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三)考试内容与要求细目
本考试的范围包括《生物1:分子与细胞》、《生物2:遗传与进化》、《生物3:稳态与环境》3个必修模块。考试的具体内容如表二。
表二:2009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生物考试内容与要求细目表
必修1:分子与细胞
内 容 |
测试水平要求 |
||
A |
B |
C |
|
第1章 走近细胞 |
|
|
|
第1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
|
|
|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
|
√ |
|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
√ |
|
|
第2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
|
|
|
观察细胞(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
√ |
|
|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
√ |
|
|
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
|
|
√ |
第2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
|
|
|
第1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
|
|
|
组成细胞的元素 |
√ |
|
|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
√ |
|
|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
|
√ |
|
第2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
|
|
|
氨基酸及其种类 |
√ |
|
|
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 |
|
√ |
|
蛋白质的功能 |
|
√ |
|
第3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
|
|
|
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
√ |
|
|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
√ |
|
|
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 |
√ |
|
|
核酸的功能 |
√ |
|
|
第4节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
|
|
|
细胞中的糖类(种类和作用) |
|
√ |
|
细胞中的脂质(种类和作用) |
√ |
|
|
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
|
√ |
|
第5节 细胞中的无机物 |
|
|
|
细胞中的水(作用) |
√ |
|
|
细胞中的无机盐(作用) |
√ |
|
|
第3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
|
|
|
第1节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
|
|
|
细胞膜的成分 |
√ |
|
|
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
√ |
|
|
细胞膜的功能 |
√ |
|
|
第2 节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
|
|
|
细胞器之间的分工 |
√ |
|
|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
√ |
|
|
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
√ |
|
|
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
√ |
|
|
第3节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
|
|
|
细胞核的功能 |
|
√ |
|
细胞核的结构 |
|
√ |
|
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
√ |
|
|
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
|
|
|
第1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
|
|
|
通过渗透现象探究膜的透性 |
|
√ |
|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
|
√ |
|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
|
√ |
|
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
|
√ |
|
第2 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
|
|
|
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
√ |
|
|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
√ |
|
|
第3 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
|
|
|
被动运输 |
|
√ |
|
主动运输 |
|
√ |
|
第5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
|
|
|
第1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
|
|
|
一 酶的作用和本质 |
|
|
|
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
|
√ |
|
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
|
√ |
|
酶的本质 |
|
√ |
|
二 酶的特性 |
|
|
|
酶具有高效性 |
|
√ |
|
酶具有专一性 |
|
√ |
|
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
|
√ |
|
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
|
√ |
|
第2节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
|
|
|
ATP分子中具有高能磷酸键 |
|
√ |
|
ATP和ADP可以相互转化 |
|
√ |
|
ATP的利用 |
|
√ |
|
第3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
|
|
|
细胞呼吸的概念 |
|
√ |
|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
|
|
√ |
有氧呼吸 |
|
√ |
|
无氧呼吸 |
|
√ |
|
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
√ |
|
|
第4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
|
|
|
一 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
|
|
|
捕获光能的色素 |
√ |
|
|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
|
√ |
|
叶绿体的结构 |
|
√ |
|
二 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
|
|
|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
√ |
|
|
光合作用的过程 |
|
√ |
|
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
|
|
√ |
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
|
|
√ |
化能合成作用 |
√ |
|
|
第6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 |
|
|
|
第1节 细胞的增殖 |
|
|
|
细胞不能无限长大 |
√ |
|
|
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
|
√ |
|
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 |
√ |
|
|
有丝分裂 |
|
√ |
|
无丝分裂 |
√ |
|
|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
|
√ |
|
第2节 细胞的分化 |
|
|
|
细胞分化及其意义 |
|
√ |
|
细胞的全能性 |
|
√ |
|
搜集干细胞研究进展与人类健康 |
√ |
|
|
第3节 细胞的衰老和凋亡 |
|
|
|
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
√ |
|
|
细胞衰老的特征 |
√ |
|
|
细胞的凋亡 |
√ |
|
|
第4节 细胞的癌变 |
|
|
|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
√ |
|
|
致癌因子 |
√ |
|
|
健康的生活方式与防癌 |
|
√ |
|
必修2:遗传与进化
内 容 |
测试水平要求 |
||
A |
B |
C |
|
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
|
|
|
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
|
|
|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
√ |
|
|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
|
√ |
|
性状分离比的模拟 |
|
√ |
|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
|
√ |
|
分离定律 |
|
√ |
|
第2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
|
|
|
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
√ |
|
|
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
|
√ |
|
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 |
|
√ |
|
自由组合定律 |
|
√ |
|
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 |
|
√ |
|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
√ |
|
|
第2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
|
|
|
第1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
|
|
|
一、减数分裂 |
|
|
|
精子的形成过程 |
|
√ |
|
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
|
√ |
|
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固定装片 |
√ |
|
|
二、受精作用 |
|
|
|
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
|
√ |
|
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 |
|
√ |
|
受精作用 |
|
√ |
|
第2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 |
|
|
|
萨顿的假说 |
√ |
|
|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实验证据 |
|
√ |
|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
|
√ |
|
第3节 伴性遗传 |
|
|
|
人类红绿色盲症 |
√ |
|
|
抗维生素D佝偻病 |
√ |
|
|
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
|
|
√ |
