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199969  199977  199983  199987  199993  199995  199999  200005  200007  200013  200019  200023  200025  200029  200035  200037  200043  200047  200049  200053  200055  200059  200061  200063  200064  200065  200067  200068  200069  200071  200073  200077  200079  200083  200085  200089  200095  200097  200103  200107  200109  200113  200119  200125  200127  200133  200137  200139  200145  200149  200155  200163  447348 

138.柯蒂氏器官

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听觉部位是在耳蜗管中,位于基底膜上的柯蒂氏器官。结构见右下图。柯蒂氏器官上有内、外毛细胞,其毛与盖膜接触。声音刺激,经外耳传到中耳鼓膜,然后由三块听小骨传至内耳骨迷路中的外淋巴;外淋巴振动又传给膜迷路中的内淋巴;内淋巴的波动使阿蒂氏器官发生相应的振动;振动促使毛细胞与盖膜之间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毛细胞所受的刺激便使终止于毛细胞的耳蜗神经纤维兴奋,蜗神经便将冲动传至中枢产生听觉。可见声波能转变为神经冲动所在部位为柯蒂氏器官的毛细胞与蜗神经。

试题详情

137.耐寒生物。

永久居住在低温条件下的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对低温的适应性,具有了一定的形态的或生理生化的特征。例如北极熊具有厚实的毛皮和皮下厚的脂肪层;又如南极的一种皇企鹅,栖于最寒冷的地区,并在冬季繁殖。繁殖时,雄性担任孵卵的任务。在孵卵过程中雄鸟要在-3℃到-40℃的温度下停食100天左右,完全靠消耗体内的脂肪维持生命,一次孵卵体重可减轻40%。另外,对南极鱼类体液抗冻问题的研究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南极海水水温约为-1.8℃,而鱼类常在水的表层活动,南极鱼类体液不结冰的原因是因为血液中存在一种抗冻物质。这种物质已从一种南极鱼分离获得,证明是一种糖蛋白。可见耐寒生物由于长期居住在低温条件下而形成了一系列的抗寒机制。

试题详情

136.活化石。

这是指该生物来源于与其相同的古代生物。该生物虽已经历了亿万年或相当长的时间,但其体制结构不变或仅有非常轻微的变化,从进化型式看可称为停滞进化。这样的物种即为活化石,也可称之为“古老种”,如总鳍鱼类的现代生存种--腔棘鱼和大熊猫,植物中的水杉和银杏等。

试题详情

135.再驯化(或风土再驯化)。

再驯化是指某些动物在原来的分布区中由于某些原因灭绝了,而该地区仍存在着它们的生存条件,人们可将它们引回该地区而恢复其在原有分布区中生活。例如糜鹿,清末在北京南苑生活着世界上唯一的一群麋鹿,1866年被法国传教士盗运出去,在国外养殖下来,而南苑的麋鹿却因各种原因而绝灭。1985年从英国乌邦寺第一批引回的20余头,在南苑重建了糜鹿种群即为风土再驯化一例。

试题详情

134.有尾两栖类。

两栖类作为一个动物类群可在水中也可在陆上活动,两栖类中的有属两栖类如大饭、蜂娥等主要居住在水中。

试题详情

133.腐食者。

腐食者中有一些动物专食其他动物的粪便,尤其是哺乳动物的粪便。例如粪金龟子(或称屎克郎),成虫与幼虫均食粪便,又如双翅目的一些蝇类,尤其是一些蝇的幼虫--蛆也是以粪为食的。

试题详情

132.无性繁殖系。

通过有丝分裂,从一个生物不经过有性过程而繁殖得到的一群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例如在植物的组织培养中从同一植株获得的愈伤组织培养而获得的一批植株后代,这些后代在遗传上完全相同。无性繁殖系也可称为克隆。

试题详情

131.偏利。

二种生物因食物联系而生活在一起,其中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无害,称之为偏利。

试题详情

130.迁出。

生态学中,种群的散布具三种形式:迁出、迁入和迁移。所谓迁出,即离开种群和种群栖息区域的单向运动。造成此类单向离开运动的原因可以是必然的,如种群数量的增长造成扩散压的增加而迁出,也可因为食物的原因、繁殖的原因等等因素造成,也可以是偶然的原因造成。

试题详情

129.(1)旱生植物。

(2)白色体。

(3)菌根。

(4)无性世代。

(5)根状茎。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