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30.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有机体的一种主要保护酶,丙二醛(MDA)的含量变化是膜脂被氧化的指标之一。表1和表2的数据是研究了不同品种萝卜营养生长期两种物质含量变化后获得的统计数据。
表1 不同品种萝卜营养生长期叶片的SOD活性变化相对值
品种 |
叶龄(天) |
||||
20 |
40 |
60 |
80 |
100 |
|
心里美 |
45 |
166 |
105 |
52 |
33 |
501 |
40 |
116 |
91 |
49 |
30 |
丰光 |
36 |
115 |
71 |
27 |
14 |
地黄英 |
36 |
91 |
68 |
24 |
12 |
表2 不同品种萝卜营养生长期叶片的MDA含量变化相对值
品种 |
叶龄(天) |
||||
20 |
40 |
60 |
80 |
100 |
|
心里美 |
35 |
36 |
44 |
60 |
81 |
501 |
36 |
38 |
48 |
65 |
86 |
丰光 |
37 |
40 |
50 |
69 |
92 |
地黄英 |
37 |
41 |
55 |
70 |
96 |
(1)分析表1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表2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比表1和表2的数据,在SOD含量低的品种,其MDA的含量__ ______,两者的关系是____________。
(4)从题中所给与的信息可知,SOD对细胞具有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5)从表1和表2中数据所反映的信息中,用SOD的活性和MDA的含量之间的关系无法解释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关于生物圈的稳态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圈能维持稳态的原因之一是物质和能量都能自给自足
B.生物圈既能保持稳定状态,又有发展变化。
C.生物多样性的美学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都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
D.要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即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措施
4.经调查数个不同海岸的笠螺种群,发现其体长分布、种群生物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图甲、乙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愈大,个体的体型愈小 B.种群密度与生物量呈线性关系
C.个体体型差异,随着种群的生物量增加而逐渐变大
D.在种群密度低于每平方公尺400只时个体间竞争最激烈
3.植物细胞衰老时,细胞内蛋白质和RNA的总量均会下降。现有一张完整的烟草叶片,一半用细胞分裂素处理,另一半用水处理,放置暗处一段时间,测得叶片中核酸和蛋白质的含量如下图所示。请推测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蛋白质量的变化和RNA量的变化有着必然的联系
B. N、P等矿质元素的缺乏可能会加速叶片的衰老
C. 细胞衰老是由基因决定的,与环境因素无关
D. 细胞分裂素可以延缓细胞衰老,所以可用于某些蔬菜的保鲜
第3题图 第4题图
2.如图所示,在250C条件下用长势和数量相同的水稻放在装置A和B中进行无土培养:以研究光照强度对水稻产生氧气的影响,装置A条件下水稻产生氧气变化曲线如图乙。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若装置甲中的A培养温度降低到lO℃,则P点应下移
B.若在图乙上绘制装置B条件下氧气变化曲线,则Q点应右移
C.若用装置A培养人参,则曲线中Q点应左移、C点也左移
D.若用装置A培养玉米,则曲线中Q点应右移、C点左移
(1)课题名称: 。
(2)探究方法: 。
(3)实验步骤:
①取所需种子播种并进行苗期管理。
②植株开花时, 。
③收集每株植株所结种子进行统计分析。
(4)预期实验现象及结论:
1.科学家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能使大肠杆菌产生人的胰岛素。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采用逆转录的方法得到的目的基因中没有内含子
B.基因非编码区对于目的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是不可缺少的
C.常用相同的限制性内切酶处理目的基因和质粒
D.DNA连接酶和质粒都是构建重组质粒必需的工具酶
多组♀红色果肉×♂黄色果肉,当年收获的番茄均为红色果肉;
多组♀黄色果肉×♂红色果肉,当年收获的番茄均为黄色果肉。
于是,该小组认为番茄果肉颜色的遗传是由细胞质基因控制的。你是否同意他们的观点,说明理由。
①普通小麦与黑麦杂交,子一代不育是因为小麦与黑麦之间存在着 ,根本原因是子一代的体细胞中 ,所以不能形成正常配子。
②现在应用细胞工程的方法,先用酶解法得到原生质体,然后用 作促融剂,诱导二者的原生质体融合,得到 ,再经植物组织培养,也能得到可育的八倍体小黑麦。这种方法最突出的优点是 。
