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33.(8分)某学生在学校调查了人的拇指能否向背侧弯曲(如右图所示)的遗传情况,他们以年级为单位,对各班级的统计进行汇总和整理,见下表:
亲代类型 子代类型 |
第一组 |
第二组 |
第三组 |
双亲均为拇指能向背侧弯曲 |
双亲中只有一个拇指能向背侧弯曲 |
双亲全为拇指不能向背侧弯曲 |
|
拇指能向背侧弯曲 |
480 |
480 |
0 |
拇指不能向背侧弯曲 |
288 |
448 |
全部子代均为拇指不能向背侧弯曲 |
请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你根据表中第______组婚姻状况调查,就能判断属于显性性状的是________。
(2)设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为A,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为a,请写出在实际调查中,上述各组双亲中可能有的婚配组合的基因型(3分)
第一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遗传调查中发现,某一男同学患色盲(控制色觉的基因用B、b表示),且拇指性状与其父相同,即不能向背侧弯曲;其父母色觉均正常,母亲拇指能向背侧弯曲。上述家庭中三人的基因型分别是
父亲__________________ 母亲_________________ 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32.(3分)在下列4种不同实验条件下
(1)0.10%CO2、30℃ (2)0.10%CO2、20℃
(3)0.03%CO2、30℃ (4)0.03%CO2、20℃
测定了不同光照强度对某种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对试验(2)、试验(3)和P点起限制作用的因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31.(9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做植物水培试验时,所用的培养液全部按照标准配制。在培养过程中选取了4种生长状况相同的植物各一株,予以适宜的光照和温度条件,除此之外未采取其他措施,植株生长状况如下表:
时间 |
各 植 株(编号)生 长 状 况 |
|||
1 |
2 |
3 |
4 |
|
第一周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第二周 |
老叶发黄 |
幼叶发黄 |
叶变暗绿 |
叶缘焦枯 |
第三周 |
叶片萎蔫 |
叶片萎蔫 |
叶片萎蔫 |
叶片萎蔫 |
第四周 |
叶片死亡 |
植株死亡 |
植株死亡 |
植株死亡 |
请分析回答:
(1)第二周不同植物出现的矿质元素缺乏症状不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对1、2营养液的分析得知,一个缺铁,一个缺镁。缺铁的是______号植物,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第二周开始多数植物出现矿质元素缺乏症,除矿质元素被消耗外,另一原因是培养液中的______减少,植株根的_______减弱,导致植物对____________的吸收作用降低。
(3)植物生长到第三周出现了萎蔫现象,除上述原因外,还因为植物的__________作用,使培养液浓度增加,造成植物_________。此时可采取的改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
30.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首先转换成电能,电能以活跃的化学能的形式储存在
①ATP中 ②NADPH中 ③NADP+中 ④ADP中
A.①② B.①③ C.② D.③
第Ⅱ
卷 非选择题(共50分)
29.下列关于基因频率与生物进化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B.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
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生物性状的改变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28.在两个生态系统的交界处(草原和森林),有一过渡区,与两个相邻的生态系统比较,在过渡区中生物的特点是
A.生物种类多 B.动物种类少
C.植物种类少 D.寄生动物多
27.右图为迁入一个新建的小牧场的鼠群的生长曲线图。试分析曲线中食物最有可能成为限制鼠群繁殖速度的一段是
A.CB段 B.DE段
C.EF段 D.BD段
26.在光照较强的夏季中午,下列植物光合作用效率较高的是
A.大豆 B.小麦 C.大麦 D.甘蔗
25.下列关于血糖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血糖升高依赖神经调节,血糖降低依赖体液调节
B.血糖升高依赖体液调节,血糖降低依赖神经调节
C.血糖升高和降低依赖神经--体液的共同调节
D.血糖升高和降低都依赖神经调节
24.在一装有蛋清(含有纯的卵清蛋白)的试管中,注入2mL狗的胃液和肠液的混合液,置于适宜的温度中,过一段时间后,试管中的物质将是
A.蛋白质 B.多肽 C.氨基酸 D.氨基酸和多肽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