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31.答案:(l)基因突变 (2)伴性遗传 基因分离 ⑶雌 1 2/3
(4) aXw 、Y、Y
(5)不一定相同 例如XbXb与XbYB的后代中,雄性个体为xbYB,全部表现为显性性状;雌性个体为XbXb " ,全部表现为隐性性。(6)①控制I 和Ⅰ′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属细胞核遗传②控制Ⅱ和Ⅱ′的基因在细胞质中,属于细胞质遗传 解析:( 1 )从材料中可知,是X 射线照射使红眼果蝇突变成白眼果蝇。(2)分析摩尔根实验的结果可知,后代表现型与性别有关,因此属于伴性遗传。因为是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因此符合基因分离定律。(3)从图示可知,该果蝇具有两条X 染色体,囚此为雌果蝇。因该细胞为原始的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只能产生一个卵细胞,故只产生一种配子。若只考虑D( d)和A( a)基因,则该果蝇的基因型为AaDd ,它与基因型相同的异性果蝇交配得到的Fl 中,所有基因型为A_dd 的雌果蝇里面,有1/3的果蝇基因型为AAdd,有2/3为Aadd,它们与基因型为aadd的雄果蝇随机交配,则后代中有Aadd和aadd两种基因型的个体,而aadd所占比例为2/3×1/2=1/3,所以Aadd所占比例为1-1/ 3=2/3。
⑷基因型为AaXWY 的雄果蝇产生了一个AAaXW的精子,显然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A 与a 基因没有分离,因此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时,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基因型为AAaaXWXw和YY。AA 没有分开,说明在减数第二次分裂中也出现了异常,最终产生了AAaXW、aXw 、Y 、Y 四个精子。(5)见答案。( 6)① 中正反交结果相同,说明控制Ⅰ和Ⅰ′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属细胞核遗传;② 正反交结果不同,表现为母系遗传,故基因在细胞质中,属于细胞质遗传。 评析:本题利用果蝇为实验材料进行了多方向的实验.从而得出与遗传相关的各种结论。另外本题也揭示了实验题转型的一种趋势,即在以后高考中可能会逐渐将实验设计,转向对实验结果分析能力的考查。
30.答案:Ⅰ、(1)单一变量对照 (2)杀灭土壤微生物,同时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 (3)腐烂程度小于对照组
Ⅱ、矿质元素 CO2 铁 氮是光合作用所需各种酶、NADPH和ATP 的组成成分 ①②③④⑤
解析:Ⅰ、(l)进行实验设计时,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指控制其他因素不变,而改变其中一个因素,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这样可以避免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在实验中设置对照组是为了与实验组进行对比,以显示实验的效果。
(2)在60 ℃ 的恒温箱中灭菌1小时,可以将土壤中的微生物(包括分解者)杀死,这样就可以与未作处理的一组形成对照关系。
(3)由于实验组中已经基本上没有了分解者,因此该组落叶的腐烂程度小于对照组。
(4) 冻士苔原的环境温度低.酶的活性低,分解者的活动不旺盛,因此落叶被分解得少,末腐烂的落叶量多,如答图8 中C 所示。而热带雨林的环境温度很高.落叶被分解得也快,未腐烂的落叶量就少,如答图8 中D 所示。
Ⅱ、作物的秸秆中的有机物被分解后,可释放二氧化碳,也可形成矿质离子供蔬菜生长使用;若嫩叶生长不正常,老叶生长正常,显然是缺乏不能再转移利用的元素(如钙、铁等),而镁屑于可以转移利川的元素,缺谈时,嫩叶生长正常,而老叶生长不正常,氮之所以能提高蔬菜的光合作用效率是因为氮是光合作用所需各种酶、NADPH和ATP的组成成分;①做法不仅可以促进上壤通气,促进根细胞的有氧呼吸,有利于矿质元素的吸收,而且可以去除杂草,减少杂草与蔬菜之间的竞争;②做法可以使大棚内的空气流通,能提高大棚内CO2 的浓度,可且还能增加温室内的光照强度,降低大棚内的空气湿度,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及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对矿质元素的运输;③和④的做法都能增加大棚内的光照强度;⑤做法可以降低呼吸酶的活性,减少有机物的消耗,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
评析:本题是一道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不仅对代谢和生态的有关知识进行考查,而且还考查了有关实验设计的知识。试题的结构为“生态+代谢”,由于在以往的高考中多出现的是“代谢+调节”或“代谢+遗传”的模式,因此同样作为主干知识,而且与代谢有着密切关系的“生态”就有可能在非选择题中出现。因此“生态十代谢”很可能是在2008高考中出现的一种模式。
5. 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教材的经典实验,鉴定脂肪和粗提取DNA 的实验中都会使用到酒精,但浓度不同,鉴定脂肪时,利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浮色,而粗提取DNA 时使用的是体积分数为95%的冷酒精;斐林试剂中用的是0.lg/gmL 的NaOH 溶液和0.05g/mL的CuSO4溶液,而且是混合后再使用,而双缩脉试剂中使用的是0.lg/gmL 的NaOH 溶液和0.01g/mL的CuSO4溶液,使用时是先加NaOH 溶液,再加CuSO4溶液;人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其他细胞器,因此可作为提取纯化的细胞膜的实验材料,但不能作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材料;观察细胞质流动一般要以叶绿体为参照物,因此使用菠菜叶做实验材料,比较容易观察到相应的现象,菠菜叶是浓绿色的,叶绿素含量丰富,适合作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实验的材料。
2. 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种群、微生物的生长等知识,从图示曲线可知曲线Ⅰ为“J ”型曲线,一般是生物迁入一个新的环境后,在没有环境阻力的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是比较理想的
