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如图所示,以下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有性生殖过程就是指Ⅰ+Ⅱ的过程
B.Ⅲ所示的过程是通过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实现的
C.有性生殖使后代具有更强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
D.有性生殖方式的出现,加快了生物进化的进程
1.图3表示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图中①过程表示胚胎发育。②过程表示胚后发育
B.受精卵到囊胚形成的过程中,每个细胞的体积不断增大
C.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羊膜
D.囊胚期开始出现三胚层的分化
13、.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 12 分)为合理利用水域资说,某调六小组对一个开放性水库生态系统进行了初步调查,部分数据如下表:
进水口浮游藻类数量 |
出水口浮游藻类数量 |
水库淤泥真菌、细菌数量 |
年均:1.93mg (干重)/L , |
年均:1.02mg (干重)/L , |
10 13-1015个/m2 |
(1)浮游藻类属于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它处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的 。
(2)浮游藻类数量少.能从一个方面反映水质状况好。调查数据分析表明:该水体具有一定的 能力。
(3)浮游藻类所需的矿质营养可来至细菌、直菌等生物的 ,生活在水库淤泥中的细菌代谢类型主要为 。
(4)该水库对游人开放一段时间后,检侧发现水体已被氮、磷污染。为确定污染源是否来自游人,应检测 处浮游藻类的种类和数最。
12、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 (6分)松毛虫是马尾松林的害虫,能取食马尾松针叶:松毛虫种群的爆发引起马尾松林成片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态后果。通过向马尾松林引入灰喜鹊,可以有效控制虫害。根据此材料回答:
(1)这种控制虫害的方法属于 ,具有长效、环保和无污染的特点;而农药防
治不可能取得长期持续的防治效果,原因是 .
(2)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灰喜鹊是 消费者;松毛虫属于第 营养级。
(3)据调查,人造马尾松林比天然马尾松林容易遭受松毛虫危害,原因是
.
11、(2006年普通高考全国卷Ⅱ理科综合)种群数量变化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①某种昆虫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变化如图。
据图回答:
在温度偏离最适温度或湿度偏离最适湿度条件下,昆虫种群数量会__________。一个生态因子的变化会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昆虫种群数量变化是温度和湿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②昆虫种群的大小由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
③经调查,第一年此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条件下,每年增长率保持不变,且λ=1.3,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0、(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
题1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甲一庚代表不同的生物.
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和食物联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此食物网中有六条食物链,丁占有四个不同的营养级
B.戊接受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
D.向此生态系统大量引人外来物种,可增强该系统的稳定性
9、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生物柴油是以植物油和动物油脂等为原材料制成的燃料。研究表明生物柴油燃烧后SO2和颗粒物质排放很少,特别是CO等有害气体的排放量比化石燃料低11%-53%。使用生物柴油的优点是
①减少空气污染 ②缓解温室效应 ③不可再生 ④减少酸雨危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能量可驱动物质循环 B.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C.能量只能在食物链中流动 D.能量和生物数量金字塔均可倒置
7、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右下图是某地区广东松的种群年龄结构调查结果,该种群的最终发展趋势是
A.总能量增加 B.种群密度下降 C.环境阻力不变 D.营养级能量降低
6、2006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土壤动物能够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并改良土壤结构,其类群组成和数量是评价农田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下表是某农田使用两种肥料后4类土壤动物物种数和密度(个/m2)调查数据。
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A.化肥田土壤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减少,营养结构简单
B.有机肥田的土壤动物数量大大增加,有机质减少
C.化肥田土壤动物个体总数减少,但是生物多样性提高
D.有机肥田的各类土壤动物密度总是大于化肥田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