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当氨基酸作为能源物质时,其实际参与氧化分解释放能量的部分是
A.羧基 B.氨基 C.含氮部分 D.不含氮部分
1、要使红细胞破裂,以便观察寄生在红细胞内的微生物,应把红细胞放置在
A. 30%的蔗糖溶液中 B. 9%的盐水中
C. 0.9%的盐水中 D. 蒸馏水中
5、
[延伸与拓展]
与人和动物体的新陈代谢直接有关的血液循环、消化吸收、呼吸、泌尿方面的知识应有一定的了解。现用图解显示。
把扫描图放在这里
细胞内发生的物质代谢过程,包括了合成代谢、分解代谢以及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变,要重点掌握糖类代谢与蛋白质代谢。学习营养物质代谢要与它们的功能联系起来。例如,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所以,细胞获到的糖类主要是用于氧化分解;蛋白质是构成细胞与调节生命活动的重要成分,所以,细胞获得了氨基酸主要用于合成组织蛋白与酶。当生物体内某种物质缺少时,则其他的物质就可通过一系列的复杂变化转变成这种物质。也就是说三大营养物质是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进行互相转变。在人体内三大营养物质代谢是有序进行的,如果因为某种营养摄取过多或过少,以及体发生了代谢障碍,就有可能引起疾病。
呼吸作用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它的原材料正好是光合作用的产物,而它的产物恰好是光合作用的原材料。呼吸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和能量代谢是相互伴随进行的,这是掌握这部分内容的重点。
呼吸作用包括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两种方式,有氧呼吸是整个生物界的主要呼吸方式。有氧呼吸的过程是先把葡萄糖(C6)逐步降价为CO2(C1),然后再是脱下的[H]与O2结合为H2O。总反应式与分解过程的反应式如下:
酶
C6H12O6+6H2O+6O2 6CO2+12H2O+能量
(1) C6H12O6--- 2C3H4O3+4[H]+能量(形成少量ATP)
(2) 2C3H4O3+6H2O --- 6CO2+20[H]+能量(形成少量ATP)
(3) 24[H]+6O2--- 12H2O+能量(大量ATP)
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与乳酸,整个过程是在细胞质基质内完成的(细胞质基质内包含了无氧呼吸所需的各种酶)。与有氧吸收相比,它产生能量少,这是因为葡萄糖的分解是不彻底的,还有很多能量留在酒精与乳酸内。无氧呼吸是高等生物在不良环境下的应急反应,虽然产生ATP少一点,但是能为生命活动及时提供能量。微生物的无氧呼吸称为发酵,发酵的产物是什么,就称为什么发酵。
动物的新陈代谢与植物的新陈代谢有很大的差别,除了代谢类型上的差别之外,高等动物与人体内的组织、器官和系统是高度分化的,体内的每一个细胞不可能直接地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必需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间接的物质交换。内环境方面的内容是一个重点,可以归如下:
细胞内液 细胞
体液 血浆 养料O2 CO2等废物
细胞外液 组织液 内环境(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淋巴 养料O2 CO2等废物
外界环境
由此可见,内环境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内环境的稳定,细胞才能正常活动。新陈代谢是细胞内很多复杂的酶促反应组成的,酶是在温和的条件(pH值中性、体温范围内)下催化物质的。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就会引起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
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可归纳如下:
光能自养:绿色植物
自养型
同化类型 化能自养:硝化细菌
异养型
需氧型 其余的生物
异化类型 酵母菌为兼性厌氧
厌氧型 寄生虫、乳酸菌
[典型例题分析]
下面为人体对水的摄入、吸收、分泌和排出的途径的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
(1) 胃肠道的水分通过①_________方式进入内环境。
(2) 内环境的水分通过②_________的形式进入胃肠道内。
(3) 内环境的水分通过③_________作用成为_______的主要成分,其中大部分的水分又通过④________作用进入内环境。
(4) 内环境的水分通过皮肤的⑤________结构排出体外。
(5) 如内环境的浓度升高,细胞内液的水分________。
[解析] 本题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题目,是对水分在人体内代谢过程的总结。水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约占体重的60%~70%,是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体内的养分和废物都必须溶解于水才能被运输。水溶液在体内的流动,可以把营养物质运送到各个细胞,同时也把各个细胞在新陈代谢中产生的废物运送到排泄器官或直接排出体外。
胃肠道等消化道中水分是通过①渗透(自由扩散)的方式被吸收到血浆中进入内环境的。细胞从内环境获得水分,这些水分参与了细胞内的物质代谢过程,其中也包括各种消化腺上皮细胞用来合成②消化液,然后又分泌到胃肠道内用以消化食物。血液流过肾小球时,把内环境中的水分通过③滤过作用成为原尿的主要成分,原尿流过肾小管时,又把大部分的水分通过④重吸收进入血液。内环境中多余的水分通过皮肤的⑤汗腺排出体外。
本题答案:(1)渗透,(2)消化液,(3)滤过、原尿、重吸收,(4)汗腺,(5)外渗。
[同步练习]
4、 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3、 细胞有氧呼吸作用。
2、 内环境的稳态。
1、 人和动物体内糖类代谢、蛋白质代谢。
(四) ,(五) 。
(2)上述各杂交实验结果是否都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为什么?
