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207459  207467  207473  207477  207483  207485  207489  207495  207497  207503  207509  207513  207515  207519  207525  207527  207533  207537  207539  207543  207545  207549  207551  207553  207554  207555  207557  207558  207559  207561  207563  207567  207569  207573  207575  207579  207585  207587  207593  207597  207599  207603  207609  207615  207617  207623  207627  207629  207635  207639  207645  207653  447348 

 有些试题的已知条件是命题者对教材中的有关知识、学生平时做过的试题、接触过的某些提法稍作变动后给出的,目的在于检验学生是否具有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对于这类试题,如果在审题时粗心大意、凭经验办事,势必犯思维定式的错误。

 例:在蕃茄中,紫茎和绿茎是一对相对性状,缺刻叶和马铃薯叶是一对相对性状,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将紫茎马铃薯叶和绿茎缺刻叶植株杂交,F1都表现为紫茎缺刻叶,在F2的重组性状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的比例为( )

 A.18  B.13

 C.15  D.116

 有很多同学误选了B。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是审题时的思维定式,即原封不动地套用了高中生物教材中,亲代用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这一典型的遗传实验的内容,而确定出的答案。如果在审题时能认真一些,不凭经验办事,就可以弄清题干中列出的"F2的重组性状"(相对于亲代的紫茎马铃薯叶、绿茎缺刻叶)应该是紫茎缺刻叶、绿茎马铃薯叶这两种重组表现型。答案为:C。

试题详情

 试题主要按题型、内容和难度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学科中不同试题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附 2009年与2008年考纲差异

 [导读]2009年与2008年考纲内容基本一致。

第三章 知识大盘点

 生命的物质基础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2)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

 细胞是生命单位

 (1)对细胞结构、功能的认识

 细胞膜/细胞质(基质与细胞器)/细胞核(核膜/染色质与染色体)。

 细胞膜的特性与功能/细胞质基质及某些细胞器的功能/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

 细胞增殖与受精作用动态/细胞分化-衰老和癌变的解释。

 (2)生物膜系统

 ①概念

 ②各种生物膜在结构、功能上的联系

 ③生物膜研究给人们的启示

 *模拟生物膜技术:海水淡化、污水净化、血液透析、人工膜技术用于药物导入。

 *改造生物膜的设想:作物的抗性与膜的性质有关……

 (3)细胞全能性

 *"全能性"是指细胞具有使其后代细胞形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全能性表现的条件:细胞具有个体发育的全套基因;分化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不同分化水平的细胞全能性不同;要在离体条件下,满足营养、激素、温度等适宜条件。

 (4)细胞工程

 ①细胞工程是指在细胞整体或细胞器水平上人为改变细胞遗传物质,以获得新型生物或细胞产品的技术。

 ②细胞工程的手段有:组织培养与细胞培养技术;细胞融合与细胞拆合技术;染色体导入与基因转移技术;胚胎移植与核移植技术(试管婴儿、克隆动物)。

 ③细胞工程按材料分为两大类:植物细胞工程、动物细胞工程。

 (5)植物细胞工程的理论基础和常用技术

 ①理论基础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②常用技术有组织培养和体细胞杂交。

 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过程和条件

 ①基本过程要经过脱分化与再分化。

 ②培养条件要保证无菌,保证矿质元素、水、蔗糖、维生素及激素等的需要。

 (6)植物组织培养的主要用途

 ①植物体快繁。

 ②培养无病毒植株(植株脱病毒)。

 ③花药离体培养(单倍体育种)。

 ④制作"人工种子"。

 ⑤利用愈伤组织生产植物细胞产品。

 (7)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基本过程和意义

 ①基本过程要经过3个步骤:

 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使细胞壁溶解,露出有活力原生质体。

 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

 --物理法(离心、震动、电刺激等);

 化学法(聚乙二醇--PEG)

 ②主要意义是可培育出远缘杂种新类型,突破了有性杂交生殖隔离的限制。

 (8)动物细胞工程的常用技术

 ①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②动物细胞融合技术。

 ③单克隆抗体技术。

 ④胚胎移植技术(如试管婴儿)。

 ⑤核移植技术(如克隆动物)。

 (9)动物细胞培养的基本过程和条件

 ①基本过程要从原代培养到传代培养。

 ②培养条件--培养液中常要有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无机盐和动物血清。

 (10)动物细胞培养的主要用途

 ①动物细胞工程的基础。

 ②生产蛋白质生物制品。

 ③培养组织移植材料。

 ④检验药物毒性及其他病理、药理、生理学研究。

 (11)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的基本方法和主要用途

 ①诱导剂除PEG外还常用灭活的病毒。

 ②主要用途是生产单克隆抗体。

 (12)制备"单抗"的基本过程和主要用途

 1)基本过程:诱导融合→培养、筛选单克隆细胞→提取抗体。

 原理:杂交瘤细胞已具有"双亲细胞"的特性--既能分泌抗体,又能无限增殖。

 2)单抗的主要用途是:

 ①诊断--单抗试剂盒。

 ②治疗--抗癌"生物导弹"。

 ③预防--传染病易感者。

 单抗的突出特点--特异性强、灵敏度高。

 生物的新陈代谢

 (1)新陈代谢的概念、类型

 *新陈代谢的概念

 *酶和ATP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生物催化能力的有机物

 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需要适宜pH值

 ATP简式:A-P-P-P

 ATP形成途径:

 *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2)植物水分代谢

 ①吸收水分的两种方式

 *吸胀吸水未成熟植物细胞,依靠蛋白质、淀粉、纤维素亲水性物质吸水

 *渗透吸水条件:半透膜,半透膜两侧溶液具浓度差,当细胞外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渗透失水;当细胞外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渗透吸水。