一种情况。大多数种群往往会因为环境阻力的存在,而使数量变化规律如曲线Ⅱ所示,因此造成曲线I 与曲线Ⅱ之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环境阻力,即图中的阴影部分;bc段是微生物生长的稳定期,也是次级代谢产物大量积累的时期,因此提取青霉素最佳时间应是在bc段;我国人口的基数比较大,出生率仍很高,因此我国目前人口发展的基本情况还是处于ab 段。 3. C 解析:本题考查的问题是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及遗传的有关知识。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体积并不是一直在增大,如在卵裂期,细胞的数目虽在不断增多,但胚胎体积不发生变化,故A 项不正确;d 过程是受精作用,不发生细胞分裂;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都是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因此C 项正确;受精卵中的核基因是精子和卵细胞各提供一半,但由于受精卵中的细胞质主要是来自卵细胞,因此质基因主要来自卵细胞。故D 项不正确。 4. 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细胞分化及细胞全能性的知识。细胞的全能性指的是已经分化了的细胞仍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iPS 细胞”可分化为人体多种组织细胞,但并非完整个体,因此A 项不正确;“iPS 细胞”是多功能干细胞,可进一步进行分裂和分化,因此有细胞周期,而它分化形成的神经细胞已经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再进行细胞分裂,也就不再有细胞周期;“iPS 细胞”分化成多种组织细胞,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而不是发生了基因突变;“iPS 细胞”是由人体皮肤细胞改造成的,所以应具有人体的全套遗传物质。
1. 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免疫、体液调节、基因工程等知识的综合应用。从题干中的信息可知,过敏反应可能是由于基因缺陷使得“调节性T 细胞”物质无法生成引起的,另外,环境中的过敏原也是引发过敏反应的原因之一,因此A 选项正确;利用基因治疗的方法弥补基因缺陷的先天不足,可以治疗某些基因缺陷病,当然也包括过敏反应;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与过敏原结合,能引起过敏反应而不是白身免疫病;组织胺是体液中的化学物质,它对生命活动的调节理应属于体液调节的范畴。
2.下列对图1 中“种群生长”坐标曲线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阴影部分是造成曲线I 与曲线Ⅱ 之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B.若曲线Ⅱ表示青霉菌种群生长的曲线,那么提取青霉素最佳时间是在bc段
C.外来物种人侵某个地区后,一般在短时间内的种群数量变化特点都会与曲线I 一致
D.我国人口的基数比较大,所以我国目前人口发展的基本情况处于bc段 3.如图为自然界中青蛙的生殖周期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a 过程中胚胎中细胞的数目在不断增多,胚胎体积也一直在不断增大 B. a 、b 、d 过程中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c过程进行的是减数分裂 C.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均与c 过程有关 D.由于d 过程的存在,因此蝌蚪细胞中的所有遗传物质,必定是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 4. 2007 年11月下旬,美国和日本的两个研究小组几乎同时宣布成功将人体皮肤细胞改造成了几乎可以和胚胎干细胞相媲美的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人类iPS 细胞可以形成神经元等人体多种组织细胞。以下有关“iPS 细胞”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iPS 细胞”分化为人体多种组织细胞的过程表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B.“iPS 细胞”有细胞周期,它分化形成的神经细胞没有细胞周期 C.“iPS 细胞”既可分化形成神经元,也可用于制造心肌细胞,说明“iPS 细胞”在分裂时很容易发生突变 D.“iPS 细胞”只能分化成人体多种组织细胞是因为它不具有人体的全套遗传物质
1.日前,英国和瑞士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了过敏反应的元凶是基因缺陷。研究者发现,在正常人体内能够产生一种“调节性T 细胞”物质,控制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但在过敏症患者体内,这种细胞却无法正常生成。研究者通过分析调节性T 细胞生成机制及它们和相关基因的联系,发现一种GATA一3基因。它能够通过抑制另一种基因FOXP3 发挥作用,阻碍调节性T 细胞的生成,从而使免疫系统对外界异物产生过度反应,引发过敏症状。以下相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过敏反应可能是由遗传和外界环境两方面因素引起 B.向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导人健康的基因,有可能成为治愈某些过敏症的方法
C.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与过敏原结合,能引起自身免疫病 D.人体过敏反应中释放的组织胺,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等反应,属于体液调节的范畴
31. (18分)回答下列I、Ⅱ小题。 1、(1)东亚飞蝗是我国自古以来引发蝗灾的三大蝗虫之一,分布范围横跨我国南北。东亚飞蝗的卵在土中越冬,翌年孵化出若虫,经4 次蜕皮后变为成虫。若虫和成虫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及甘薯、麻类等,为我国主要农业害虫。 东亚飞蝗的生殖方式是 ;个体发育的特点是 。
( 2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特种养殖研究所开发了东亚飞蝗的人工养殖,将昔日横行霸道的蝗虫变成人类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蝗虫的营养价值极高,蛋白质含量高达74.88%,含18种氨基酸及多种活性物质,脂肪含量5.25%,碳水化合物含量4.77%,并含有维生素A 、B、C 及磷、锌、锰、钙、铁等成分。东亚飞蝗体内存在一种称为甲壳素的物质,其含量丰富,营养价值极高,被誉为继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之后人体生命的第六要素,是人类理想的高营养保健食品。 东亚飞蝗体内含有的必需氨基酸种类至少是 ;甲壳素能与双缩脉试剂起紫色反应,则甲壳素至少含有的元素种类是 。 Ⅱ、害虫对农药产生抗药性是化学防治的效果欠佳的最主要原因。 ( 1)问题的提出 基因突变是自然发生的,还是施用农药后诱变产生的呢?
