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199645  199653  199659  199663  199669  199671  199675  199681  199683  199689  199695  199699  199701  199705  199711  199713  199719  199723  199725  199729  199731  199735  199737  199739  199740  199741  199743  199744  199745  199747  199749  199753  199755  199759  199761  199765  199771  199773  199779  199783  199785  199789  199795  199801  199803  199809  199813  199815  199821  199825  199831  199839  447348 

7.有一阴湿山洼的草丛中,有堆长满苔藓的腐本,其中聚集着蚂蚁、蚯蚓、蜘蛛、老鼠等动物,它们共同构成(   )

A.生态系统    B.种群   C.生物群落   D.食物网

试题详情

6.倒置的生物种群数量金字塔适于描述(   )

   ①放牧牛羊的草原  ②放牧家鱼的池塘  ③松毛虫成灾的松树  ④鼠害泛滥的草地  ⑤蚜虫聚集的果树

A.①②③    B.④⑤   C.①③④    D.③⑤

试题详情

5.如果在一个种群中,某一性状出现的频率增高,从根本上说,很可能是(   )

A.该性状对环境有很大的适应性

B.该种群的全部生物都是那个性状的纯合体

C.该变异性状是由环境条件引起的

D.控制该性状的基因是显性的

试题详情

4.某鼠种群被高速公路分隔成A、B两个种群,A区因建化工厂而环境巨变,污水横流;B区地势较高无变化,经数十年后,种群A的进化速率很可能是(   )

A.比B慢    B.比B快    C.与B相同   D.开始比B慢后来比B快

试题详情

3.图10-14表示接种到一定容积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生长曲线图,曲线中哪段表示由于有限空间资源的限制使种内竞争增加(   )

图10-14

A.CD段(增长速度慢)         B.DE段(速度加快)

C.EF段(变化速率加快)        D.FG段(速度逐渐变慢)

试题详情

2.在一个多变的生态系统中,生存机会最多的种群是(   )

A.个体最大的种群        B.个体最小的种群

C.个体差异最少的种群      D.个体差异最多的种群

试题详情

1.生物群落的特点有(   )

   ①有一定的分层结构  ②植物之间有复杂的相互关系  ③有相当数量的植物种类  ④最底层是草本植物  ⑤高层是木本植物

A.①④⑤    B.①②③    C.③④⑤    D.②③⑤

试题详情

   解析  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生物量(或种群密度)最多的是生产者,所以B曲线代表林木,是生产者。A和C是消费者,从A和C曲线的相随关系看,C曲线是随A曲线的变化而变化,所以A是被捕食者,C是捕食者。根据题目中的条件,与A对应的生物应是植食性昆虫,C是食虫鸟。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前5年该生态系统是基本保持平衡的。在第六、第七年,由于食虫鸟数量的急剧减少,植食性昆虫的数量迅速上升,林木遭受虫害,种群密度下降,生态系统已不能保持原有的平衡。这是人们大肆捕杀鸟类的结果。

答案  (1)食虫鸟  第三  次级  (2)该生态系统能基本保持平衡  (3)平衡遭到破坏

例题6  图10-8为某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示意图,请回答:

图10-8

(1)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kJ。

(2)从A到B和从B到C的能量传递效率分别为_________和__________。

(3)欲使C增加3kg,至少需A__________kg。

(4)调够保证此生态系统进行生物地化循环正常进行的是图中的__________。

解析  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题中A是生产者,其固定的总能量为:175+200+875=1250(kJ)。这部分能量通过生产者流向三个方向:一是生产者本身生命活动的消耗;二是枯枝败叶和死亡后的尸体被微生物分解而将其能量释放;三是被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在高中生物教材上能量沿食物链的传递效率为  10%-20%是一个平均效率,在不同的食物链和在同一条食物链的不同营养级之间的具体传递效率不一定是相同的,要用具体的数值来作具体的计算。在本题上上中能量从A传到B的传递效率为:×100%=16%;从B传到C的传递效率为×100%=15%。在计算C增3kg至少需要消耗A多少kg时,应按实际的传递效率计算,即3kg÷15%÷16%=125kg。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主要的成分,因为它能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并让其流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中,并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使无机物进入生物群落。一个生态系统中的不可缺少的成分是分解者,因它能将动植物尸体、残落物和排泄物中复杂的有机物转变成简单的无机物重新回到无机环境中,从而使物质循环得以顺利进行。

