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 “久处兰室,不闻其香”的根本原因是
A.适应性 B.应激性 C.反射 D.遗传性
本部分包括选择题和简答题两道大题,共135分。
41.(12分)某小组学生确定一研究课题:“探究不同条件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为此查找了有关资料。
资料:酵母菌增殖的最适温度在28℃~30℃之间,pH在4.5~5之间;一般可用血球计数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酵母菌的数量。
在查找资料的基础上,该小组学生设计了实验如下:
试管 |
试管内溶液 |
温度条件 |
pH值 |
A |
0.1mL酵母菌液、10mL培养液 |
28℃ |
4.5 |
B |
0.1mL酵母菌液、10mL培养液 |
28℃ |
8 |
C |
0.1mL酵母菌液、10mL蒸馏水 |
28℃ |
4.5 |
(1)此实验组设计的变量是什么?
(2)为什么在接种、培养和计数的整个实验过程中,要遵守无菌操作规范?
(3)请分析推测,A试管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并在右图中画出曲线。
(4)如果要探究 “温度与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
化的关系”,请设计实验并分析。
供选择材料和试剂:酵母菌液、培养液(酵母膏、
蛋白胨、葡萄糖)、1mol/LH2SO4溶液、试管、
滴管、1mL刻度吸管,标签、酒精灯、pH试
纸、计数板、恒温箱、显微镜、高压蒸汽灭菌
锅等
1)参考上表设计实验:
2)实验步骤:
40.(10分)本题为分叉题,A适用于《生命科学》教材,B适用于《生物》教材。A和B中任选一题,两题都做以A给分。
A.下图为人体免疫部分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括号中填图中编号,横线上填文字):
(1)图中①②③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 )、( );
(2)当细菌外毒素进入人体后,需要特异的抗毒素与它结合,使它丧失毒性,人体主要是通过过程( )发挥免疫作用的;
(3)结核杆菌属于胞内寄生菌,即寄生在宿主细胞内。人体主要是通过过程( )发挥免疫作用的。
(4)针对病毒,人体主要是通过过程( )、( )发挥免疫作用的。
(5)写出A、B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属于二次免疫反应的过程是( ),其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下图是人体内蛋白质消化、代谢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 食物蛋白质经①过程分解为A,进入人体细胞中。①过程所需的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过程称为____________。
(2) A进入人体成为“人体蛋白质”,至少需穿过_________层膜。
(3) 如果图中的“人体蛋白质”是脂肪酶,则消化道中含有该物质的分泌物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写出B、C、D所表示物质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10分)本题为分叉题,A适用于《生命科学》教材,B适用于《生物》教材。A和B中任选一题,两题都做以A给分。
A.我国30%―40%的农药是喷洒到棉田的,所以说棉田是一个污染大户。科学家研究转基因抗虫棉以减少农药的污染。研究发现,苏云金杆菌(Bt)的一种蛋白质被鳞翅目昆虫如棉铃虫吞食后,在其肠道碱性条件和酶的作用下,或单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成毒性肽,它使幼虫停止取食、麻痹而死亡。下图是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培育抗虫棉过程的示意图。
(1) 转Bt基因抗虫棉是一种单基因抗虫棉,其目的基因来自______________。
(2) 运载目的基因的载体是______________的质粒。
(3) B培养皿中是用打孔器制得棉花叶圆片,以及接种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培养2~3天。
(4) 培养皿C中的培养基具有刺激______________的作用。D中的培养基具有刺激______________的作用。
(5) 转Bt基因抗虫棉是通过Bt基因表达出______________而起抗虫作用的。
(6) D中的幼苗是否都是抗虫棉?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从理论上分析,如果人和动物食用了抗虫棉,Bt蛋白是否会在消化道中水解为毒性肽?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下左图两装置内为离体番茄根,瓶中溶液的NH4+和SO42-的浓度大大低于番茄根细胞内
的NH4+和SO42-的浓度。实验时,通过导管向甲瓶通入O2,向乙瓶通入N2。测定甲瓶番
茄根细胞内NH4+浓度(mmol/L)的变化,结果如右图所示。
(1) 实验说明番茄根细胞吸收NH4+的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你的判定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你推测乙瓶内番茄离体根细胞吸收NH4+速度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测定得知,最初的一段时间内,甲瓶中SO42-的吸收速度不断加快,说明SO42-的吸收与哪一生理作用有关?______________。随着氧分压的增加,SO42-的吸收速度是否继续增加?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经过一段时间后测定发现,培养液中留存的SO42-较多,而NH4+较少,说明细胞吸收离子具有______________的特性,这一特性与膜结构上______________有关。
38.(9分)当人类发明了激光扫描共聚焦
显微镜(可以观察不同平面上的立体影
像)以后,科学家们发现,细菌在多数
时候是以“微克隆”的方式存在着的。在
每个“微克隆”中,科学家将细菌以及由
细菌分泌的“胞外基质”粘结而成的团块
称为“生物膜”。
右图显示的是生物膜清除废水中有
机物的方法之一。为微生物提供附着介
质的材料称为载体,废水在与载体流动
接触的过程中,微生物同化有机物并在
载体的表面上逐渐形成生物膜。
(1)一定厚度的生物膜由细菌、真
