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在我国云南省澄江发现的动物化石群约处于5.3亿年前的寒武纪早期,该化石群有100多种、60多个类群,而在此前的地层中却找不到与他们类似的祖先化石。如此多的动物种类在寒武纪早期“爆发式”出现的实施与达尔文进化学说的那一观点相矛盾?( )
A.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
B.生物之间有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
C.生物进化是通过自然选择并经历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演变的过程
D.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1.抗流感的疫苗每过几年就要更换新的,因为流感病毒已经产生了高度的抗药性,对这种抗药性的产生合理的解释是 ( )
A.流感病毒的获得性遗传的结果
B.病毒对疫苗产生了定向变异
C.疫苗对病毒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的结果
D.流感疫苗诱发病毒产生突变
19.⑴B ⑵丙 ⑶不足;居高不下 ⑷B ⑸胰高血糖素
本资料由《七彩教育网》 提供!
18.(1)传入神经(或传入神经纤维) 传出神经(或传出神经纤维) (2)垂体和内分泌腺 下丘脑 (3)反馈调节 (4)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 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位大脑的生长发育所必需的
17.(1)负→正 正→负 (2)突触小泡 兴奋或抑制 (3)兴奋 抑制
(4)非条件反射 高级神经中枢
16.(1)固醇类 下丘脑 (2)卵巢 (3)生殖细胞(卵细胞) 第二性征(和正常的性周期)(4)受精卵 (5)垂体 反馈调节
19.让一健康人和一糖尿病患者于空腹时同时口服等量的葡萄糖,服用量按每人kg体重1g计算。随后每隔一定时间,测定两人的血糖浓度和血液中的胰岛素浓度。
(1)两人的血糖浓度如图2-2-3,其中表示糖尿病患者的曲线是 。
(2)图2-2-4中甲-丁4种曲线图能正确反映两人血液中胰岛素的浓度变化是 。
(3)从上述分析可知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量往往 ,而血糖浓度 。
(4)下列有关胰岛素生理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提高组织细胞摄取和利用血液中葡萄糖的能力
B.促进肝糖元的分解
C.促进糖元合成,抑制脂肪等物质转变成糖类
D.抑制葡萄糖转变成脂肪
⑸当健康人血糖浓度偏低时,可通过胰岛分泌的 使血糖浓度升高。
1-5 BDDCA 6-10 ABAAD 11-15 DBBCB
18.下图表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有关联系。请分析说明:
图2-13
(1)①表示的结构名称是_________;⑦表示的结构名称是_________。
(2)图中有分泌激素功能的结构是_________及A结构中的______。
(3)当激素增多时,③和④都将减少,这种作用叫做______。
(4)在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中,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缺乏这种激素,就会影响幼年动物大脑的发育。
16.右图为雌性高等动物性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性激素属于有机物中的_________物质,性激素分泌活动的调节中枢是___________。
(2)促性腺激素可以调节②_________的分泌活动。
(3)雌激素能促进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_________的生成,还能激发和维持________。
(4)孕激素能促进子宫内膜的生长发育,为______________着床准备条件。
(5)当血液中的雌激素和孕激素达到一定水平时,反过来会影响下丘脑和① 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方式称为 。
17.下图是一个反射弧和突触的结构示意图,根据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的感受器接受刺激后,接受刺激部位的膜内外电位变化为:膜内_________________;膜外___________________。
(2)图2中的1表示________________,1中物质的释放使突触后膜__________。
(3)假如图3中的Y来自图1中的A,图3中的X来自大脑皮层,当感受器接受一个刺激后,导致效应器产生反应,则Y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___________作用,如果大脑皮层发出的指令是对这个刺激不作出反应,则X释放的物质对突触后膜具有__ _
作用。
(4)缩手反射属于____________,当我们取指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手指的皮肤,但我们并未将手指缩回。这说明一个反射弧中的低级中枢要接受__________________的控制。
15.下列物质不属于过敏原的是( )
A.牛奶 B. 结核杆菌 C.青霉素 D. 花粉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