答案  (1)1250  (2)16%  15%  (3)125  (4)D

   例题7  高山松林与玉米田相比(   )

   A.较为稳定,不需要附加能量即可保持平衡

   B.较为稳定,但需要较多附加能量的投入方可保持平衡

   C.较不稳定,但自身调节能力较强,不需要附加能量就可保持平衡

   D.较不稳定,需要附加能量才能保持平衡

   解析  在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流入生态系统的,通过化能自养型生物所固定的能量很少,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所以生态平衡的维持是不需要附加输入能量的。但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其中的生物种群是根据人的需要拼凑在一起的,群落中各种群之间的关系不是通过自然选择而有机联系在一起,所以在维持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平衡时,除了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之外,还必须不断地输入额外的能量,如锄草、施肥、灌溉等,如果失去了这部分额外的能量输入,人工建立的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农田生态系统就会被杂草生态系统所代替。所以自然生态系统要比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稳定性要高。

答案  A

   例题8  [2001年全国高考理科综合试题(天津、山西卷)]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4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10-9所示。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

   A.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下降

   B.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C.甲、丁的种群数量下降,丙的种群数量增加

   D.甲的种群数量下降,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

   解析  这是一道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与种群的数量变动结合在一起的学科内综合题,对考生的认知层次要求属于理解水平的,估计难度系数在0.75左右。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金字塔与生物量金字塔是一致的,营养级越低,所占有的能量越多,生物量也相应越多;反之,营养级越高,所占有的能量越少,生物量也越少。据此可以排出甲、乙、丙、丁4种生物的食物链是:丙→甲→乙→丁。按题意,在一条封闭的食物链中,乙以甲为食,乙种群数量的增加,必然会导致甲种群数量的下降、丁种群数量的增加,而甲种群数量的下降必然会导致丙种群数量的增加。

答案  D

例题9  (2000年广东高考题)图10-10是两个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图10-10a是农作物为人类提供的食物量,为家禽和家畜提供的饲料,都与图10-10b相同。

图10-10

(1)请根据图10-10a、图10-10b所示生态系统的结构,在图10-11中用箭头完成这两个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利用的图解。(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耗能和图中未标出的分解者耗能可不标出)

图10-11

(2)图________所示生态系统的能量能够更多地被人类利用,原因是__________。

   解析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就是食物的联系。各种生物之间通过食物产生的联系称为食物链,许多条食物链组成食物网。生态系统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是生态学的一条基本原理。食物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循环的主渠道,它既是一条能量转换链,也是一条物质传递链。根据这一原理结合经济原理,合理设计食物链,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被分层次利用,使生产一种产品时的有机废物,成为生产另一种产品时的投入,也就是使废物资源化,以便提高能量转化率,也减少了环境污染。

答案  (1)见图10-12。

图10-12

(2)b图10-10b所示生态系统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还有一部分可以以生活能源或食物中化学能的形式被人类再度利用

例题10  (2000年上海高考题)图10-13是科学工作者对我国北方地区森林、草地和荒漠面积变化的调查结果。这对分析说明我国今春以来华北地区多次出现的沙尘暴天气有很大帮助。