 *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

 ②水分运输的途径和动力

 途径:成熟区表皮细胞层层渗入  成熟区表皮细胞间隙渗入?根导管→茎导管?叶片――→蒸腾作用外界

 动力:蒸腾拉力;根表皮细胞间细胞液浓度差。

 (3)植物矿质代谢

 矿质元素:除C、H、O以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大量元素:N、S、P、K、Ca、Mg。

 微量元素:Fe、Mn、B、Zn、Cu、Mo、Cl、Ni。

 矿质元素的吸收:离子形式吸收,主动运输

 矿质元素的利用离子状态:K+可再度利用化合物不稳定:N、P、Mg可再度利用稳定:Ca、Fe只利用一次

 *合理施肥

 (4)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场所及光合色素 光合作用场所为叶绿体,它含有光合作用有关酶和光合色素,光合色素可归纳如下:

 光合作用过程

 C3植物 以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为主线,全面阐述能量变化过程、物质变化过程,以及二者之间关系。C3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图解如下:

 C4植物 从比较C3、C4植物叶片结构为切入点,重点阐明CO2固定途径,C4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图解如下:

 CO2固定途径:C4植物固定CO2途径是通过C4途径和C3途径共同完成的。

 淀粉形成部位:C4植物在光合作用时只有维管束鞘中形成淀粉而叶肉中不形成淀粉。

 与CO2亲和力:C4植物的PEP羧化酶与CO2亲和力高,是C3植物的60倍。

 能量:C4植物在传送CO2的过程中,要消耗能量,来自ATP提供的能量。

 *比较C4植物与C3植物。

C4植物
C3植物
有C4途径和C3途径
只有C3途径
适应干旱、高温、强光、低CO2环境
对如左环境适应较差
维管束鞘细胞较大,具有很多无基粒的大型叶绿体
维管束鞘细胞无叶绿体
维管束周围叶肉细胞紧密包围维管束鞘细胞,横切面呈花环状
叶肉细胞较疏松,不呈花环状
皆为草本,叶脉发达
木本、草本都有,叶脉较稀

 *下图示意光合作用的强度与空气中CO2的含量的关系。

 *观察活动:C4植物与C3植物叶的横切结构等特点。

 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效率

 *光合作用效率概念

 *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

 红光和蓝紫光更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改善CO2供应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通常植物处于CO2饥饿状态。

 某种小麦的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关系曲线

 *农田注意通风、增施农家肥及温室采用CO2施肥

 *必需矿质元素供应。

 *适当提高昼夜温差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5)生物固氮

 ①生物固氮作用是固氮微生物将大气氮还原为氨的过程

 ②生物固氮作用是"氮素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

 ③利用生物固氮能使作物增产

 (6)人和动物体内糖、脂、蛋白质代谢

 1)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

 2)三大营养物质代谢过程

 ①糖代谢

 ②脂类代谢与蛋白质代谢

 ③营养物质的基本功能

 *提供能量代谢的能源物质。

 *提供构建和修复组织的原材料。

 *提供合成激素和酶的原材料。

 *提供维持正常代谢必需的维生素。

 (7)细胞呼吸

 生殖与发育

 (1)生殖是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过程

 *两大类生殖方式对后代的遗传影响不同(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简述各种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生殖方式)。

 *生殖使生物的种族得以延续。

 *生殖以遗传物质的复制合成、细胞的分裂增殖为基础,实现了遗传信息的传递、生命的连续。

 *生殖规律的某些应用(植物的扦插、嫁接、组织培养、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人工种子、杂交育种等等;动物的杂交育种、试管婴儿、克隆哺乳动物等;微生物的培养与诱变育种等等)。

 (2)发育是个体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的程序性变化过程

 *高等生物个体发育从受精卵开始(简要概述动植物的个体发育)。

 *发育以细胞的分化(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为基础。

 *发育使个体从不成熟变为成熟。

 (3)植物的个体发育

 1)种子的形成和萌发

 ①胚的形成和胚乳的形成

 ②种子的萌发--胚发育成幼苗。

 *胚的各部分变化:

 胚根首先突破种皮--发育成根

 胚轴伸长--子叶出土(或留土)

 胚芽出土--发育成幼叶和茎

 *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内因:活的完整的胚

 外因:空气、水分、适宜的温度

 2)植株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

 (4)动物个体发育

 *从细胞到个体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个体发育的基本过程

 遗传变异与进化

 (1)遗传的物质基础

 ①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核酸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RNA有时是遗传物质;

 真核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发现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证据:

 1928年格里非斯(F.Griffith)做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944年艾弗里(O.Avery)和他的同事做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952年赫尔希(A.Hershey)和蔡斯(M.Chase)做的大肠杆菌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烟草花叶病毒侵染实验[1956年弗伦克·康兰特(Fraenkel·Conrot)]。

 ②*中心法则图解

 DNA??转录逆转录

 RNA――→翻译蛋白质

 *比较DNA与RNA的主要区别。

 碱基 戊糖 核苷酸 分子结构

 DNA ATGC 脱氧核糖 脱氧核苷酸 双链

 RNA AUGC 核糖 核糖核苷酸 单链

 *DNA 双螺旋模型的要点:

 两条链、反平行,双链双螺旋;

 磷酸-戊糖连在外,碱基对在链间;

 A…T、C…G配成对,互补成氢键。A+G=C+T。

 *DNA的"半保留"复制。

 *RNA的转录合成方式。

 *蛋白质合成的翻译过程。

 基因、遗传信息、信使RNA、密码子、转运RNA、反密码子、核糖体、肽链。

 ③基因的本质

 *有遗传效应的DNA(RNA)片段。

 *遗传效应--表达和传递遗传信息。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2)遗传的基本规律

 ①基因分离定律

 *显性与隐性、表现型与基因型、纯合体与杂合体、稳定遗传与性状分离。

 *杂交、自交、测交、遗传图解。

 *基因分离定律的表述和实质。

 *分离定律能够解释:

 纯合体自交的稳定遗传;

 纯合体杂交子代只有一种表现;

 杂合体自交子代发生3∶1或1∶2∶1的性状分离;

 杂合体测交子代发生1∶1的性状分离;

 近亲婚配子代发生隐性遗传病的几率较高;

 若无选择作用,连续多代自交会使种群纯合体比例逐代增加。

 预测子代基因型、表现型概率,要先判断亲代基因型,再考虑子代类型概率。

 ②自由组合定律

 *等位基因与非等位基因。

 *自由组合定律的表述和实质。

 *自由组合定律能够解释:

 遗传多样性的一个主要原因--基因重组;

 对于多对相对性状遗传的子代表现型与基因型作出预测(要先分析每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概率,再应用概率的乘法法则)。

 (3)变异的本质是什么?