[练习答案]
1. B(植物对吸收光能的适应) 2.B 3.D 4. D 5. B 6.B 7. B 8. B 9. C(包括了无机环境) 10.B 11.D 12. C(基因突变) 13.B 14.B (不要忘记双链) 15.C
16.B(光合作用、有氧呼吸、无氧呼吸) 17. C 18.C (内分泌腺是无管腺)19.C
20.D 21. D 22. A 23. A 24. B 25. D
27. ⑴将装片先放在低倍镜观察;找到分生区后,换上高倍镜,用细准觉螺旋和反光镜把视野调整清晰,移动装片,仔细观察。
⑵中期 染色体清晰,每个染色体包括两个姐妹染色单体。
⑶不能。因为有丝分裂后期细胞内染色体会暂时加倍(单倍体水稻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有24个染色体)。
27. ⑴22个常染色体(1-22号)和X、Y性染色体。因为人类的性染色体X与Y是异型的性染色体。
⑵3000个碱基对
28. ⑴基粒片层结构薄膜 光能 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形成ATP
⑵线粒体 氧气
⑶①③④⑤
⑷要经过许多中间步骤,能量是逐步释放的
⑸③
29.(1)⑤*⑤ ⑤*③ ③*① ②*⑥ ⑤*①
(2)不是,杂交组合(四)为连锁与互换规律。其余的都遵循自由组合规律。
(一) ,(二) ,(三) ,
Ⅰ 选择题(本大题共50分,每小题2分)
1. 同一种草本植物生活在山的南北两坡,它们的叶片有大小与厚薄的变化。生活在北坡的叶片 [ ]
A.大而厚 B.大而薄 C.小而厚 D.小而薄
2. 下列对种群增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在自然界中"J"曲线增长常见 B.在自然界中"S"曲线增长常见
C.K值越小,种群数量增长越大 D.K值越大,种群数量增长越小
3. 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物种丰富 B.特有的和古老的物种多
C.经济物种丰富 D.特有物种的种群数量大
4. 下列不属于温室效应危害的一项是 [ ]
A.全球气候变暖 B.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
C.农作物减少 D.皮肤癌增加
5. 除了下列哪一项之外,其余的都是A级和AA级绿色食品必备的条件?
[ ]
A.农田的水质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生态环境标准
B.可对作物使用少量的化肥
C.包装时不能对食品造成污染
D.产品必须使用绿色食品标志
6.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相比较,无性生殖所没有的变异来源是 [ ]
A.基因突变 B.基因重组
C.染色体变异 D.环境影响产生的变异
7. 污水处理厂利用污水中微生物分解污水中有机物,其微生物多数是
[ ]
A.需氧自养型 B.需氧异养性
C.厌氧自养性 D.厌氧异氧型
8. 测定细胞大小常用的计量单位是 [ ]
A.毫米(mm) B.微米(μm) C.钠米(nm) D.埃(A)
9. 在一个阴湿性山芒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其中聚着蚂蚁、蚯蚓、蜘蛛和老鼠等动物,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 [ ]
A.种群 B.生物群落 C.生态系统 D.以上都不对
10. 人的胚和牛的胚在发育初期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是因为 [ ]
A.自然选择作用 B.有共同的原始祖先
C.都在母体内发育 D.都由受精卵发育而成
11. 血液中的氧气进入组织液和组织细胞,对这一过程最恰当的解释是
[ ]
A.细胞呼吸作用需要氧气 B.血红蛋白容易和氧气分离
C.毛细血管的壁很薄 D.血液中的氧浓度比组织液中的氧浓度高
12. 下列前项为科学技术成果,后项为所运用的科学原理。错误的一项是
[ ]
A.无籽番茄、激素原理 B.八倍体小黑麦、染色体变异
C.提高青霉素产量、基因重组 D.“多利羊”、克隆
13. 对酶的叙述, 正确的是 [ ]
A.细胞膜中没有酶 B.酶的合成受基因控制
C.DNA复制不需酶 D.光反应不受酶影响
14.某DNA分子量为3×109,设该分子内的脱氧核苷酸平均分子量为300, 各碱基对之间距离为3.4埃(10-10m), 那么这个DNA分子的长度(单位为毫米)是 [ ]
A.3.4 B,1.7 C.34 D.17
15.下列前项是实验试剂,中项是其作用,后项是实验结果,叙述错误的是
[ ]
A.醋酸洋红溶液、细胞核染色、观察染色体
B.秋水仙素、多倍体形成、植物新品种
C.丙酮、溶解叶绿体色素、分离色素
D.亚甲基蓝溶液、活体染色剂、观察根的离子交换吸附
16. 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内形成ATP的场所有 [ ]
A.叶绿体、核糖体、内质网 B.叶绿体、线粒体、细胞质基质
C.叶绿体、线粒体、内质网 D.核糖体、线粒体、细胞质基质
17. 下表是甲、乙、丙、丁四个种群,在一个生态环境中所含有的总能量和残留农药DDT的平均浓度。
含量 种群 单位 |
甲 |
乙 |
丙 |
丁 |
能量(千焦) |
2.8×109 |
1.3×108 |
9.1×107 |
2.9×107 |
DDT浓度(ppm) |
0.04 |
0.35 |
0.39 |
3.4 |
这四个种群的最简单的能量流动渠道是 [ ]
A.甲→乙→丙→丁 B.丁→丙→乙→甲
C. 甲→乙→丁 D.丁→丙→甲
↘ 丙↗ ↘乙↗
18. 结扎小白鼠的胰管后,小白鼠将出现的症状是 [ ]
A. 影响食物消化、影响血糖浓度
B.不影响食物消化、不影响血糖浓度
C.影响食物消化、不影响血糖浓度
D.不影响食物消化、影响血糖浓度