图10-13

(1)请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植被和沙尘暴形成的关系。

(2)调根据生态平衡原理提出治理沙尘暴的措施。

   解析  沙尘暴在近几年的新闻、报刊中都有大量的报道。沙尘暴已影响到了北京、天津、河南、上海等地。除此之外,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长江流域1998年的大洪水、气候的冷暖无常等现象频频出现,专家撰文指出: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类活动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特别是破坏了森林和草原带来的恶果。因为森林和草原在保护和改善环境中有制造氧气、净化空气,过滤尘埃、消除噪声、涵养水源、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作用。

答案  (1)①森林和草地面积减少,使土壤蓄水能力降低;②植被破坏,使土壤裸露和荒漠化,沙土随风而起;③森林面积减少,防风固沙能力下降。(2)①积极营造防护林,并妥善养护;②保护草原,控制载畜量,防止土壤裸露;③退耕还林还草。


 
本周强化练习:
 

[能力训练]

(学生课外完成,教师课内重点讲解)

试题详情

7.生态农业

   在农田生态系统中,为了保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人们设计了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模式,如桑基鱼塘生态农业等。

   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生态系统中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是生态学的一条基本原理。食物链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它既是一条能量转换链,也是一条物质传递链,从经济上看还是一条价值增值链。因此,遵循这个原理,就可以合理设计食物链,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被分层次多级利用,使生产一种产品时产生的有机废物,成为生产另一种产品的投入,也就是使废物资源化,以便提高能量转化率,减少环境污染。

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在农业生态系统中,人们可以利用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对生物种群进行人为调节。在生态系统中增加有害生物的天敌种群,可以减轻有害生物的危害。

[经典例题解析]

例题1  脊椎动物在自然界长期存在的基本单位是(   )

   A.个体   B.雌雄成对(♂♀)    C.种群   D.群落

   解析  种群是生物生存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不论是无脊椎动物还是脊椎动物,也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都是如此。个体离开了群体后都将不能长期生存。雌雄成对是种群内部的求偶繁殖行为,不是生存的基本单位。群落是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而有机组合在一起的多种生物的集群,群落内部的各种生物都以种群为基本单位存在的。

答案  C

例题2  图10-4为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增长曲线,请仔细分析图中曲线后回答下列问题:

图10-4

(1)如果种群处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没有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种群内个体的增长曲线是_______,用达尔文进化的观点分析,这是由于生物具有________特性。

(2)如果将该种群置于有限制的自然环境中,种群内个体数量的增长曲线是________,用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分析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_______________。

(3)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解析  种群增长的基本模式有两种:一是假定无资源、空间等限制条件下的指数增长模式,因为资源和空间是无限大的,所以生物可以充分发挥它的繁殖潜力,即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的“过渡繁殖”,种群数量的增长呈指数式增长,如图中曲线a;二是有资源、空间等限制条件下的逻辑斯谛增长模式,因为在实际的生态系统,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种群增长的起始阶段,种群很小,每个个体都能有足够的资源和空间,所以还以某种形式的指数增长模式增长,但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每个个体得到的资源和拥有的空间越来越小,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种群内某些个体因承受不了生存压力而死亡。死亡率开始增加,种群增长速度放慢。越接近环境的容纳量,种群的增长速度越慢,达到环境容纳量时,种群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种群的增长率等于零,如图中的曲线b。

   答案  (1)a  过渡繁殖  (2)b  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量  (3)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出生率  死亡率

例题3  图10-5是在某一生态系统中,在一定的时间内3个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A是自养生物。请分析回答:

图10-5

(1)在这个生态系统中,A、B、C3种生物的营养结构可能是___________。

(2)A和B的关系是_______,B和C的关系是________,种群_______可能是草食类动物。

(3)如果B生物被大量捕杀,该生态系统就会受到破坏,从而使其_______能力受到影响,其调节途径是___________。

(4)如果B代表的一类善于奔跑的黄羊、瞪羚等动物,你认为该生态系统的类型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

