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二)取一段胚芽鞘中间部分,上面放合IAA的琼脂块,下面放空白琼脂块。(如图12-3所示)
图12-3
(一)制备琼脂块(如图12-2所示)
图12-2
2.根据实验结果确定实验控制的条件
设计这类题,一般是以影响某种生理过程的因素或生物体内的各种生物化学反应的原料或产物作为知识背景,重点考查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如:在研究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中,当控制了某种条件后,发现叶肉细胞中的五碳化合物的含量突然上升,试问:控制的条件是(C)
A.突然停止光照 B.突然降低温度
C.突然停止CO2的供应 D.突然升高或降低pH值
按照实验过程来设计的实验试题,从认知层次的角度分析,一般都属于较高的认知层次。要求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生物学知识,对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目的、实验步骤等有较为深刻的理解;要求学生能够从新的题目情境中收集处理信息,通过推理、想象,最后用恰当的文字、图或表的形式予以正确表达。在生物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迁移知识是提高学生解实验题能力的关键。
1.根据实验结果提出合理解释
设计这类题目的:理论知识一般是以高中生物教材上的有关理论为知识背景,但实验的材料、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往往是书本外的,题目的情境设置很新颖。但只要撩开新情境的面纱,抓住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结果,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就不难得出正确的答案。
如:在淀粉块上的5个圆点位置,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如图12-1所示:将该实验装置放入37℃恒温箱中,保温处理24小时后,用碘液冲浸淀粉一琼脂小块,其结果记录于表12-2。
图12-1
表12-2 实验结果记录
淀粉圆点 |
实验处理方法 |
磺液处理后的颜色反应 |
A |
新鲜唾液与盐酸混合 |
蓝黑色 |
B |
经过煮沸的新鲜唾液 |
蓝黑色 |
C |
只有新鲜唾液 |
红棕色 |
D |
接种面包霉 |
红棕色 |
E |
只有2%蔗糖酶液 |
? |
请你仔细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1)你对圆点A和B的颜色变化的解释是___________。
(2)圆点D的颜色变化与圆点C一致,你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
(3)你认为圆点E应呈现_______色,其理由是蔗糖酶__________。
(4)上述实验装置要放入37℃恒温箱中进行保温处理,你提出两个理由加以解释: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强酸和强碱使唾液淀粉酶失活 (2)面包霉分泌淀粉酶 (3)蓝色 不能催化淀粉水解 (4)利于面包霉生长 提高酶的活性
3.综合运用层次的实验题
这类题目难度一般较大。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和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步骤,或根据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或对实验结果提出合理的解释等,这类题目不仅仅考查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掌握和理解的程度,对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
如:(1999年广东高考试题)为验证pH值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如下:
(1)操作步骤:
①在1-5号试管中分别加入0.5%的淀粉液2mL。
②加完淀粉液后,向各试管中加入相应的缓冲液3.00mL,使各试管中反应液的pH值依次稳定在5.00.6.20.6.80.7.40.8.00。
③分别向1-5号试管中加入0.5%唾液1mL,然后进行37℃恒温水浴。
④反应过程中,每隔1min从第3号试管中取出一滴反应液,滴在比色板上,加一滴碘液显色,待呈橙黄色时,立即取出5支试管,加碘液显色并比色,记录结果。
(2)结果见表12-1。
请回答:
(1)实验过程为什么要选择37℃恒温?
(2)3号试管加碘液后出现橙黄色,说明什么?
(3)如果反应速度过快,应当对唾液做怎样的调整?
(4)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答案 (1)在该实验中,只有在恒温的条件下,才能排除温度因素对结果的干扰;37℃是唾液淀粉酶起催化作用的适宜温度 (2)淀粉已完全水解 (3)提高唾液的稀释倍数 (4)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值是6.8,高于或低于此pH值时,酶的活性逐渐降低
2.理解层次的实验试题
一般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的基本原理,进行科学的推理,才能导出正确的实验步骤或实验结果。
如:(1995年上海高考试题)将制作的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发现细胞的透明度较大,为便于观察,应采取下列何种措施(A)
A.用平面反光镜,缩小光圈 B.用平面反光镜,放大光圈
C.用凹面反光镜,缩小光圈 D.用凹面反光镜,放大光圈
这道题目要求学生用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和显微镜的使用过程来综合分析,细胞的透明度太大,说明光线太强。学生能理解到这一点,就不难找到正确答案。
从设计实验试题的认知层次分析,一般分为3个层次:识记、理解和综合运用。
1.识记层次的实验试题
一般都是以高中生物教材上的内容作为命题的基本素材,不要求考生有一个复杂的推理过程,只要求学生能在问题情境中识别它们即可。
如:(1995年上海高考试题)通过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结果在滤纸条上出现4条色素带,从上而下依次为(A)
A.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B.胡萝卜素、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
C.叶绿素a、叶绿素b、胡萝卜素、叶黄素
D.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胡萝卜素
这道题只要求学生对已做过的实验结果进行回忆,即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26.(5分)水体微生物群体对有机物有分解作用。下图所示,一种新的有机物吡啶羧酸(DPA,分子式为C6H5NO2)进入水体之后被水体微生物分解的情况,其中箭头表示该有机物第二次进入该水体的时刻。
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次吡啶羧酸进入水体后,在第 天开始消失率加快。
(2)第一次吡啶羧酸进入水体有一定的迟延期,从生态角度看可能的原因是
;从代谢角度看可能的原因是 。
(3)吡啶羧酸第二次进入水体,吡啶羧酸急速下降,从微生物营养要素的角度看,吡啶羧酸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 、 。
25.(8分)选取20只体重均为15g的雄性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A组)摘除肾上腺,对照组(B纽)不做任何处理,在实验组小鼠身体恢复后,做如下实验:
(1)从两组中各取5只小鼠,分别饲养,所用食物和饮料都相同,结果发现A组小鼠饮水量大大多于B组,且饮谈盐水多于清水,请分析A组小鼠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饮水量大增的原因是摘除肾上腺,没有 的分泌,对水和Na吸收减少,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产生 。
饮水以盐水为主的原因是醛固酮分泌减少, 重吸收少,造成机体缺Na+。在饮水这一行为中,下丘脑发挥的作用的是 。
(2)从两组中各取2只小鼠,放入4℃的环境中,两组小鼠的体温变化如上图,图中曲线a表示 组小鼠,b表示 组小鼠,原因是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