 ①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可遗传变异与不可遗传变异的本质区别是:遗传物质是否改变。

 ②可遗传变异的3个来源

 *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

 *杂交育种、转基因生物、诱变育种、多倍体与单倍体育种技术的基本原理与价值如何?

 *基因突变产生了新的基因,导致新基因型产生,所以,基因突变是可遗传变异的根本来源。

 *致变因素的类型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突变特点: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有害性、不定向性。

 *举例说明染色体组、二倍体、单倍体、多倍体的含义。

 *秋水仙素在人工诱导多倍体中的作用是什么?

 *植物单倍体育种的价值、常用的方法和原理是什么?

 (4)常见遗传病类型

 (5)优生措施

 (6)细胞质遗传

 ①细胞质遗传有两个突出特征

 *母系遗传

 *子代性状分离比例不确定

 ②遗传特征的发生有3个基本原因

 *质基因的存在是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

 (线粒体、质体--包括叶绿体基因的存在)

 *精子未向受精卵传递质基因。

 *有丝分裂分配质基因随机性强。

 (7)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基因结构

 示意图:

 ①都包括编码区和非编码区

 *编码区--含有编码蛋白质序列。

 *非编码区--有调控序列和RNA聚合酶结合位点。

 ②主要区别是:

 *"真核"编码区有内含子与外显子间隔;

 "原核"编码区是无内含子的连续结构。

 (8)基因工程

 1)基因工程的含义

 *按人的需要,体外进行DNA加工--改造或重组基因。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使之得到表达,实现定向改造生物性状的目的。

 2)基因工程的工具

 *限制性内切酶--基因剪刀。

 (识别序列、粘性末端)

 *DNA连接酶--基因针线。

 *运载体--基因运载工具。

 运载体条件:能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并稳定地保存;具多个限制酶切点,以便与外源基因连接,具标记基因,便于筛选。

 常用运载体:质粒、噬菌体、动植物病毒等。

 3)基因工程的步骤

 ①提取目的基因

 ②将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重组DNA过程

 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利用运载体的侵染及重组DNA在受体细胞中扩增。

 (受体细胞是细菌时,用氯化钙细菌的目的是增加细菌细胞壁通透性)

 ④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利用运载体的标记特征,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已被导入;

 *根据目的基因控制的特殊性状出现与否,证实目的基因表达与否。

 4)基因工程的应用

 例:①应用工程菌的药品生产;

 ②应用DNA探针法的基因诊断;

 ③应用基因导入法的基因治疗;

 ④应用转基因方法改良生物品种。

 (9)XY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①通过染色体组成分析,了解常染色体与性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正常男、女染色体分组:

 男44+XY  女44+XX

 *XY性别决定与ZW性别决定的特点不同。

 ②伴性遗传是由于异形性染色体之间存在"非同源区段"

 伴X隐性遗传--人群表现男多于女。

 例:人类红绿色盲、血友病

 伴X显性遗传--人群表现女多于男。

 例:抗维生素D佝偻病。

 (10)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以现代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成果为主要依据,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进化理论。

 1)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

 *4个要点:过度繁殖、遗传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

 *"自然选择"是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自然选择学说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

 2)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①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基因库的发展观点)

 ②突变和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可遗传变异的来源)

 ③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

 (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观点)

 ④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生殖隔离是种间的分界线)

 *什么是物种与种群?

 *什么是基因库与基因频率?

 *什么是隔离与生殖隔离?

 生命活动的调节

 (1)植物生命活动调节

 1)向性运动与生长素的调节作用有关

 ①向性运动及其实验设计。

 *植物的向性运动

 ②生长素的发现及其调节作用。

 *胚芽鞘向光性实验。

 单侧光照、切去尖端、局部遮光,分别发生了怎样的结果、引出什么结论?

 *琼脂块接触实验。

 *如何证明吲哚乙酸是植物生长素?

 *具有哪些性质的物质可称作植物激素?

 *怎样证明生长素产生的部位、分布和运输的特点?

 *怎样证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有何规律?

 *怎样证明顶端优势与生长素调节作用有关?

 *整枝、扦插、无籽果实、防止落花落果、杀灭田间杂草,应用了生长素调节的哪些原理?为什么常用生长素类似物?

 2)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是多种激素协调作用的结果

 (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脱落酸)

 (2)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1)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①兴奋的传导。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细胞间传递是单向的。

 ②突触的结构与联系方式。

 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组成,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神经兴奋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

 *什么是神经冲动?

 2)高级神经活动的调节

 *高级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

 *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代表区的特点:皮层代表区大小与功能复杂程度有关,交叉支配。

 运动性失语症及听觉性失语症。

 3)体液调节及其主要内容

 ①体液调节是指激素、CO2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递调节人体生理功能。

 与神经调节相比反应速度慢、范围广、时间长。

 ②主要内分泌腺及其主要激素的作用。

 *甲状腺及甲状腺激素。

 *性腺(睾丸与卵巢)及性激素(雄激素、雌激素、孕激素)。

 *脑垂体前叶及生长激素、催乳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后叶及抗利尿激素。

 *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及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生长激素释放抑制因子。

 *胰岛(A细胞、B细胞)及胰高血糖素、胰岛素。

 *肾上腺及肾上腺素、醛固酮。

 *胸腺及胸腺素。

 ③反馈调节机制

 ④激素间的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

 4)动物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是什么?