   解析  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是顺着营养结构这条渠道流动的。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处于各营养级的生物种群密度也随之减少。图中A是自养生物,属于生产者,密度应最大B与A的曲线起伏相似,但B种群的数量是随A种群的数量变化而变化,由此可判断B是以A为食的食草动物;图中C曲线的波峰和波谷与A是完全相对的,但与B有明显的相随关系,而且是随B种群数量的变化而变化,可判断C是以B为食的肉食性动物。因此B是食草动物,C是以食草动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在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中B和C之间是能够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这种关系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第4小题中提到善于奔跑的动物是草原生态系统中大型动物的特点,因为草原生态中没有高大的乔木,障碍物少,大型动物又无处躲避,为了逃避食肉动物的捕食,在与食肉动物的相互选择中,形成了善于奔跑的特点。

答案  (1)A→B→C  (2)捕食  捕食 B  (3)自动调节  通过自然选择实现的  (4)草原生态系统

例题4  一组学生将叶捣碎成叶汁后混入一些池泥并放在黑暗中保存。在 10天中他们每天取些样品以确定叶汁中微生物的数量变化,结果如图10-6所示,下面的哪一个结论是错误的?(   )

图10-6

   A.生物Ⅰ可能是生产者

   B.生物Ⅱ可能以生物Ⅰ为食

   C.生物Ⅱ紧随生物Ⅰ的出现而出现

   D.生物Ⅳ可能是捕食者

解析  该组学生做的实验是在黑暗条件下进行的,所以不可能有生产者种群数量的迅速增加。种群Ⅰ开始时显著增长是因为开始时资源(叶汁中有丰富的有机物)充足而出现的指数式增长;B和C的说法是有可能的,因为从曲线的消长情况来分析,两者可被看成是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关系是合理的;D说法也有依据,Ⅳ曲线所代表的生物主要以Ⅰ、Ⅱ、Ⅲ为食就有可能显示出Ⅳ那种曲线。有同学可能会提出疑问:Ⅳ种群为什么开始时没有出现?这是因为开始时Ⅳ种群的数量非常少,观察计数微生物的数量又是随机取样的,这样就有可能在样品中没有采集到。

答案  A

例题5  图10-7表示1个森林生态系统中林木、植食性昆虫和食虫鸟类3个不同种群生长繁殖情况。请分析回答:

图10-7

(1)曲线C表示_________,属于第__________营养级,叫做___________消费者。

(2)前5年内3条相关的曲线说明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6.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当气候干旱时,森林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这说明森林生态系统具有抵抗气候变化、保持自身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等方面。

   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如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抵抗能力就属于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抵抗力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与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则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自动调节能力有大有小,抵抗力稳定性也有大有小。

   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在河流生态系统被严重污染后,导致水生生物大量死亡,使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如果停止污染物的排放,河流生态系统通过自身的净化作用,还会恢复到接近原来的状态。这说明河流生态系统具有恢复自身相对稳定的能力。再如一片草地上发生火灾后,第二年就又长出茂密的草本植物,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能很快得到恢复。

   有许多证据表明,抵抗力和恢复力之间存在着相反的关系,具有高抵抗力稳定性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的稳定性是低的,反之亦然。但是一个抵抗力与恢复力都很低的生态系统,它的稳定性当然也是很低。如冻原生态系统,它的生产者主要是地衣,地衣对环境的变化很敏感,很容易被破坏,它的生长又很慢,一旦因某种原因使地衣遭到破坏后就很难恢复,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如森林生态系统与杂草生态系统相比较,森林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强,抗干扰的能力也强。森林比较能忍受温度的变动,也较能抵抗干旱和虫害的危害。一次春寒可能把树木的新叶冻死,但树木很快就能长出另外的新叶来。但如果将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乔木全部砍掉,这个森林生态系统就很难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尽管杂草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不如森林生态系统,但如一场大火将杂草全部烧光,形成次生裸地,第二年又恢复成一个杂草生态系统。所以以恢复力稳定性来恒量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杂草生态系统的恢复力显然比森林高。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