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4.下图是“白菜一甘蓝”杂种植株的培育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示“白菜-甘蓝”植株不能结籽
B.愈伤组织的代谢是自养需氧型
C.上述过程中包含着有丝分裂,细胞分化和减数分裂等过程
D.“白菜-甘蓝”杂种植株具有的性状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3.下列 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酶的成分看,有的是蛋白质,有的是脂类,有的是核酸
B.酶催化反应能放出更多的能量
C.微生物代谢的调节方式包括酶活性调节和酶合成调节,酶合成调节相对较快些
D.DNA解旋酶水解后产生许多氨基酸分子
2.下列有关光合作用光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叶绿素A失去电子即成为强氧化剂,失去的电子将转移给NADP+
B.电能转化的活跃化学能可储存在ATP和NADPH中
C.不同季节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色素不同,叶子变黄后主要是依赖叶黄素进行转化
D.光照条件下某些叶绿素A能不断丢失和获得电子而形成电子流
1.下表表示正常成年人在一般情况下每天(24h)水的摄入量和排出量,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摄入途径 |
摄入量(ml) |
排出途径 |
排出量(ml) |
a |
1300 |
d |
1500 |
b |
900 |
e |
500 |
c |
300 |
f |
400 |
|
|
g |
100 |
A.a和b分别表示饮水和食物,是人体所需水的主要来源
B.c途径的摄入量包含细胞呼吸所产生的水.
C. f途径表示没有明显出汗的情况下,皮肤表层蒸发的水汽
D. d表示通过肾脏排出的水分,机体通过对此途径的调节可使水平衡
31、I (1)a 甲
(2)乙
(3) DNA复制 丙 乙
II 2.细胞分裂 3.细胞的核膜
预测结果1:新细胞核膜具有放射性。
结论1:支持第一种主张。
预测结果2:新细胞核膜无放射性。
结论2:支持第二种主张。
30、I (1) 向左移动 ; B小于C
(2) C ;25
(3) 6
II (1) B、D
(2) C ;C
(3) 渗透吸水;植物的根对水和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3.检查新形成的 。
预测结果1. 。
结论1. 。
预测结果2. 。
结论2. 。
DABCD
2.将已标记的核移入至未标记的去核的变形虫中,在无标记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使其进行 。
31.(22分)
I.下列示意图分别表示某二倍体雌性动物(2n=4)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关系以及细胞分裂图像。请分析并回答:
(1) 图1中a~c柱表示染色体的是 ,图2中表示二倍体体细胞分裂某时期的是 。
(2)图1中Ⅲ的数量关系对应于图二中的 。
(3)图1中的数量关系由Ⅰ变化为Ⅱ的过程,细胞核内发生的分子水平的变化是
;由Ⅱ变化为Ⅲ,相当于图2中的 过程。
II.探究实验设计及分析
问题来源:在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前期,核膜解体,到末期又重新形成。对新形成的核膜的来源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主张认为是由旧核膜的碎片连接形成,另一种主张认为是由内质网膜重新形成的。现提供变形虫、3H-胆碱(磷脂的成分)和其它必须仪器,请完成实验设计过程,预测实验结果,并说明结论支持哪一主张。
设计:1.将部分变形虫置于含3H一胆碱的介质中培养,使其膜被标记。
30.(20分)根据有关生物学知识回答下面有关的问题。
I. 下面甲图表示光照强度的变化与某植物光合速率的关系,乙图表示温度变化与某种植物光合速率的关系,丙图表示森林叶面积指数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面积的数量.此值越大,表示植物叶片交错程度越大)。请回答:
(1)若甲图中曲线表示某阔叶树种(阳生植物)的光合速率,则改绘成三七(阴生植物)的光合速率曲线时,相当于图中C点的位置移动方向应该是 。 假定温度随光强度的增强而逐渐升高,则图中B、C点的呼吸强度大小的关系应该为 。
(2)用塑料大棚种植蔬菜时,为保证有较高的产量,白天的光照强度应当控制在相当于甲图中的哪一点? ,温度为______℃(填一个具体数值)最佳。
(3)在对森林资源的利用中,一般要选叶面积指数为 时进行林木的采伐比较合算。
II.右图是植物根尖结构示意图,其中A、B、C、D分别代表成熟区、伸长区、分生区、根冠。回答下列问题:
(1) C处的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能向 (填字母)方向推移;进而分化成不同的细胞。
(2) 在诱导因素作用下,最可能发生基因突变的部位是 (填字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有加倍的是部位 (填字母)。
(3) A处细胞吸水的主要方式是 。根被淹后仍能大量吸收水分,但几乎不吸收矿质元素,这现象说明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