色的植株基因型为 ,在F2中所占比例为 。
12.(10分)在控制温度和大气成分的温室中,可以用人工配制的营养液进行无土栽培蔬菜。下面是无土栽培的番茄体内代谢示意图和营养液成分表:
成分 |
Ca(NO3)2 |
KH2PO4 |
KCl |
MgSO4 |
FeSO4 |
钼等微量元素 |
蒸馏水 |
含量 |
1g |
0.25g |
0.12g |
0.25g |
0.25g |
极少量 |
1000mL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天气晴朗,光照充足,营养液中矿质离子完全满足需要,为使番茄增产,应当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程①的产物___________________是过程②的进行所必须的。
(3)营养液中,________________离子进入番茄体内后,将成为不可再利用元素;Mg2+进入叶绿体内,可用于_______________的合成;而H2PO4-进入番茄体内后,可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合成。
11、(14分)请据图回答:
(1)若甲、乙、丙分别代表生物圈的三大功能类群。
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则甲的新陈代谢类型主要是
。丙的功能是
。
(2)若图中的箭头表示人体内甲、乙、丙三大类有机物的部分转化方向,甲为糖类。那么,发生②过程的条件是 ;胰岛素除了能促进图中已标出的过程外,还能促进 等。引起胰岛素分泌的直接刺激是 。
(3)若箭头表示人体内环境中三种主要成分(甲、乙、丙)之间的物质交换方向,则图中的 应改为双向箭头。
(4)若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叶绿素b、太阳能不对应用甲、乙、丙三者来表示,①②③表示能量的吸收或传递,则 会失电子变成一种强氧化剂。(用甲、乙、丙表示)
10、对下列图式,正确的说法有( )
①式中的过程可能需要逆转录酶 ②式中的过程可能需要RNA聚合酶 ③式中DNA的碱基序列属于非编码区 ④式中共有5种碱基 ⑤式中显示的碱基间有12个氢键⑥式中共有6种核苷酸 ⑦式中的过程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A、①②④⑤⑥⑦ B、①②④⑥⑦
C、②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9、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其去路不包括下列哪项( )
A、用于自身生命活动 B、被第二营养级的其它生物所获得
C、通过呼吸作用被消耗掉 D、被分解者分解散发到环境中去
8、下列图中:图甲表示小白鼠呼吸消耗氧的量随其生活环境温度不同而变化的情况;图乙表示酵母菌在代谢过程中CO2产生速率与O2浓度之间关系曲线;图丙表示一片小森林中,一天内CO2浓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图丁表示在大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中,有机物含量的变化情况。则有关下例图中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一个图正确 B、只有一个图错误
C、最多两个图正确 D、仅有两个图错误
7、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图解,猫头鹰体重每增加1kg,至少消耗甲约
甲
乙
丙
猫头鹰
丁
A、100kg B、44.5kg C、25kg D、15kg。
6.进行有性生殖的高等动物的三个生理过程如下图所示,则1、2、3分别为( )
1 A、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作用
生物体
配子 B、有丝分裂、受精作用、减数分裂
C、受精作用、减数分裂、个体发育
3 2 D、减数分裂、受精作用、个体发育
合子
5.图3曲线Ⅱ描述关于植物生长激素浓度和茎组织的细胞生长的关系。如果对侧芽使用同样浓度的生长素,下列哪条曲线代表生长素浓度与芽的生长关系( )
A.Ⅰ B.Ⅱ
C.Ⅲ D.Ⅳ
4、小麦细胞内可产生[H]的场所有( )
①细胞质基质 ②叶绿体基质 ③叶绿体基粒 ④线粒体
A、④ B、①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