15.下表是4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比较,请分析回答:
病名代号 |
非近亲婚配子代发病率 |
表兄妹婚配子代发病率 |
甲 |
1:31000 |
1:8600 |
乙 |
1:14500 |
1:1700 |
丙 |
1:38000 |
1:3100 |
丁 |
1:40000 |
1:3000 |
(1)4种疾病中可以判断属于隐性遗传病的有__________。
(2)表兄妹婚配子代发病率远高于非近亲婚配子代发病率,其原因是___________。
(3)某家族中有的成员患丙种遗传病 (设显性基因为B,隐性基因为b),有的成员患丁种遗传病 (设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见下边系谱图。现已查明D6不携带致病基因。
问:
①丙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丁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_______染色体上。
②写出下列两个个体的基因型III 8_________,III 9__________。
③若III 8和III9婚配,子女中只患丙或丁一种遗传病的概率为________; 同时患两种遗传病的概率为___________。
解析:该题综合考查了染色体遗传、伴性随传和禁止近亲结婚等多个知识点。(1)从表中提代的数据看,看病率在1/1000-100000,较低,可判断为都属于隐性遗传病。(2)表兄妹易从共同的祖辈那里继承相同的隐性致病基因,本人可能正常,但婚配后,相同的隐性致病基因通过配子的结合,在子代出现纯合的机会比一般婚配的要大得多。(3) ①对比丙病和丁病的遗传可知:丁病女性 (III8)的父亲正常,则丁种遗传病不是伴X隐性遗传,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丙病男性 (III 7和III 9)可以是由于从各自母亲那里继承了一个含隐性致病基因的X染色体,而患伴X隐性遗传病。②综合两种性状、根据I 1和2的表现型,得出II 4和II 5的基因型都是 。III 8和III 9,可根据其表现型及亲本基因型 (II 3和II 6一般视为 ),得出III 8是 或 a,III 9是 。③III 8两种基因型比 : ,II 9两种基因 ,求他们所生子女患丁病为: ,则正常为3/4;求他们所生子女患丙病为: ,则正常为3/4。控制两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不同对的染色体上,各自遵循基因的分离规律,二者之间发生自由组合,其情况为:
答案:
(1)甲、乙、丙、丁
(2)表兄妹亲缘关系很近,婚配后隐性致病基因在子代中纯合的机会大大增加
(3)①X 常驻 ② 或 ③3/8 1/16
14.西瓜红瓤(R)对黄瓤(r)是显性,用22条染色体的红瓤西瓜为父本,黄瓤2条染色体的西瓜为母本,经秋水仙素处理母本,培育三倍体无籽西瓜。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秋水仙素能使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它主要作用于细胞周期的______期。
(2)用秋水仙素处理过的西瓜植株所结西瓜瓤的颜色是________色,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________条。所结西瓜籽胚细胞的基因型为_____含有_____染色体。其根尖生长点细胞含有_______叶肉细胞含有________,花粉中的精子含有一条染色体。
(3)第二年培育出的西瓜为______瓤,所结西瓜无籽是的结果。
(4)运用_________技术就可以在第二年得到所需要的、任意数量的三倍体西瓜苗。
解析:此题考查对染色体变异的理解,对遗传育种、人工诱导多倍体、组织培养等技术的灵活运用能力。
秋水仙素的作用原理是抑制细胞中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不能实现平均分,达到使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目的。人工诱导多倍体的形成,主要是用秋水仙素处理 茎尖生长点,使其分裂形成的新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在此基础上分裂、分化出来的新细胞都是含有仙条染色体的四倍体细胞。由这样的细胞经有丝分裂形成的叶肉细胞、果皮细胞是四倍体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的卵细胞、极体以及花粉中的精子都是含有22条染色体的二倍体细胞。因为用秋水仙素处理的是茎尖生长点,根尖生长点并未受到秋水仙素作用的影响,所以根尖生长点细胞仍然是二倍体(22条染色体)。
由于是用红瓤二倍体酉瓜做父本,黄瓤二倍体西瓜经加倍后做母本,所以,所结西瓜籽胚细胞的基因型为Rrr,含有33条染色体。西瓜瓤是母本花的子房壁发育来的,表现母本基因型控制的性状,因此是四倍体的黄瓤。
第二年的西瓜是用基因型为Rrr的种予培育出的所以是红瓤。所结西瓜无籽是因为染色体组发生变异的结果。运用组织培养技术在第二年就能得到所需要的、任意数量的三倍体西瓜苗。
答案:(1)分裂期 (2)黄44Rrr 33 22 44 22 (3)红染色体组发生变异 (4)组织培养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