 ①如何区分行为的类型?

 *动物行为:动物个体对体内外变化(刺激)作出有一定适应意义的反应。

 *按特殊意义区分:生殖行为、育幼行为、防御行为、觅食行为、领域行为等。

 *按形成的基础区分:先天行为(趋性、反射、本能等)、后天行为(印随、模仿、条件反射、判断、推理等)。

 ②动物行为的主要生理基础

 *性行为与育幼行为,主要与性激素调节有关。

 *先天行为主要由非条件反射控制。

 *后天行为主要通过条件反射形成。

第四章 应试答题技巧

 现行的高考模式中,不论是广东、江苏的单科生物,还是各地的理综生物中,考查的深度与广度都有所拓展,题目更加灵活,特别是理综生物,总分72分,而题目只有7题,提高答题的准确率显得尤为重要。解答好生物试题,只是记住或理解了教材中的知识点是远远不够的。这些试题中存在着障碍,障碍将会随着解题步骤的展开呈现出来。试题中有障碍,就应该有相应的排障方法,即解题方法。因此,要解答好生物试题,提高表达的准确率,就要熟悉一般的解题程序,学会一般的解题方法。

试题详情

 试卷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以中等难度题为主。

试题详情

 物理、化学、生物三科的内容比例约为40%、36%、24%。

试题详情

 试卷一般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其中非选择题包括填空题、实验题、作图题、计算题、解答题等题型。

试题详情

(二)考试范围

 1.生命的物质基础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试题举例](2008年上海卷)

 核糖与核酸都不含有的元素是( )

 A.N    B.O    C.P    D.S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的元素组成,为容易题。核糖为糖类,只含有C、H、O三种元素,核酸只含C、H、O、N、P五种元素,而S是蛋白质的特征元素,糖类与核酸中均不含有。

 (2)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

 2.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1)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和主要功能

 [试题举例](2008年广东卷)

 甲、乙两种物质分别依赖自由扩散(简单扩散)和协助扩散进入细胞,如果以人工合成的无蛋白磷脂双分子膜代替细胞膜,并维持其他条件不变,则( )

 A.甲运输被促进  B.乙运输被促进

 C.甲运输被抑制  D.乙运输被抑制

 [答案]D

 [解析]这是一道中等难度的综合题,考查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考查考生获取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创设新情景人工合成的无蛋白磷脂双分子膜代替细胞膜,无蛋白磷脂双分子膜也就是没有载体蛋白的膜,所以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都受到抑制,而对自由扩散是没有影响的,既不促进也不抑制,所以选D。

 细胞质基质

 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说明:包括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中心体和

 液泡

 [试题举例]

 甲、乙两图是红枫叶肉细胞和根尖生长点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表示根尖生长点细胞的是图  ;若将两种细胞分别置于30%蔗糖溶液中,则能发生质壁分离现象的细胞是图  ,图中结构[ ]  起重要作用。

 ([ ]中填标号)

 (2)图中标号6所示结构的主要成分是  。

 (3)甲、乙两图中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名称是  、  。

 (4)对标号4和标号5所示结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理活动中都产生水    B.前者有片层结构,后者有嵴

 C.黑暗条件下,生理活动中都消耗O2 D.前者不产生ATP,后者产生ATP

 (5)细胞进行下列各种生命活动,正常情况下图甲细胞  ,图乙细胞  。(填入编号)

 ①不增殖 ②能继续增殖 ③细胞核DNA只转录不复制 ④出现染色体结构 ⑤有mRNA经核孔进入细胞质中

 [答案](1)乙 甲[1]大液泡 (2)纤维素 (3)线粒体 叶绿体 (4)A (5)①③⑤ ②④⑤

 [解析]根尖生长点细胞正在进行有丝分裂,无大液泡,所以乙是根尖生长点细胞。甲图有大液泡,其液泡膜、细胞膜及细胞质构成的原生质层是一层半透膜,细胞液和外界蔗糖溶液有浓度差,能发生质壁分离。6是细胞壁,其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线粒体、叶绿体是具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4和5分别是线粒体和叶绿体,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均能产生水和ATP;黑暗条件下,只有线粒体呼吸作用消耗氧气。图甲叶肉细胞已分化,不再增殖,所以细胞核中DNA不复制,但有蛋白质合成,有DNA转录和mRNA经核孔进入细胞质,图乙是正在分裂根尖生长点细胞,能增殖,出现染色体,有mRNA经核孔进入细胞质中。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说明:包括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各种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研究生物膜的重要意义

 [试题举例]

 为了研究酵母菌胞内蛋白质的合成,研究人员在其培养基中添加3H标记的亮氨酸后,观察相应变化。可能出现的结果有( )

 A.细胞核内不出现3H标记

 B.内质网是首先观察到3H标记的细胞器

 C.培养一段时间后,细胞膜上能观察到3H标记

 D.若能在高尔基体上观察到3H标记,表示可能有分泌蛋白合成

 [答案]C、D

 [解析]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故放射性的氨基酸进入细胞后,首先在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细胞中首先出现3H标记的细胞器是核糖体;细胞中合成的蛋白质有的是内在蛋白、有的是分泌蛋白。若在核糖体上合成的是组成染色体的蛋白质,那么该蛋白质合成后将进入细胞核,细胞核中会出现3H标记;若在核糖体上合成的是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那么细胞膜上也会出现3H标记。由于高尔基体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包装、转运有关,所以若高尔基体上出现3H标记,则表示合成的是分泌蛋白。

 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

 [试题举例]

