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200206  200214  200220  200224  200230  200232  200236  200242  200244  200250  200256  200260  200262  200266  200272  200274  200280  200284  200286  200290  200292  200296  200298  200300  200301  200302  200304  200305  200306  200308  200310  200314  200316  200320  200322  200326  200332  200334  200340  200344  200346  200350  200356  200362  200364  200370  200374  200376  200382  200386  200392  200400  447348 

48.A

A正确:因为竞争的实质是生物之间对资源(包括食物、养分、水、阳光、空间……等)需求的竞争,因此在没有共同资源需求的生物之间就没有竞争;而在有共同资源需求的生物之间,当资源足以满足每个个体的资源需求时也不会有竞争,只有当资源不足、生物数量相对过剩时才会发生竞争,而且竞争的激烈程度也将取决于生物对资源需求的相似程度和资源量与生物数量的相对比率。因此本题应选择A。B不对;因为根本不存在先天的竞争趋势。C不对:因气候因素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和非生物因素,而生物竞争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D不对:因为领域行为和优势等级有助于避免和减少生物之间的斗争,而不会加剧这种斗争。

试题详情

47.A

A正确,因为根据群体遗传学的理论,当一个种群处在相当大、雌雄数目的比例适宜并且交配是随机的情况下,群体结构将会世世代代保持在一个理想的平衡状态,这就是D所说的哈迪一温伯格平衡,但哈迪一温伯格失衡还不是种群绝灭的主要危险。当一个种群的数量有限、甚至很小,而且被周围环境所隔离(一般是地理因素),那么每一个被隔离的小群体首先将面临遗传漂变的作用。群体中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异,有可能导致有利基因从群体中消失,而那些降低适应性的基因则有可能在某些小群体中得到固定。一旦如此,这些小群体就会完全丧失它们在遗传上起变化的能力,这将意味着这类群体不能通过遗传上的重组来适应环境的变化。因此它在进化过程中的最后命运是丧失遗传多样性而走向遗传死亡,并导致整个群体的绝灭。这就是本题应当选A,而不应当选B,C和D的原因,遗传多样性的丧失是小种群绝灭的根本原因,其他都是次要的。

试题详情

46.C

C正确,因为在施用了DDT以后,DDT可通过大气、水和生物等途径被广泛传带到世界各地,然后再沿着食物链移动,并逐渐在生物体内积累起来。DDT的一个基本特性是易溶于脂肪而难溶于水,并且性能稳定,难于分解。因此,它极容易被生物体内的脂肪组织吸收,并且具有逐渐浓缩的倾向。当DDT随着食物进入动物体内的时候,大部分都能滞留在脂肪组织中,并逐渐积累到比较高的浓度。越是沿着食物链向前移动,DDT的浓度也越大,可见,哪种生物位于食物链的最高位(即顶位),哪种生物体内所积累的DDT浓度就越高。从图中的食物网结构看,应当选择C,不应当选择A,B,D。

试题详情

45.D

D正确,因为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的时候就会发生种间竞争。两个竞争物种的形态越相似,它们的生态需求越是一致,竞争也就越激烈。因此,生态需求极为相似的两个物种就无法在同一生存环境中长期共存,最终总是一个物种把另一个物种完全排除掉,这是一条基本的生态学原理,叫竞争排除原理。这个原理是俄国生态学家高斯在1934年首先用实验方法观察到的,他把两种草履虫共同培养在一个培养液中,用一种杆菌作为它们的食物,培养的结果总是双小核草履虫把大草履虫完全排除掉。其后,巴克在1948年和1954年用赤拟谷盗和杂拟谷盗(两种吃仓粮和面粉的甲虫)混养所作的实验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据上所述,A,B,C和E都不对。

试题详情

44.B

此图是一幅典型的捕食者和猎物相互作用的种群动态图,这种相互关系如用数学方法加以描述就是著名的Lotka-Volterra方程(或模型)。这个方程是由 A.J.Lotka和 V.Volterra在本世纪20年代提出来的。他们用数学方程说明了在捕食者一猎物系统中,一个物种的种群数量对另一个物种种群数量的反影响。图中的实线代表猎物种群,而虚线代表捕食者种群,最典型的实例就是猞猁和雪兔之间的关系。A不对:因为寄生物与寄生之的关系虽然与捕食者和猎物之间的关系有些相似,但没有这么典型,情况更加复杂一些。C和D则明显不对:在两个竞争种和共生种之间完全没有这种种群动态关系。

试题详情

43.C

C正确:因为固氮菌与植物共生所获得的好处主要是从植物获取它们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各种糖,而不是从植物那里获取N2,O2和亚硝酸盐。

试题详情

42.C

C正确:因为水体的主要特点是弱光、缺氧、密度大和粘性高,因此水生植物的茎往往靠其柔软和不发达的机械组织来增强其弹性和抗弯扭的能力。另外还要靠大量的细胞间隙来增加体内的通气性能和减轻体重增加浮力。例如荷花,从叶片气孔进入的空气能通过叶柄、茎的通气组织而进入地下茎和根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开放型的通气联络系统。另一类植物如金鱼藻,属封闭式的通气组织系统,这个系统不和体外的大气直接相通,但可贮存由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以)。供光合作用的需要,以及贮存由光合作用释放出来的O2供呼吸用。A,B和D都不对:因为这些植物都是陆生植物,由于陆地环境与水体有很大差别,所以陆生植物与水生植物具有一些完全不同的适应,如陆生植物都具有较发达的机械组织和厚的角质层等。

试题详情

41.E

水葫芦移地后的大量繁殖首先是其自身有巨大的繁殖潜力,即具有极高的生殖率,当把这类生物从其原产地移送到一个新地区后,往往会由于失去原有天敌的控制,再加之气候条件适宜而造成该种生物的生殖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种群数量急剧增加,并能迅速填补和占有新地区中尚未被其他生物占有的生态位,这种情况往往是灾难性的,而且常常是由于人类的盲目行动造成的。水葫芦只是其中一例,其他实例还有水生风信子和野兔等。

试题详情

40.A

因为在黑暗的环境中生产者不可能进行生产,更不可能进行生殖,而生物Ⅰ在黑暗环境中确实经历了一个数量明显增长的过程,因此,生物Ⅰ可能是生产者的说法是不正确的。B说法和C说法都是有可能的:因为从图中生物Ⅰ和生物Ⅱ的种群数量消长曲线看,两者被合理地看成是被捕食者和捕食者的关系。D说法也是有依据的:因为生物Ⅳ只要以生物Ⅰ,Ⅱ,Ⅲ为食就有可能表现出图中显示的那种种群动态曲线。

试题详情

39.A

植物群落中除了独立支撑的植物所形成的层次以外,还有一些植物,如藤本、附生和寄生植物,它们并不独立形成层次,而是分别依附于各层次中直立的植物体上,称为层间植物。层间植物在热带森林发育最为繁茂,附生植物更是多种多样,附生植物在生态习性上基本上都是喜光的,最适应于寻找和吸收阳光,为此它们大多在群落上层稍有空隙而透光的地方生长,因而又可以称为“填空植物”。所谓“填空”就是善于利用被其他植物漏过而尚未利用的阳光。因此适合于吸收阳光是附生植物这生长型最重要的生态特性。B,C,D都不对。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