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水母发光蛋白由236个氨基酸构成,其中有三种氨基酸构成发光环,现已将这种蛋白质 的基因作为生物转基因的标记。在转基因技术中,这种蛋白质的作用是( )
A.促使目的基因导入宿主细胞中 B.促使目的基因在宿主细胞中复制
C.使目的基因容易被检测出来 D.使目的基因容易成功表达
35.达尔文在环球考察时,在南美洲的加拉帕戈斯群岛上观察13种地雀,它们的大小
和喙形各不相同,栖息地和食性也不相同,其种间杂交一般是不育的。根据研究,它们
是由一种祖先地雀进化来的。
(1)这些鸟的祖先由于偶然的原因从南美洲大陆迁来,它们逐渐分布到各个岛上去,各个岛上的地雀被海洋隔开不能交配,这就造成了 ,阻止了种群间的 ,但此时并没有形成新的物种,后来,产生了 ,
这便形成了不同品种的地雀。
(2)不同岛屿上的地雀,其身体大小和喙形各不相同,据研究是由于它们的祖先原来就存在着 ,这是生物进化的 。由于不同岛屿上的食物种类和栖息条件不同,有的个体得到食物而成活,有的个体得不到食物而死亡,此过程被达尔文称为 。它是通过
来实现的。由于环境不同,不同岛屿上的地雀的基因频率向不同的方向发展,
这说明 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不同,从而证明
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4.正常玉米、蚕豆、水稻植株均为二倍体,它们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依次为20、12、24。这三种植物常作为生物学研究中的实验材料,请回答有关问题。
(1)培育多倍体植株要用到秋水仙素,为观察秋水仙素的作用,最好采用上述三种材料中的 作为实验材料,原因是 。
(2)用纯种有色饱满子粒的玉米与纯种无色皱缩子粒的玉米杂交,F1全部表现为有色饱满。请设计一个杂交实验方案,验证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实验条件满足实验要求)
(3)将表现型为高秆抗病(DdRr)水稻植株的花粉,授给另一表现型水稻植株,所得后代的表现型有4种。比值为高秆抗病:高秆感病:矮秆抗病:矮秆感病=3:1:3:1。由此可推测,母本水稻的基因型为 ,请在右图中标出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
(4)正常玉米种子缺乏糯性,能否将水稻的糯性以杂交育种方式移植到玉米中。有人做了以下实验:选取健壮开花的玉米,只授以糯性水稻的花粉,结果没有获取正常的玉米子粒,你认为最可能的原因是 。
33.现有3管果蝇,每管中均有红眼和白眼(相关基因为B、b),且雌雄各一半。管内雌雄果蝇交配后的子代情况如下:A管:雌雄果蝇均为红眼,B管:雌果蝇为红眼,雄果蝇为白眼,C管:雌雄果蝇均为一半红眼,一半白眼。
⑴请你根据上述结果判断:控制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3个试管中的亲代白眼果蝇的性别依次是 ,C管中亲代果蝇的基因型为 。
⑵摩尔根等人用纯种灰身残翅果蝇与纯种黑身长翅果蝇交配,所获子代(F1 )全部为灰身长翅,由此可推出,果蝇的 为显性性状。
⑶你如何验证灰身-黑身、长翅-残翅的遗传行为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2.在牧草中,白花三叶草有两个稳定遗传的品种,即叶片内含氰(HCN)的和不含氰的。现已研究查明,白花三叶草的叶片内的氰化物是经下列生化途径产生的:
产氰糖苷酶 氰酸酶
前体物 含氰糖苷 氰
基因D 基因H
基因D、H分别决定产氰糖苷酶和氰酸酶的合成,d、h无此功能。现有两个不产氰的品种杂交,F1全部产氰,F1自交得F2,F2中有产氰的,也有不产氰的,将F2各表现型的叶片的提取液作实验,实验时在提取液中分别加入含氰糖苷酶和氰酸酶,然后观察产氰的情况,结果记录于下表:
叶片 |
表现型 |
提取液 |
提取液中加入含氰糖苷 |
提取液中加入氰酸酶 |
叶片Ⅰ |
产氰 |
含氰 |
产氰 |
产氰 |
叶片Ⅱ |
不产氰 |
不含氰 |
不产氰 |
产氰 |
叶片Ⅲ |
不产氰 |
不含氰 |
产氰 |
不产氰 |
叶片Ⅳ |
不产氰 |
不含氰 |
不产氰 |
不产氰 |
据表回答问题:
(1)氰在牧草叶肉细胞的 中,由生化途径可以看出基因与生物性状的关系是: 。
(2)两个不产氰品种的基因型是 ;在F2中产氰和不产氰的理论比为 。
(3)叶片Ⅱ叶肉细胞中缺乏 酶,叶片Ⅲ可能的基因型是 ;
(4)从代谢的角度考虑,怎样使叶片Ⅳ的提取液产氰?说明理由。
31.对水稻中的一个矮杆粳稻和一个高秆糯稻品种分别做以下检查:各取其花粉样品,滴一滴碘液,分别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矮秆粳稻的花粉全部被染成蓝黑色,高秆糯稻的花粉全部被染色成红褐色。以这两个品种的水稻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①F1全部是粳稻②F1种下去全部长成高秆。③F1抽穗开花,取其花粉样品,滴碘液,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约1/2花粉被染成蓝黑色,1/2被染成红褐色。④F2中,约3/4为粳稻,1/4为糯稻。⑤F2种下去,不管粳稻还是糯稻,长成的植株的都约有3/4高秆,1/4矮杆。⑥检查部分F2矮杆植株的花粉,发现有些花粉被染成红褐色。
根据以上实验,回答下列问题(不考虑基因突变)
(1)上述杂交实验中,两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 (茎高矮由A-a控制,粳稻、糯稻由B-b控制)
(2)解释F1中花粉被碘液染色后两种颜色比呈1:1的原因 。
(3)F2中矮杆且花粉全部被染成红褐色的植株基因型为 ,在F2中所占比例为 。
30.下表是某种群基因库中等位基因B、b从1900年至1970年间的变化数据。仅从该表中数据还不能说明 ( )
年
份 |
1900 |
1910 |
1920 |
1930 |
1940 |
1950 |
1960 |
1970 |
基因B的频率 |
0.99 |
0.81 |
0.64 |
0.49 |
0.36 |
0.25 |
0.16 |
0.10 |
基因b的频率 |
0.01 |
0.19 |
0.36 |
0.51 |
0.64 |
0.75 |
0.84 |
0.90 |
A.1900年具有显性状个体数量远远大于具有隐性性状的个体数量
B.1930年具有显性性状的个体与具有隐性性状的个体所占比例接近
C.环境选择使显性纯种逐步减少
D.隐性纯种能适应这一时期中的环境变化
29.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理解是
①环境的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变异 ②能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③变异是不定向的 ④变异是定向的 ⑤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A.②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①③⑤
28.有关物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一个种群就是一个物种;②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能相互交配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③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④在物种形成的过程中,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是同时出现的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7.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原因是
A.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
B.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
C.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
D.抗药性强的害虫所产生的后代具有很强的抗药性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