 结核杆菌是结核病的病原体。近年来因抗药菌株增多等原因,使人类结核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下列有关结核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结核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B.结核杆菌抗药性的产生是应用抗生素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

 C.接种卡介苗后,T细胞受刺激成为记忆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

 D.感染结核杆菌后,机体主要通过特异性细胞免疫的作用将其消灭

 [答案]D

 [解析]考查细菌的结构、生物进化和免疫及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结核杆菌为原核生物,其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拟核,不具有核膜包围的典型细胞核,故排除A;结核杆菌抗药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但基因突变是自然发生的,是不定向的,不是抗生素诱导的结果,排除B;在特异性免疫中,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效应T细胞不能产生抗体,排除C;结核杆菌为胞内寄生菌,感染结核杆菌后,突破了机体的前两道防线,主要依靠特异性细胞免疫将其消灭,故D正确。

 (2)细胞增殖

 细胞周期

 有丝分裂

 [试题举例]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处于分裂间期和中期的细胞数目大致相等

 B.视野中不同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可能不相等

 C.观察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可清晰看到赤道板和染色体

 D.细胞是独立分裂的,因此可选一个细胞持续观察它的整个分裂过程

 [答案]B

 [解析]考查观察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和分析判断能力。在一个细胞周期中,一般分裂间期大约占90%-95%,分裂期大约占5%-10%,所以在视野中观察到的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要远远小于中期,故排除A;在中期,染色体的结构清晰,但是赤道板只是一个虚拟的位置概念,而并非结构,细胞板才是结构且后期才出现,所以在中期可以清晰看到染色体而看不到赤道板,故可排除C;在该实验中,将洋葱根尖在解离液中解离时就已经把细胞杀死固定了,要观察有丝分裂的全过程,只能从视野中寻找处于不同时期的各个细胞,而并非只观察一个细胞,故可排除D; 在整个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是不同的,后期染色体数目就是分裂间期、前期、中期和末期的二倍,故B正确。

 无丝分裂

 (3)细胞的分化、衰老和癌变

 [试题举例](2008年海南卷)

 下列有关细胞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癌变后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减少

 B.癌症病人染色体上无抑癌基因

 C.经常食用腌熏制品易导致细胞的癌变

 D.癌症的发生与个人的身心状况有关

 [答案]B

 [解析]考查细胞癌变的原因及特点。腌熏制品是致癌因子,易导致细胞中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发生突变。细胞癌变后,细胞膜表面糖蛋白减少,细胞彼此之间的黏着性降低。癌症的发生与个人的身心状况有关。

 [导读]这部分内容是生物学的基础和重点,在整个生物学科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复习时要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增殖等都是考查重点。另外,以选择题和图表题的形式考查的可能性很大。

 (4)植物细胞工程

 [试题举例]

 下列有关植物细胞与组织培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花药、胚不能作为组织培养的材料

 B.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C.外植体是指用于培养的植物组织或器官

 D.外植体可诱导出愈伤组织

 [答案]A

 [解析]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因此可用植物组织培养法获得新植株,理论上植物体的任何一个细胞或组织都可以作为组织培养的材料,植物组织培养必需在离体条件下进行,我们把离体的植物组织或器官称为外植体,外植体经脱分化可形成愈伤组织。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植物组织培养

 [试题举例]

 将胡萝卜韧皮部细胞培养成幼苗时,下列条件中不需要的是( )

 A.具有完整细胞核的细胞  B.一定的营养物质和植物激素

 C.离体状态  D.导入指示基因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植物组织培养。植物组织培养的细胞必须是离体的,否则不能表现细胞的全能性;必须有完整细胞核的细胞,因为细胞核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如果细胞核不完整,细胞不能进行细胞分裂等活动;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必须加入一定的营养物质如水、矿物质、蔗糖、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培养过程中不需要导入指示基因,只有基因工程中需要。

 植物体细胞杂交

 (5)动物细胞工程

 动物细胞培养

 [试题举例]

 动物细胞体外培养时,通常要在培养基中补充一定浓度的某些物质。下图是血清对正常细胞和癌细胞培养影响的实验结果。从该图提供的信息可以获得的正确结论有( )

 血清对正常细胞和癌细胞培养的影响

 A.正常细胞与癌细胞的增殖速率相同

 B.有无血清对正常细胞培养的影响不同

 C.培养基中补充血清有助于正常细胞的培养

 D.培养基中是否补充血清对癌细胞的培养影响不大

 [答案]BCD

 [解析]考查分析曲线图的能力。通过分析曲线图可知,无论是添加血清,还是不添加血清,对癌细胞的增殖影响都不大,同时也可看出正常细胞与癌细胞增殖速率是不同的;而添加血清后,正常细胞的细胞数量大增,故补充血清有利于正常细胞的培养。

 动物细胞融合

 单克隆抗体

 [试题举例]

 利用细胞工程方法,以SARS病毒核衣壳蛋白为抗原制备出单克隆抗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用纯化的核衣壳蛋白反复注射到小鼠体内,产生的血清抗体为单克隆抗体

 B.体外培养单个效应B细胞可以获得大量针对SARS病毒的单克隆抗体

 C.将等量效应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混合,经PEG诱导融合后的细胞均为杂交瘤细胞

 D.利用该单克隆抗体与SARS病毒核衣壳蛋白特异性结合的方法可诊断出病毒感染者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应用。再用SARS病毒核衣壳蛋白为抗原制备单克隆抗体时,若用纯化的核衣壳蛋白反复注射到小鼠体内,产生的血清抗体不仅产量低而且抗体的特异性差,纯度低,反应不够灵敏,不是单克隆抗体;而体外培养单个效应B细胞形成的细胞群,有可能产生出化学性质单一、特异性强的单克隆抗体,但在体外培养条件下,一个B淋巴细胞是不可能无限增殖的,也就不可能获得大量抗体;若将等量效应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混合,经PEG诱导融合后的细胞类型有多种,不可能均是杂交瘤细胞,故A、B、C均是错误的。利用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优越性制成单抗诊断盒,快速准确地诊断疾病,这在临床上已得到应用,故正确选项是D。