( 2 )假设和推理 ① 如果基因突变是自然发生的,害虫自然种群中含有抗药性个体(隐性或显性纯合子)。理由: 。
② 如果是农药的诱变,则突变基因属于显性突变,即抗药的害虫多为杂合子。理由: 。
( 3 )实验和论证现购买或从自然界捕捉到足够数量的同龄东亚飞蝗,并提供有机磷农药。现设计实验对上述抗药性基因产生的假设推理进行验证。 ① 抗药性选择:配制适当浓度的农药喷洒在禾苗等饲料上饲养实验用东亚飞蝗。② 自然杂交:经过毒杀未死亡的蝗虫成年后任其自由交配。 ③ 基因检测:收集卵块F1代进行孵化、饲养和自由交配。当F2代若虫长到一定日龄,再用同样的有机磷农药毒杀。自然突变论和诱发突变论的结果分别是
。
④ 结果分析(用遗传图加文字进行解说):
1B2C3D4B5B
30(1)芽、大于、根、大于、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
(2)②b、切取3根(组)等长的侧芽数相等的马铃薯嫩茎段,将3根(组)茎段扦插在同一砂盘中(固定),削去顶端
C、分别在茎段上端安放A、B和C琼脂块
d、在相同环境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
③A组茎段几乎不生长,B组快速生长,C组有生长现象(或长度排序:B>C>A)
④会。a生长素是极性运输,颠倒后茎段不能吸收琼脂块里的萘乙酸;b嫩茎上的芽会产生生长素,干扰实验结果。
31 Ⅰ(1)有性生殖 变态发育(或不完全变态)
(2)8种 C、H、O、N 4种
Ⅱ(2)①突变频率虽然很低,但是因为没有接触国农药,所以基数较大,有机会形成纯合子
②诱变基因出现就得表达,肯定是显性突变,所有抗药性害虫都是杂合子
(3)③蝗虫存活数多或中毒比例无法预测,蝗虫存活数约占3/4
④ 结果分析(用遗传图加文字进行解说):
30. (24分)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刚刚出土的萝卜苗遭受雷阵雨的袭击后,生长状况如图所示。合理的解释是近芽端的胚轴a、b 处对生长素敏感性低于近根端c、d 处, (填“芽”或“根”)产生的生长素运输到“a、b 处,表现促进生长,a侧浓度 (填“大于”或“小于,) b 侧浓度,造成a侧生长快于b 侧,使芽背
地向上生长; (填“芽”或“根,' )产生的生长素运输到c、d 处表现抑制生长,d 侧浓度 (填“大于”或“小于” ) c 侧浓度,d 侧生长慢于c 侧,使得根垂直向下生长。
由上述现象及解释可以得出结论: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双重性,即
。
⑵现提供暗室中萌发的马铃薯嫩茎、生长素类似物如α-萘乙酸、琼脂块、砂盘、小刀等器材。请设计实验验证上述结论并写出实验步骤。 ① 实验方法:马铃薯带芽茎段扦插在砂盘上,上端安放含生长素类似物的琼脂块。
② 实验操作: a 、配制能抑制(1000×10-6)和促进(50-100×10-6)马铃薯嫩茎生长的α -萘乙酸溶液,制作成A (高浓度)和B (低浓度)以及只含清水三种(组)琼脂块。 b 、 。
c 、 。
d 、 。
③ 实验预期: 。
④ 干扰因素:如果茎段上下颠倒了和茎段上的侧芽数不同,会影响实验结果吗?为什么?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