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4.某同学总结了四点有关减数分裂、染色体、DNA的知识点,其中肯定错误的是
A.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正好和DNA分子数目相同
B.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等于正常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
C.次级精母细胞中的DNA分子正好和正常体细胞的DNA分子数目相同
D.任何一种哺乳动物的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和着丝点数目相同
3.高等植物的两种重要生理过程I和II通过a、b、c、d四种物
质紧密联系在一起(见右图),其中a和d最可能是
①CO2②O2③葡萄糖④ATP⑤H2O
A.①④ B.①⑤ C.②③ D.③⑤
2. 下面是四位同学的实验操作方法或结果,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A.甲基绿使DNA变红,吡罗红是RNA变绿
B.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其颜色从上到下依次是:橙黄色、黄色、蓝绿色和黄绿色 C.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D.显微镜下观察根尖的有丝分裂,在细胞呈正方形的区域易找到分裂期的细胞
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广东省中山市质监局查获中山市东升镇某豆腐加工店使用非食用原料碱性橙Ⅱ,浸染豆腐皮,碱性橙Ⅱ是一种偶氮类碱性染料,俗名“王金黄”,为致癌物,过量摄取、吸入以及皮肤接触该物质均会造成急性和慢性的中毒伤害。若用药物抑制癌细胞,关键是抑制( )的形成
A 染色体 B.四分体 C.运载体 D. 溶酶体
31.取1-10号10支试管,在每支试管中加入完全相同的反应物和酶的混合溶液,严格控制温度,使每支试管分别在10-100℃的恒温条件下反应。5分钟后使10支试管同时停止反应,并分别检测每支试管中反应物浓度,结果如下表所示。
试管号 |
1号 |
2号 |
3号 |
4号 |
5号 |
6号 |
7号 |
8号 |
9号 |
10号 |
温度(℃) |
10 |
20 |
30 |
40 |
50 |
60 |
70 |
80 |
90 |
100 |
反应物浓度(mol/L) |
0.9 |
0.6 |
0.4 |
0.3 |
0.2 |
0.4 |
0.7 |
0.9 |
1.0 |
1.0 |
⑴此实验的变量是 。
⑵在右侧坐标系中用曲线表示出生成物浓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⑶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同一支试管,如果在5分钟之内使温度由10℃均匀上升至50℃,则试管中反应物浓度一定大于0.2 mol/L
B.此酶的最适温度一定是50℃
C.同一支试管,如果温度由90℃逐渐下降至50℃,反应物浓度将下降0.8 mol/L
D.1号与8号试管中的反应物浓度相同,说明10℃和80℃时酶分子的空间结构相同
⑷此实验说明: 。
30.I.右图是某人摄取葡萄糖后血糖浓度的变化曲线图,根据此图可以看出:
⑴此人的血糖调节功能是 (正常或不正常)的。
⑵ac段血糖浓度上升是因为: 。
⑶由于胰岛 细胞分泌的 减少以及胰岛 细胞分泌的 增加,从而导致ce段血糖浓度下降。
⑷如果此人在较长时间内一直都有糖尿出现,最可能的原因是 。
A.一次食糖过多 B.胰岛素分泌不足
C.肾小管重吸收障碍 D.胰高血糖素分泌不足
⑸ac过程中代谢活动逐渐增强的是 。
A.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B.肝糖元分解为葡萄糖
C.葡萄糖转化为非糖物质 D.葡萄糖氧化分解
⑹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血糖浓度高于130mg/dL时,称为高血糖 B.高血糖一定伴随有糖尿的形成
C.血糖浓度低于45mg/dL时,人体会出现昏迷
D.糖尿病患者体内蛋白质和脂肪氧化分解较快,人体逐渐消瘦
⑺血糖氧化分解的主要部位是 ,能促进血糖氧化分解的激素有 。
II.根据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此图所示是 免疫的过程。
⑵其中既参与特异性免疫又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的细胞是( ) 。
⑶除细胞B外,其中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细胞还有( ) 和( ) 。
⑷物质X产生的场所是 ,其作用是 。
5.下列有关实验试剂作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质量浓度为0.01g/mL的龙胆紫可对细胞染色体(质)染色
B.在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中,可用丙酮溶解叶绿体中的色素
C.在DNA分子的提取过程中,酒精用于溶解DNA
D.二苯胺试剂可用于对DNA分子的鉴定
4. 猪或牛的胰岛素在人体内也有生物活性,可以作为替代品用以治疗人的糖尿病,但部分病人连续用药后,会出现严重的免疫反应,其根本原因是猪或牛的胰岛素
A.提取物中含有NaHCO3 B.氨基酸序列与人胰岛素有微小差异
C.生理功能与人胰岛素有微小差异 D.彻底水解产物具有抗原性
3.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时,血液中
A.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都增加
B.肾上腺素增加、甲状腺激素减少
C.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都减少 D.肾上腺素减少、甲状腺激素增加
2.右图是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D、E、F共同构成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
B.K+、Na+排出体外的主要途径是A
C.B、C分别是呼吸和消化系统
D.CO2产生于G,并最终通过A排出体外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