第3章 基因的本质 |
|
|
|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
|
|
|
对遗传物质的早期推测 |
√ |
|
|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
|
√ |
|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
|
√ |
|
第2节 DNA分子的结构 |
|
|
|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 |
|
√ |
|
DNA分子的结构 |
|
√ |
|
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
|
|
√ |
第3节 DNA的复制 |
|
|
|
对DNA分子复制的推测 |
|
√ |
|
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
|
√ |
|
第4节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
|
|
|
说明基因与DNA关系的实例 |
|
√ |
|
DNA片段中的遗传信息 |
|
√ |
|
脱氧核苷酸序列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
|
√ |
|
第4章 基因的表达 |
|
|
|
第1节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
|
|
|
遗传信息的转录 |
|
√ |
|
遗传信息的翻译 |
|
√ |
|
第2节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
|
|
|
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 |
√ |
|
|
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
|
√ |
|
第5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
|
|
|
第1节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
|
|
|
基因突变的实例 |
√ |
|
|
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 |
|
√ |
|
基因重组 |
|
√ |
|
第2节 染色体变异 |
|
|
|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
√ |
|
|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
√ |
|
|
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
√ |
|
|
第3节 人类遗传病 |
|
|
|
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 |
√ |
|
|
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
|
|
√ |
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
√ |
|
|
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人体健康(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影响) |
√ |
|
|
第6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
|
|
|
第1节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
|
|
|
杂交育种 |
|
√ |
|
诱变育种 |
|
√ |
|
第2节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
|
|
|
基因工程的原理 |
|
√ |
|
基因工程的应用 |
√ |
|
|
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
√ |
|
|
第7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
|
|
|
第1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
|
|
|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
√ |
|
|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
√ |
|
|
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 |
√ |
|
|
第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
|
|
|
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
|
|
|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
|
√ |
|
用数学方法讨论基因频率的变化 |
|
√ |
|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
|
√ |
|
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
|
√ |
|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
|
√ |
|
二、隔离与物种的形成 |
|
|
|
物种的概念 |
|
√ |
|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
|
√ |
|
三、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
|
|
|
共同进化 |
|
√ |
|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
|
√ |
|
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
√ |
|
|
必修3:稳态与环境
内 容 |
测试水平要求 |
||
A |
B |
C |
|
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
|
|
|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
|
|
|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
√ |
|
|
细胞外液的成分 |
|
√ |
|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
√ |
|
|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
|
√ |
|
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
|
|
|
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
|
√ |
|
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
|
√ |
|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
|
√ |
|
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
|
√ |
|
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
|
|
|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
|
|
|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
|
√ |
|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
|
√ |
|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
|
√ |
|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
|
√ |
|
人脑的高级功能 |
|
√ |
|
第2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 |
|
|
|
激素调节的发现 |
√ |
|
|
激素调节的实例 |
√ |
|
|
激素调节的特点 |
√ |
|
|
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
√ |
|
|
第3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
|
|
|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 |
|
√ |
|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 |
|
√ |
|
人体的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
√ |
|
|
第4节 免疫调节 |
|
|
|
免疫系统的组成 |
√ |
|
|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
|
√ |
|
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
√ |
|
|
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
|
√ |
|
免疫学的应用 |
√ |
|
|
第3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 |
|
|
|
第1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
|
|
|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
|
√ |
|
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
√ |
|
|
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
|
|
|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
|
√ |
|
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
|
√ |
|
第3节 其他植物激素 |
|
|
|
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 |
√ |
|
|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
|
√ |
|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
|
|
|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
|
|
|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
√ |
|
|
出生率和死亡率 |
√ |
|
|
迁入率和迁出率 |
√ |
|
|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
√ |
|
|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种群 |
|
|
|
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
√ |
|
|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
|
√ |
|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
|
√ |
|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
|
√ |
|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
|
|
|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
√ |
|
|
群落的物种组成 |
√ |
|
|
种间关系 |
|
√ |
|
群落的空间结构 |
√ |
|
|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
√ |
|
|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
|
|
|
演替的类型 |
|
√ |
|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
|
√ |
|
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
√ |
|
|