 3.生物的新陈代谢

 (1)新陈代谢的概念和类型

 新陈代谢的概念

 酶和ATP

 [试题举例]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是血红蛋白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检测这种碱基序列改变必须使用的酶是( )

 A.解旋酶

 B.DNA连接酶

 C.限制性内切酶

 D.RNA聚合酶

 [答案]C

 [解析]选项中仅有限制性内切酶具有识别特定核苷酸序列的特性,可用其检测碱基序列的改变。

 [试题举例]

 ATP转化为ADP可表示如下:式中X代表( )

 A.H2O  B.[H]  C.P  D.Pi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ADP和ATP的相互转化条件:ATP+H2O――→酶ADP+Pi+能量。

 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2)植物的水分代谢

 渗透作用的原理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

 合理灌溉

 (3)植物的矿质代谢

 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试题举例]

 某植株成熟叶正常,部分幼叶出现病态,用Ca(NO3)2根部施肥后幼叶恢复正常。下面是施肥后根尖成熟区细胞吸收Ca2+、NO-3和H2O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

 [答案]C

 [解析]施用Ca(NO3)2后幼叶的病态恢复正常,可知植物缺乏的矿质元素在体内形成了稳定的化合物,因此该植物开始缺乏Ca2+,施用Ca(NO3)2后对Ca2+的吸收会明显增加。施用Ca(NO3)2后,细胞外液浓度上升,根细胞吸水能力下降。随着Ca2+的吸收量的增加,细胞液浓度逐渐升高,吸水能力又逐渐上升。因此,总体变化是对Ca2+的吸收逐渐上升,对水的吸收能力先下降后上升,对NO-3的吸收变化不大。

 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

 合理施肥

 (4)光合作用

 [导读]近年来生物高考命题思路及类型,主要有:一是注重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与呼吸作用的关系;二是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以及光合作用与农业生产实践、生活中植物生理现象的联系;三是考查有关光合作用研究经典实验、验证实验、探究实验。

 光合作用的发现

 叶绿体中的色素

 光合作用的过程

 说明:包括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

 [试题举例](2004年高考江苏卷)

 光合作用的过程可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进行光反应和暗反应

 B.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进行暗反应,不进行光反应

 C.叶绿体基质中可进行光反应和暗反应

 D.叶绿体基质中进行暗反应,不进行光反应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过程。光反应在类囊体膜上进行,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

 C3植物和C4植物的概念及叶片结构的特点

 说明:C4途径不作要求

 [试题举例]

 玉米和小麦在适宜条件下照光一段时间后,将叶横切片用碘液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两种植物的维管束鞘细胞和叶肉细胞,结果发现玉米叶片的维管束鞘细胞被染色,小麦叶片的   被染成   ,被染色的原因是   。由此可知,玉米属于   植物,小麦属于   植物。

 当用碘液对某一植物照光后的叶横切片染色时,却发现被染色的叶片同时出现上述玉米和小麦叶片的染色结果。据这个实验现象可推出:从光合作用角度来说,该植物具有   植物的特点,其光合作用固定 CO2 形成的最初化合物有  种,即  。

 [答案]叶肉细胞 蓝色

 光合作用积累的淀粉与碘液反应变成蓝色

 C4 C3 C3与C4 2 三碳化合物和四碳化合物

 [解析]C3植物的叶绿体分布在叶片的叶肉细胞中;维管束鞘细胞中无叶绿体,其光合作用产生的淀粉粒只出现在叶肉细胞中,C4植物的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都含有叶绿体,叶肉细胞进行光反应和C4途径,不进行C3化合物的还原,维管束鞘细胞进行C3途径及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因此在C4植物淀粉粒只出现在维管束鞘细胞中。某植物的淀粉粒同时出现在叶肉细胞和维管束鞘细胞中,说明它具有C3、C4两种植物的特点,其CO2固定的最初产物有三碳化合物和四碳化合物两种。

 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

 提高农作物的光能利用率

 (5)生物固氮

 共生固氮微生物和自生固氮微生物

 说明:生物固氮的途径不作要求

 生物固氮的意义

 生物固氮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6)人和动物体内糖类、脂质和蛋白质的代谢

 糖类、脂质和蛋白质代谢

 [试题举例]

 下列关于动物新陈代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正常情况下,肝脏细胞可以将多余的脂肪合成为脂蛋白

 B.当血糖含量升高时,肌肉细胞可以将葡萄糖合成为糖元

 C.糖类分解时可以产生与必需氨基酸相对应的中间产物

 D.氨基酸脱氨基产生的不含氮部分可以合成为脂肪

 [答案]D

 [解析]有8种氨基酸人体内不能自己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它们是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甲硫氨酸和缬氨酸,乙可以在人体内合成,说明乙种氨基酸是非必需氨基酸。

 Ⅲ.命题要求

 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

 Ⅳ.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试题详情

(一)能力要求

 1.理解能力

 (1)能把握所学知识的要点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能用文字、图表、图解等形式阐述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

 (3)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试题举例](2008年重庆卷)

 下列有关番茄代谢或调节的变化趋势图,正确的是( )

 [答案]A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影响条件、矿质代谢和激素调节等知识,难度中等。番茄在迅速生长期由于叶面积增大,故在密植情况下,叶面积大(呼吸消耗多),但重叠程度大,光合作用的面积增加量并不大,故光合作用强度尤其是净光合作用强度反而比稀植要少;在根部完全水淹情况下,根吸收的矿质元素少,故光合作用强度应降低,甚至根细胞死亡导致植物死亡。钾在植物体内以离子状态存在,可转移和再度利用,故在缺钾时老叶中含量将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减少。乙烯能促进果实的成熟,故在果实形成到成熟过程中,乙烯的含量应不断增加。对光合作用强度指标不理解,不能通过水分供应与矿质元素供应的关系及其对光合作用过程的影响,是本题易错的主要原因。