19. 下列对各种生命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动物的行为都是神经活动的结果
B.有机物分解所释放的能量可直接用于生命活动
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可表现在生物的各种性状方面
D.生物所表现的性状都是基因作用的结果
20. 下列为某一段多肽链和控制它合成的DNA双链的一段。
-甲硫氨酸-脯氨酸-苏氨酸-甘氨酸-缬氨酸-
①
··· T A C G G G T G G C C C C A T ···
··· A T G C C C A C C G G G G T A ···
②
遗传密码表:甲硫氨酸 AUG 脯氨酸 CCA、CCC、CCG
苏氨酸 ACU、ACC、ACA 甘氨酸 GGU、GGA、GGG
缬氨酸 GUU、GUC、GUA
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
A.这段DNA的①链起了转录模板
B.这段多肽链的遗传密码子依次是AUG、CCC、ACC、GGG、GUA
C.携带甲硫氨酸的转运RNA的一端与密码子配对的三个碱基是UAC
D.若这段DNA的②链右侧第二个碱基T为G替代,这段多肽中会出现两个脯氨酸
21. 下列对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理解中,错误的是 [ ]
A. 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大小与其结构的繁简有关
B .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低
C. 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低,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D. 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越大,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22.正常情况下,当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时,代谢产物增加,此时该组织中的
A. 组织液增加,淋巴增加 B. 组织液增少,淋巴增加
C. 组织液增加,淋巴增少 D. 组织液增少,淋巴增少
23.对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属于生物高分子物质 B.分子内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
C.是生物体的直接能源 D.它的合成通常需要氧气或光能
24.植物萎蔫时吸水速度(X)、水分运输速度(Y)、蒸腾速度(Z)的大小为「 」
A.X>Y>Z B.X<Y<Z C.X=Y>Z D.X=Y=Z
25.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温度、食物 B、温度、光照
C、湿度、温度 D、光照、食物
Ⅱ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0分)
26.(10分)水稻的每一个染色体组有12个染色体,现有三张没有注明的单倍体水稻、二倍体水稻、四倍体水稻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固定装片。使用分辨率较高的显微镜就能将这三张装片区分开来,贴上标签。
⑴写出显微镜下观察装片的方法:
⑵应当观察处于细胞分裂期的__________时期的细胞为好。这个时期的每个染色体有何特征?
⑶观察到细胞内有24个染色体的装片,是否就能确定它是二倍体水稻根尖装片? 为什么?
|
|
|
→ [H]
① ② ③ ④ ⑤
图1
⑴ ①是叶绿体的_______上进行的,所需要的外部条件是__________,发生的能量变化是_____________。
⑵ ④、⑤是在_________中进行的,所需要的外部条件是_____________。
⑶ 在上述①-⑤中,能产生ATP的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⑷ 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共同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10分)关于当前“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
⑴“人类基因组计划”需要测定人类的24条染色体的基因和碱基排列顺序。请指出是哪24条染色体?为什么不是测定23条染色体?
⑵人类全部基因约有10万个,而染色体上全部DNA约30亿个碱基对。估计基因的碱基对数目不超过全部DNA碱基对的10%。试问平均每个基因最多含有多少个碱基对?
29.(16分)下面为亲代细胞内染色体上基因分布的示意图: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图2
下表表示各杂交实验和子代表现型及比例:
编号 |
亲代表现型 |
子 代 AB |
表 现Ab |
型 与aB |
比 例ab |
() |
AB * AB |
9 |
3 |
3 |
1 |
() |
AB * Ab |
3 |
3 |
1 |
1 |
() |
Ab * Ab |
1 |
1 |
1 |
1 |
() |
AB * ab |
4 |
1 |
1 |
4 |
() |
AB * aB |
3 |
1 |
3 |
1 |
(1)表中(一)-(五)杂交组分别是上图①-⑤中的哪种组合?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