第5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
|
|
|
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
|
|
|
生态系统的范围 |
√ |
|
|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 |
|
√ |
|
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
|
|
|
能量流动的过程 |
|
|
√ |
能量流动的特点 |
|
|
√ |
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 |
|
|
√ |
调查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情况 |
|
|
√ |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
|
|
碳循环 |
|
|
√ |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
|
|
√ |
第4节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
|
|
|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
√ |
|
|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
√ |
|
|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
√ |
|
|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
|
|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
|
√ |
|
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
|
√ |
|
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
√ |
|
设计并制作生态瓶,观察其稳定性 |
|
√ |
|
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
|
|
|
第1节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
|
|
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 |
√ |
|
|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 |
|
|
第2节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
|
|
|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
√ |
|
|
保护生物多样性 |
|
√ |
|
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 |
√ |
|
|
说明:
1.为方便教师教和学生学,表中内容基本按教材编排顺序陈述,列举的条目细化到教材中的黑体字小标题。
2.应考的实验、调查及其他实践活动放在相应章节中同步列出。
(二)考试要求
1、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要求。
(1)能够用文字、图表、图解、模型等形式阐述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尤其是生物学科的主干知识、核心知识。把握所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生物学知识结构。
(2)能读懂一般性生物学科普文章,理解有关文字、图、表的主要内容及特征,并能与学过的知识结合起来解决问题。
(3)能运用所学知识和题目给定的事实、条件和相关信息,对自然界、生产和生活中的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并能把推理过程表达出来。
(4)能独立完成“考查内容表”所列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5)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6)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确认变量、作出假设和预期、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处理和解释数据、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等。并能初步运用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模型法、演绎推理法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设计可行方案,收集数据。
(7)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实践活动方案作出恰当的评价和修改。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试题中应有机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环境保护意识、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健康的生活习惯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
(1)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系统论的观点。
(2)认识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性质,能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生物科学知识和观念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
(3)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4)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5)关心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对我国生物科学和技术发展状况有一定的认识,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一)考试能力层级
普通高中生物学业水平考试根据《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试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和学科特点,将本学科考试能力由低到高分为“了解”、“理解”和“应用”三个层次(用A、B、C表示),较高层级包括较低层级的要求。学科考试能力层次与实施方案中提出的能力层次关系如下:
《实施方案》能力层次 |
识 记 |
理 解 |
简单应用 |
综合应用 |
本学科 能力层次 |
知识 |
了解 |
理解 |
应用 |
技能 |
观察或鉴别 |
验证 |
探究 |
|
情感 |
经历 |
反应 |
领悟 |
|
本大纲使用的符号 |
A |
B |
C |
各层级目标的具体要求见表一。
表一:2009年湖南省普通高中生物学业水平考试考试目标要求
|
A水平要求 |
B水平要求 |
C水平要求 |
知识性目标 |
了解水平:能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 |
理解水平: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
应用水平: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 |
技能性目标 |
观察或鉴别水平:观察对象“是什么”,或鉴别材料中“有什么”。 |
验证水平:为阐明“为什么”或“怎么样”提供实验依据,或证实物质或结构的动态变化。 |
探究水平:设计和执行实验方案来检验“有什么”和“为什么”的解释,设计或制作某种研究对象,或模拟研究对象的动态变化 |
情感性目标 |
经历(感受)水平:从事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 |
反应(认同)水平: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反应等。 |
领悟(内化)水平:具有稳定态度、一致行为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 |
6.导向性原则――――试题要符合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的目的,淡化分数竞争,科学地评价学生是否达到《生物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
试题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使学生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代之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在获取生物科学知识的同时,更好地理解生物科学知识,构建更合理的知识体系;增进对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理解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试题应有利于生物课堂教学改革,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与行为,以全面落实课程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目标为出发点,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生物教学由“应试教育”,转变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生物学素养。
5.友好性原则--生物试卷设计应充分体现为考生服务的宗旨,卷面设计整洁合理、图示图表清晰美观,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学习习惯。提示引导友好,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4.公平性原则--生物试题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我省中学生物课程教学实际,命题应注意各市(州)教育发展的差异性,试题选材避免城乡和地区差异。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突出生物与生活、社会、环保和当代科技等方面的密切联系,注重从学生日常生活的常见事例中选择试题素材,体现从生活走进生物学,从生物学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关心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体现生物学教育的人文价值。
2.基础性原则--试题要围绕《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的重点,侧重对必修模块中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的考查。
试题要体现生物课程属于科学课程的基本性质。重视对考生生物学基本素养的考查,突出学科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注重学科基本思想和方法,考查获取新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初步应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杜绝偏题、怪题、难题。
1.科学性原则--生物试题符合学业水平考试的性质、特点和要求,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认知规律和发展要求。试卷结构合理,试题内容科学、严谨,试题文字简洁、规范,试题答案准确、合理。
为实现普通高中教育培养目标,普通高中生物学业水平考试以《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方案(试行)》和《2009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生物考试大纲(试行)》为依据,并结合我省普通高中生物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命题。旨在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体现生物学科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本思想,全面实现普通高中生物学业水平考试目标。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