 2.实验与探究能力

 (1)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见下表)所列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的运用。

 (2)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3)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确认变量、作出假设和预期、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处理和解释数据、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等。

 (4)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作出恰当的评价和修改。

 [试题举例](2008年北京卷)

 水华可因蓝藻暴发所致。科研人员尝试利用某种细菌限制蓝藻数量,相关实验的示意图如下。图中①-⑥表示实验步骤。

 请回答问题:

 (1)从细胞结构的特点与复杂程度上看,蓝藻属于    细胞;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上看,蓝藻处于    ;蓝藻的代谢类型通常是    。

 (2)引发水华的蓝藻可产生蓝藻毒素。蓝藻毒素   (是、不是)蓝藻生长、繁殖所必需的物质。蓝藻毒素对人是一种致癌因子,可使原癌基因     ,导致正常细胞发生癌变。

 (3)图中②、⑤通常使用的是①、④中已培养至   期的蓝藻和溶藻细菌。

 (4)图中⑤实验组在每个培养皿中,如果做三个重复实验,可采取的做法是:

 。

 为完善实验设计方案,应增设对照组,可采取的做法是:

 。

 (5)蓝藻通常呈蓝绿色。观察实验结果,发现培养皿中出现褪色空斑,说明蓝藻 。

 [答案]

 (1)原核 第一营养级 自养需氧型

 (2)不是 从抑制状态变成激活状态

 (3)对数

 (4)在每个培养皿中,选择三个不同位置,各滴加等量菌液

 在每个培养皿中,选择三个不同位置,各滴加等量的、不含溶藻细菌的溶藻细菌培养液

 (5)被溶藻细菌裂解(死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知识点有 :原核细胞、真核细胞、癌变原理、生态系统相关知识。微生物代谢、培养等相关知识。同时注意获取知识能力、理解能力、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实验探究能力和相关原理等。同时又和当前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1)蓝藻属于原核细胞,无核膜包被。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指的是食物链中从生产者开始为第Ⅰ营养级,依此类推Ⅱ、Ⅲ营养级。而蓝藻自己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属于营养结构中的第Ⅰ营养级(不能填生产者,因为生产者属于生态系统成分)。其代谢类型为自养需氧型。

 (2)蓝藻产生的毒素为次级代谢产物,所以不是蓝藻生长繁殖的必需物质。

 癌变原理:原癌基因(抑制状态)――→外界因素刺激激活状态(癌变)

 (3)微生物培养用对数期的菌作为菌种用于接种。

 3.获取信息的能力

 (1)会鉴别、选择试题给出的相关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

 [试题举例](2008年天津卷)

 莠去津是一种含氮的有机化合物,它是广泛使用的除草剂之一。

 (1)莠去津的作用机理之一是阻断光反应中的电子传递过程,影响NADP+形成   ,进而影响在     中进行光合作用的暗反应过程,最终抑制杂草生长。

 (2)从使用莠去津的农田中,选到了能遗传的耐莠去津杂草,将它与敏感型植株杂交,结果见下表:

 由表推断,控制该耐药性状的基因位于    。

 (3)莠去津在土壤中不易降解,为修复被其污染的土壤,按下面程序选育能降解莠去津的细菌(目的菌)。已知莠去津在水中溶解度低,含过量莠去津的固体培养基不透明。

 据图回答:

 ①由于莠去津的   作用,在长期使用莠去津的土壤中可能含有目的菌。

 ②下图是A-C瓶中三类细菌的最大密度柱形图。由图推断,从A瓶到C瓶液体培养的目的是           ;甲类细菌密度迅速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从A瓶中应选择细菌生长处于   期的菌液加入到B瓶中,培养效果会更好。

 ③在固体培养基中,无透明带菌落利用的氮源主要是    ;有透明带菌落利用的氮源主要是    ,据此可筛选出目的菌。

 [答案] (1)NADPH 叶绿体基质

 (2)细胞质中

 (3)①自然选择

 ②初步选择能降解莠去津的细菌(目的菌)并提高其密度

 培养液中缺少甲类细菌可利用的氮源或(和)有氧条件抑制了甲类细菌的生长 对数

 ③氮气 莠去津

 [解析]此题是一道较难的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从题干中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莠去津是一种含氮的有机化合物,其在水中溶解度低,含过量莠去津的固体培养基不透明,这些都是题干给出的信息,要根据这些信息去解题。在第(3)题中筛选目的菌时,在固体培养基中有透明带的菌落,还有无透明带的菌落,根据题干可知有透明带的菌落能分解莠去津,其利用的氮源主要是莠去津,而无透明带的菌落,不能分解莠去津,其利用的氮源主要是氮气。

 4.综合运用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生物学问题。

 [试题举例](2008年宁夏卷)

 有一山区由于开采露天小铁矿等活动,自然生态系统完全被破坏,成为一片废墟,为尽快使该山区恢复到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状态,应采取的最好措施是在这片废墟上( )

 A.回填土壤,引进多种外来物种,重建新的生态系统

 B.撤出人类全部活动,实行全面封闭,等待自然恢复

 C.回填土壤,栽培当地经济农作物,发展农业生产

 D.回填土壤,栽种多种当地原有的植物,实行封山育林

 [答案]D

 [解析]这是一道容易题,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所需的知识点包括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措施等有关知识。铁矿的肆意开采使得自然生态系统完全被破坏,土壤资源严重不足,回填土壤是必要之举,同时应多栽种当地原有的植物,外来物种的引进容易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实行封山育林是培育森林资源,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一种重要方式,具有用工少、成本低、见效快、效益高等特点,对加快绿化速度,扩大森林面积,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选项D是正确的。如果考生不能理论联系实际,随意作答,很容易选错。