菌等微生物组成。根据图中结构存在的气体条件推测,生物膜与废水接触的外层(①)、内层(②)中主要分布着的细菌分别是哪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物膜与外界废水进行着多种物质的传递。当废水流经生物膜时,有机物被迅速吸附,成为细菌新陈代谢的原料。A、B表示分别来自①、②层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产物A、B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来看,生物膜具有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缺少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将该系统封闭,它不能成为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为什么该系统中的微生物能够增长并存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多数情况下(也包括感染人体后),细菌是以聚集成团块的方式存在着的。现有的研究结果显示,生物膜可以引起尿道炎、前列腺炎、牙周病等多种疾病。最近,科学家们初步认清了生物膜形成的过程:细菌先要粘附于一个物体(或人体组织)的表面,然后通过产生一种名为“酰化同丝氨酸内酯”的分子进行相互间的信息交流,引起同类细菌的大量聚集。当多个细菌聚集于一处时,酰化同丝氨酸内酯的浓度就会升高,达到一定水平时便会激活细菌体内的某些基因。这些基因活化的结果是细菌分泌出构成胞外基质的蛋白成分,从而形成完整的生物膜结构。根据生物膜形成的过程分析,可以从哪个环节着手研究,阻止生物膜的形成?(写出一点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10分)果蝇的灰身和黑身受一对等位基因(F和f)控制,红眼和白眼由另一对等位基因(G和g)控制,其中眼色遗传属于伴性遗传,体色是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请据图分析:
(1) 雄果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A细胞中可以形成___________个四分体。两对基因的自由组合是发生在___________期。
(2) 若C与D结合,受精卵发育成的果蝇E为黑身白眼果蝇,则亲代雄果蝇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亲代雌果蝇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E的性别是___________,与卵D一起形成的另外3个极体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请在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相应的染色体上标出相关基因。
(3) 若精子B与卵细胞D结合,则受精卵发育成的果蝇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
(4) 该对果蝇交配,预计后代中黑身白眼果蝇的几率是___________,灰身红眼果蝇的基因型有几种?___________。
36.(8分)根据下列实验回答问题
实验一:甲细菌在某培养基中单独培养,结果无菌落产生。
实验二:乙细菌在某培养基中单独培养,结果无菌落产生。
实验三:甲细菌与乙细菌混合在某培养基中培养,结果有甲、乙菌落产生。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提出假设:甲细菌的繁殖需要甲物质,乙细菌繁殖需要乙物质,甲细菌产生乙物质,乙细菌产生甲物质。
下列实验四、五验证上述假设。请完成以下实验步骤(有“甲物质、乙物质”供选用):
实验四:
步骤1:甲细菌+某培养基→无菌落
步骤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四得出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五:
步骤1:乙细菌+某培养基→无菌落
步骤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五得出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10分)下图A、B、C、D分别表示几种环境因素对小麦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A、
B、C各图,除所示因素外,其他因素均控制在适中范围。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A图P点,限制小麦光合作用速率的因素为________________;B图Q点,造成各曲线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预计C图Q点之后,三条曲线的走势为________________。
(2) 干旱初期,小麦光合作用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可以用____________图来说明,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D图P点,在相同光照强度条件下,光合速率不同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造成X、Y、Z三曲线Q点后平行段差异的因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 如果将小麦置于密闭小室内,小室内有二氧化碳缓冲液用以调节CO2浓度,使其保持在0.03%。将其置于不同光强度条件下,分别测定小室内气体体积变化,测定结果如下表(“+”表示增加,“-”表示减少):
光强度(千勒克司) |
0 |
5 |
10 |
20 |
30 |
40 |
气体体积(微升/平方厘米叶面积/分) |
-0.2 |
+0.4 |
+1.1 |
+1.5 |
+1.5 |
+1.5 |
光强度为0时,小室内减少的气体是____________,减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如果测定的是D图Y曲线,根据上表推测,图中K值为____________。
34.(11分)如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
其中“-○-<”表示由树突、胞体、
轴突及末梢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神经元示意图。下列是研究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方向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的实验。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 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是______________。代表反射弧的结构为(用图中序号表示)______________。
(2) 刺激图中b点,此时的电位称为________________电位,是由______________内流而致。
(3) 刺激b点,图中____________点可发生兴奋。若刺激d点,图中____________点可发生兴奋。
(4) 由图中可看出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___形成突触结构,图中共有突触______________个。
(5) 由此说明,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方向是______________,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向是__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