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2.下图示某植物子房结构,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自然状态下种间植物不能实现基因交流的原因之一是①能特异性识别本物种花粉,存在生殖隔离
B.2和3是减数分裂产生的,3中染色体数是2的两倍
C.基因型为AaBb的植物产生的②和③基因组成相同
D.③受精后发育成胚乳所需的营养物质来自母本植物的光合作用
21.下列说法正确的有几项( )
①青蛙的原肠胚细胞和囊胚细胞所含DNA、RNA及蛋白质的结构相同
②蚕豆种子中和卵生动物受精卵中卵黄功能相似的结构是由顶细胞发育而来的
③由叶绿体基因控制的遗传后代没有性状分离
④用无氮培养基可将根瘤菌和酵母菌分离
⑤转基因动物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体型较大的超级生物
⑥玉米和羊的受精卵发育成8细胞的球状胚体都需进行3次有丝分裂
⑦破坏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污染
⑧经过复制后的同源染色体都能够形成四分体
A. 一项 B.二项 C.三项 D.四项
20.遗传物质是生物性状的最终控制者。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O.Avery)在格里菲思(F.Rriffith)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研究(见下图)。有人重复了艾弗里的实验,②组结果也出现了S型活菌。原因最可能是( )
A、蛋白质在这里也是转化因子即遗传物质
B、R型细菌被蛋白质诱导发生基因突变
C、蛋白质混有极少量DNA即没有彻底提纯
D、R型细菌里混有S型活菌
19.家庭制作泡菜并无刻意的灭菌环节,在发酵过程中,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以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当环境中的乳酸积累到一定浓度时,又会抑制乳酸菌自身的增殖,下面对这些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在乳酸菌的调整期和对数期,种内关系主要表现为互助
B.进入乳酸菌增长的稳定期,由于次级代谢产物的积累,种内斗争趋于激烈
C.密闭的发酵环境使乳酸菌在调整期和对数期的种间斗争占据优势
D.进入稳定期,泡菜坛内各种生物的抵抗力稳定性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18.种子的休眠、萌发与植物激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将休眠状态的糖枫种子与湿砂混合后放在0-5℃的低温下1-2个月,就可以使种子提前萌发,这种方法叫层积处理。下图表示糖枫种子在层积处理过程中各种激素含量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脱落酸对种子的萌发起抑制作用,并与赤霉素存在拮抗关系
B.各种激素含量的变化说明了植物的生命活动,受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发挥作用
C.破除马铃薯块茎休眠使之提前萌发可用赤霉素或细胞分裂素处理
D.人工合成的激素类似物,在植物体内容易降解,使用时应大剂量
17.细胞免疫过程中,细胞中有关变化与发生阶段相符的是( )
项 目 |
A |
B |
C |
D |
DNA大量复制 |
反应阶段 |
感应阶段 |
效应阶段 |
感应阶段 |
溶酶体活动较旺盛 |
效应阶段 |
效应阶段 |
反应阶段 |
反应阶段 |
细胞间信息传递活跃 |
感应阶段 |
反应阶段 |
感应阶段 |
感应阶段 |
16.右图所示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甲-庚代表不同的生物,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和食物联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此食物网中有六条食物链,丁占有四个不同的营养级
B.戊接受的太阳能是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丙可利用的总能量小于乙和丁可利用的总能量之和
D.向此生态系统大量引入外来物种,可增强该系统的稳定性
15.人类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大小、形态不完全相同,但存在着同源区(Ⅱ)和非同源区(Ⅰ、Ⅱ)如右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Ⅰ片段上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
B、Ⅱ片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
C、Ⅲ片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全为男性。
D、由于X、Y染色体为非同源染色体,故人类基因组计划要分别测定。
14.有人用间接免疫荧光测定细胞表面抗原的分布:以不同荧光染料标记抗体,被标记的抗体分别与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膜上的抗原结合,分别产生绿色和红色荧光,然后做下面图示实验,对有关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抗体结合荧光物与抗原结合的部位不同,都能介导荧光物标记膜抗原
B.细胞膜都具有流动性,能用物理、化学、灭活的病毒等诱导方法使两种细胞彼此融合
C.膜内分子能在膜上扩散移动,因而才会发生融合后膜抗原的分布变化,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结合
D.人和小鼠细胞具有相同抗原性,能借免疫系统制备标记抗体
13.下图示植物根细胞在一定时间内吸收K+与某些条件之间的关系。纵坐标表示吸收的速率,横坐标表示某个条件,假定其他条件均为理想状态。则a、b、c、d四幅图的横坐标分别表示的条件正确的一组是( )
A、载体数量、温度变化、氧气浓度、光照条件
B、温度变化、光照条件、载体数量、氧气浓度
C、光照条件、载体数量、氧气浓度、温度变化
D、氧气浓度、温度变化、光照条件、载体数量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