试题详情

 1.展望2009命题趋势

 (1)试题整体上应体现稳定、新颖、基础、能力等特点

 由于2009年高考考纲与2008年考纲基本相同,所命高考试题的题型、题量、命题范围、考点分布等,总体上也应该基本稳定,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如果有新的突破的话,应该不是知识难度的突破,而是新情境试题量的突破、基础知识整合和应用能力的突破。

 (2)突出主干知识,加强科内综合

 新陈代谢、遗传基本定律、生命活动的调节等主干知识仍然是命题重点,但试题可能由对某个单一知识点的考查向多个知识点综合考查转向。复习时要注意必修、选修教材间的知识联系,要加强对知识应用和迁移能力的培养。

 (3)能力要求应主要体现在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

 教材中的插图隐含了大量的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知识,高考试题以教材图形为背景考查过程与方法的比较多。这一特色在2009年高考命题中还会得到强化。

 (4)题干取材新颖,关注社会、生活、经济和环境

 背景取材于社会、生活、经济或环境等试题,在近年高考试题中常有体现,也可能在2009年高考试题中延续。因为此类试题的命题背景源于生产实际,便于综合考查相关联的生物学科内知识。

 (5)实验与探究,高考必考

 近三年来,全国理综卷Ⅰ中的实验题分值在逐渐减少,答题时的文字书写量也逐渐减少了,2008年只以填空的方式出现。2009年高考,实验与探究试题仍然是必考题。命题方式可能有对实验步骤的正确与否进行评判;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等,而繁杂的实验设计类试题应不会出现。

 2.备考2009复习建议

 (1)挖掘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复习过程中,把所学知识构建成知识网络,有助于学生在解题时能快速、准确地提取到有关的知识,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2)适应高考要求,提升学科能力

 高考强调以知识为载体,着重考查学生的能力。能力范围很广,主要是理解知识的能力、从新材料新情境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图文信息转换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语言(包括图、表等)表达能力等等。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关键是把知识教活、把发展能力作为复习教学的重点。因此,在复习时或小考后,都要有针对性地总结,尤其是那些易错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本题考了哪些知识点?题目是怎样综合这些知识点的?题目又考了哪几方面的能力要求?等等。

 (3)突出生物实验,培养创新意识

 实验一直是生物学高考试题中的必考内容,复习时要鼓励学生设计探究性实验,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应特别重视指导学生分析实验步骤,分析预测实验结果,培养创新意识。

第二章 理科综合下生物科考试大纲导读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由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参照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学大纲》,并考虑中学教学实际,制定以下考试内容。

试题详情

2.试题变化趋势

 (1)选修本内容在增多。近三年考查选修本的知识内容见表2。

 表2 近三年考查选修本教材知识内容的题号及占分比例

 (2)文字表达量在减少

 据统计,2006年、2007年、2008年全国理综卷Ⅰ生物试题非选择题的标准答案,字符数分别是650个、300个、260个。2006年几乎是长篇大论的答题模式,2007年以填空和简述的形式考查,2008年几乎只有填空形式了。总的趋势是要求学生书写的文字在逐步减少。

 (3)主干知识仍是重点

 三年来,考题涉及的内容虽然几乎涵盖了高中生物全部知识内容,而生物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调节和免疫,遗传、变异和进化三大主干知识的考查却是稳定的,且所占比例很大,具体分布见表3。

 表3 近三年考查三大主干知识的考题分布及占分比例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生物的新陈代谢
第30题
第30(Ⅰ)题
第30(Ⅰ)题
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
第1,2题
第1,2,30(Ⅱ)题
第1,30(Ⅱ)题
遗传、变异和进化
第5,31题
第31题
第4,31题
占分比例
83%
75%
66.7%

 2007年之前的全国卷Ⅰ的生物非选择题以"代谢+遗传"或"调节+遗传"两种模式轮流考,而2007年、2008年的非选择题模式为"(代谢+调节)+遗传",且两道非选择题的分值差距变大,综合性更强。

 (4)考查角度有所变化

 在考查内容基本稳定的同时,考查的角度在变化。如近三年都对种群数量变化这一内容进行了考查,但2006年考查角度侧重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007年侧重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2008年侧重种群数量变化及种间关系。近三年都对遗传的基本定律进行了考查,但考查的角度也不尽相同:2006年侧重于遗传方式及验证,2007年侧重于遗传图解的应用,2008年侧重于植物的遗传和育种。

 (5)试题情境基本平和

 其一,近三年全国理综卷Ⅰ的生物试题情景,总体感觉是"回归课本,重视基础",每一道题的素材几乎都源自教材。其二,部分试题与近几年其他省份的高考试题情景相似或相同,如2006年全国理综卷Ⅰ的第30题与2003年江苏卷的第3题;2007年全国理综卷Ⅰ的第4题与2005年江苏卷的第23题;2007年全国理综卷Ⅰ的第31(Ⅱ)题与2005年广东卷的第41题,都有一脉相承之感。试题情境平和,这有利于减缓考生的心理压力,同时对于高中生物教学,促进生物课改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试题详情

 近三年全国理综卷Ⅰ中生物学试题涉及的考点及分值分布见表1。

 表1

 续表

1.内容分布情况

 (1)从上表看,近三年高考考查内容基本稳定,不少内容是连续两年甚至三年都考了。如2006年和2007年考查了免疫;2006年和2008年分别考查了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2006年、2007年和2008年在选择题中考查了生物种群、非选择题中考查了遗传的基本定律,且不约而同地都是第31题。

 (2)近三年试题对"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很少考查,可能是因为这一内容中的生殖方式和减数分裂与植物组织培养、遗传和变异、育种等联系紧密,其具体知识点的考查渗透到了这些内容中去了,因此,并不说明这一内容不重要,更不意味着今后对这一内容的考查力度会减弱。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