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4、以下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的是(C )
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生物的数量 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数量保持平衡
C、增加物种数目 D、限制生态因素中某些非生物因素的过度发展
3、下列两组中:甲:亲本黑斑蛇×黄斑蛇→子一代黑斑蛇和黄斑蛇;乙:子一代黑斑蛇×子一代黑斑蛇→子二代黑斑蛇和黄斑蛇;根据以上杂交实验判断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D )
A、所有黑斑蛇的亲本至少有一方肯定是黑斑蛇 B、黄斑是隐性性状
C、甲实验中,子一代黑斑基因型与亲本黑斑基因是相同的
D、乙实验中,子二代黑斑基因型与亲本黑斑基因是相同的
2、下图表示有关生长素的一项实验经过一段时间后,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中弯曲程度最大的是(A )。
A、甲
B、乙 C、丙 D、丁
1、下列生理活动与生物膜无关的是( C)
A、ATP分子的形成 B、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内
C、抗体与SARS病毒特异性结合 D、原生质体融合成杂合体细胞
33、人类发现了放射性同位素以后,很快便将它应用在生物学的研究中,为探明许多生命过程的奥秘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1)科研人员用放射性15N标记的(NH4)2SO4给水稻施肥,并将施用该种肥料后收获的稻谷饲料喂猪。对猪的唾液和尿液定时进行放射性同位素的跟踪检测,结果,在猪的唾液和尿液中均能检测到有15N存在。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①经常施用(NH4)2SO4会使土壤酸化,其原因是水稻根吸收 离子多,根细胞表面吸附的 被交换下来的多,时间一长致使土壤酸化。根吸收矿质元素的主要部位是 ,吸收过程与根细胞的呼吸作用有密切关系,因为呼吸作用为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提供 和 。
②猪吃了含15N的稻谷饲料后,在消化道中经 和 进入循环系统,并随血循环运送到各组织细胞,在 上合成蛋白质。唾液中含15N的成分是 ;尿液中含15N的成分是 。
(2)如果用含18O的水浇灌某盆栽植物,并将该盆栽植物置于光照下。过一段时间,在植物周围的空气中,能够收集到哪些含18O的气态物质? 。这些物质是由植物体内的哪些生理过程产生的? 。
(3)在运动实验中,如果用含15N的蛋白质饲料饲养体不含15N的大白鼠,在饲料适量的情况下,15N将首先出现在该动物体内细胞的哪一种细胞器中?
(线粒体、中心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如果上述饲养过程继续下去,可以发现大
白鼠的组织中分离出的哪些代谢产物中有15N? (脂肪酸、肠
淀粉酶、肌糖元、胰岛素)。
(4)为了证明噬体侵染细菌时,进入细菌的是噬菌体DNA,而不是它的蛋白质外壳,可用两种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噬菌体的DNA。然后再让
这两种不同标记的噬菌体分别去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从而对此做出实验论证。据
分析,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含有甲硫氨酸、半胱氨酸等多种氨基酸。现请你完成以
下关键性的实验设计:
①实验室已制备好分别含3H、14C、15N、18O、32P、35S等6种放射性同位素的微生物培养基。你将选择哪两种培养基分别用于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和噬菌体DNA的标记:
。
②你用这两种培养基怎样去实现对噬菌体的标记?请简要说明实验的设计方法和这样设计的理由。
32.(12分)金茶花是中国特有的观赏品种,但易得枯萎病,降低观赏价值。科学家在某种植物中找到了抗枯萎病的基因,用转基因方法培育出了抗枯萎病的新品种。请据图回答:
(1)将②连接到①上并形成③,常用到的酶有__________________。
(2)②与①上的某种抗药性基因在结构上的最大区别是______________。
(3)经检测,被③侵染的茶花叶片细胞具备了抗病性,这说明②已经____。欲快速培育大量该抗病新品种,应该采用的技术是________,依据的理论基础是___________。
(4)通过转基因方法获得的抗病金茶花,将来产生的配子中是否一定含有抗病基因?__。
30.有关基因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限制性内切酶只在获得目的基因时才用 B.重组质粒的形成在细胞内完成
C.质粒都可作运载体 D.蛋白质的结构可为合成目的基因提供资料
29.关于一个典型的真核基因和原核基因结构特点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都有不能转录为信使RNA的区段 B.都有与RNA聚合酶结合的位点
C.都有调控作用的核苷酸序列 D.都有内含子
28.关于DNA的粗提取与鉴定的实验中,依据的原理有( )
A.DNA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随NaCl浓度的不同而不同
B.利用DNA不溶于酒精的性质,可除去细胞中溶于酒精的物质而得到较纯的DNA
C.DNA是大分子有机物,不溶于水而溶于某些有机溶剂
D.在沸水中,DNA遇二苯胺会出现蓝色反应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