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68.C
C正确:因为在Y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曲线理应为1,即食物耗尽后使种群达到一定水平不再增长;在Z条件下种群增长曲线理应为Ⅱ,即食物耗尽使种群达到一定水平后由于新菌株能利用原菌株产生的废物而能继续增长;在W条件下种群增长曲线理应为Ⅲ,即在食物、水和氧气供应无限并不断除去废物的条件下呈指数增长;在X条件下种群增长曲线理应为Ⅳ,即食物耗尽使种群达到一定水平后由于有害物质的积累而使种群数量下降。A,B,D,E中的条件与曲线配对虽有个别正确,但多数配对都不对。
67.C
因为照射在植物叶片上的光,部分被反射掉,大部分被吸收,其余则透过叶片。一般说来,约有70%的光被叶子吸收,20%左右的光被反射出去,约有10%的光能通过叶片透射下去。所以,叶片吸收、反射和透射光的能力取决于叶的厚薄、结构、含叶绿素的多少以及叶表面的性状。可见,消光系数将随叶的厚度、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和植被反光量的增加而增加,而与植被中叶的量无关。
66.B
B正确:因为只有当N=K时,即(K-N)/K=0时,种群中的个体才能保持平衡数量即不增木减。只要N<K,种群就会呈增长趋势;若N>K,种群就会呈下降趋势。所以K值是决定种群平衡的唯一因素。A,C,D,E都不对。
65.A
选择A是因为种间竞争只有在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完全重叠时才会导致竞争排除,在大多数情况下,两个竞争物种可以实现共存。B、C和D三种说法都是正确的。
64.E
E正确:因为初级生产过程是一个从大气中吸收CO2的过程,因此初级生产量的增加只能减少而不会增加大气中CO2的含量。A不对:因砍伐热带森林将会减少森林对CO2的固定量。B不对:因为燃烧化石燃料会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CO2。C不对:因为汽车燃油时也会释放CO2。D不对:因为沙漠扩大意味着植被减少,也会减少植物从大气中吸收的CO2。
63.B
B正确:因为当初级净生产量保持稳定不变后,植被生物量却在继续增长,此后两者的比值只能越来越小,符合三条曲线的实际关系。A不对:因为当初级净生产量继续增长时,植被生物量也应保持增长势头而不是保持不变,另外,次级生产量不应在中后期明显下降。C不对:因为当初级净生产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次级和三级净生产量都应保持增长趋势,而不应停止增长或下降。D不对:因为当初级净生产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三级生产者的生物量不应有如此明显的下降,生态系统的呼吸也应相应增加而不是维持不变。
62.B
B正确:因为就冻土苔原来说,由于温度极低,所以落叶层的分解速度很低,而腐殖质的积累则相应较高,因此A不对。就热带雨林来说,由于温度极高,所以落叶层的分解速度很高,而腐殖质的积累则相应较低,因此C和D都不对。
61.B
B正确:因为在这一实验中起始密度在先,最终密度在后,而且起始密度是给定的,也就是说出生率是给定的,因此,只有死亡率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才能保持最终密度稳定不变,而死亡率的这一特性就被称为密度制约死亡率。出生越多死亡就得越多,出生越少死亡也就越少,这就是所说的密度制约死亡率刚好补偿出生率。C和E都提到了密度制约出生率,所谓密度制约出生率就是指出生率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下降这样一个特性,它具有自动调节种群密度的作用,而在本实验中,初始密度是给定的,不存在密度制约出生率的问题,所以C和E不对。D也不对:因为如果密度制约死亡率过度补偿出生率,种群数量就会下降而不可能保持稳定不变。A不对:因为有害物质的积累只能导致最终密度的逐渐下降。
60.D
D正确:因为从上图看,第Ⅰ类细菌后一代在细菌总数中所占的比例总是比前一代少,长此下去,第Ⅰ类细菌所占的比例就会越来越少,直至从混合培养液中消失,即完全被第刀类细菌所排除。A不对:因为第Ⅰ类细菌越来越少,不可能与第Ⅱ类细菌实现长期共存。B不对:因为只有第Ⅱ类细菌在逐渐增长,而第Ⅰ类细菌的相对数量越来越少,直至消失。C不对:因为事实刚好相反。
59.C
C正确:因为冻土苔原位于地球最冷的北极地区,而热带雨林位于地球最热的赤道地区。两地生态系统腐殖质的积累速度相差最大,热带雨林腐殖质的积累只需短时间便能达到最大值,这正如曲线Ⅱ所表示的那样,而冻土苔原腐殖质的积累则需经历漫长的时间才能达到最大值,正如曲线Ⅰ所表示的那样。A,B和D都不对,因为这三对生态系统腐殖质的积累速度的差异都没有像右图所表示的那么明显。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