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5.在下列图中,如果要将质壁分离的图B细胞复原成图A细胞, 图B细胞应处于
A.大于①的溶液中 B.小于①的溶液中
C.等于①的溶液中 D.大于②的溶液中
4.下列有关生物大分子在细胞内转移的叙述,错误的是
A.分泌蛋白可由核糖体进入内质网
B.DNA是大分子物质,可由细胞核进入线粒体
C.mRNA可由细胞核进入细胞质
D.tRNA可由细胞质基质进入核糖体
3.下列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人的身高和体重 B.兔的长毛和短毛
C.猫的白毛与蓝眼 D.棉花的细绒与长绒
2.下列结构中属于肽键的是
A. -NH2 B. -NH-CO- C. -COOH D. NH-CO
2009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样卷
生 物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0分)
本卷共 40 小题 ,每小题1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是符合题意的。
1.将哺乳动物或人的成熟红细胞放进蒸馏水中,造成红细胞破裂,出现溶血现象,再将溶出细胞外的物质冲洗掉,剩下的结构在生物学上称为“血影”。那么,血影的主要成分有
A.无机盐、蛋白质 B.蛋白质、糖类 C.脂肪、蛋白质 D.脂质、蛋白质
[例1]用同位素14C标记的吲哚乙酸来处理一段枝条一端,然后探测另一端是否含有放射性14C的吲哚乙酸存在。枝条及位置如右下图。下列有关处理方法及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处理图甲中A端,不可能在图甲中的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B.处理图乙中A端,能在图乙中的B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C.处理图乙中B端,能在图乙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D.处理图甲中B端,能在图甲中的A端探测到14C的存在
解析:生物学科既有其知识体系,又有其科学研究的方法体系。本题的亮点之一是背景材料中结合了“同位素示踪”、“对照实验”等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重要科学方法。凸显了学科的特色。亮点之二是命题技巧,题干与选项都紧密围绕图形设计,要正确解题,必须先认真观察图示,弄清甲、乙之间的差别。这样,既精炼了题干,又使图形与文字融合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较好地体现了本考纲中对“知识与能力”考查的第⑵、⑶、⑸条要求。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是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向下端,只是在某些局部的区域内(如根尖的生长点)会出现从形态学的下端运往上端。属于容易题。
答案:C
[例2]下列细胞结构中,除哪个以外均能被甲基绿染成绿色 ( )
A .线粒体 B. 叶绿体 C .细胞核 D .高尔基体
解析:从立意上看,本题扣住本考纲“知识与能力”考查的第(4)条“要求能独立完成‘考查内容表’所列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进行命制,考察必修1中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基本操作。考查的知识点涉及细胞器的基本结构。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属于容易题。
答案:D
[例3]右图中关于空白处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①和②所示的过程都需要消耗ATP
B.只有①所示的过程能逆浓度梯度运输物质
C.大分子物质只有通过①过程才能进入细胞
D.氨基酸进入组织细胞与过程②有关
解析:概念图是新教材中倡导使用的一种学习工具,用于考查学生对已有的知识结构以及对所学概念的理解水平。该题利用一个概念图,有效考查了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的不同方式的理解。结合概念图,以选择题的形式命题,命题技巧也可以借鉴。属于中等难度题。
答案:B
[例4]中国是世界上棉花产量最大的国家。在棉花植株生长到一定的高度时,棉农对其进行摘心(即去除顶芽)处理。这可以提高棉花产量,原因在于摘心能够 ( )
A.减少部分叶片,增加下层的透光度
B.去掉一些枝叶,减少对营养的消耗
C.解除顶端优势,促进下部果枝发育
D.防止植株过高,避免水分供应不足
解析:理论联系实际,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运用所学知识和题目给定的事实、条件和相关信息,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是本考纲的能力要求之一。本题以棉花生产为背景,要求学生运用生长素作用的原理分析为什么摘心能提高棉花产量,较好地体现了课标的理念与考纲的要求。同时,本题也是一道比较经典的生物学习题。属于容易题。
答案:C
[例5]右图是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关于①~④的名称、结构及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是线粒体,具单层膜结构,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B.②是内质网,具单层膜结构,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C.③是中心体,由两个中心粒构成,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D.④是核糖体,具有单层膜结构,是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的场所
解析: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结构图是生物学的经典模型。以细胞为载体可以较好地综合考查学生很多有关生物体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知识。可以说,细胞是各种考试命题中的经典材料。该题以动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图为载体,综合考查了学生对一些重要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属于中等难度题。
答案:C
[例6]在下图中的括号内填上“增加”、“升高”、“降低”、“促进”、“抑制”等词语。构建血糖的调节模型。
解析:在必修3的第2章、第2节“激素调节的实例”这一内容中,有一个“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的学习活动。本题以此为结合点,考查学生用图解建构模型的能力。属于较难题。
答案:
[例7]科学家在研究光合作用时,做了一个实验,如下图所示。实验前,他向一个密闭容器的溶液中加入了ADP,磷酸盐,光合色素及有关的酶等(图A)。实验时,按图B的限制条件(光照、CO2等)进行,并不断测定有机物的生成率。随着时间的推移,绘出了曲线图(图B)。据此回答问题:
(1)曲线AB段平坦,是因为 ,这个阶段进行的化学变化相当于光合作用的 阶段。
(2)在黑暗条件下进行的,曲线BC段迅速上升的原因是什么?
。
(3)在黑暗条件下进行的,曲线CD段迅速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
(4)这位科学家设计的这个图A装置相当于植物体的哪种结构?
。
解析:课标的“评价建议”中明确提出:在纸笔测验的命题时,应强调学科的核心内容;强调对生物学概念、原理的理解和应用;突出对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的考查。本题考查的正是生物学中最重要的核心知识之一――-光合作用。这体现了本考纲中对“知识与能力”考查的第⑴条要求。正确解题的前提是对光合作用过程各阶段原理的理解与掌握,学生必须灵活运用光反应、暗反应过程中的原理分析实验的结果,才能顺利答题;单凭死记硬背光合作用的概念、原理是得不出正确答案的。较好地体现了本考纲中对“知识与能力”考查的第⑵与⑶条要求。属于较难题。
答案:(1)无CO2,不进行暗反应,所以不能生成(CH2O)等有机物 光反应
(2)此时有CO2又有AB段产生的[H]和ATP,进行暗反应生成大量有机物
(3)[H]和ATP已用尽
(5)叶绿体
[例8]右图中的X代表的细胞是( )
A.效应T细胞 B.效应B细胞
C.吞噬细胞 D.癌细胞
解析:该题的亮点在于:简洁。属于容易题。
答案:A
[例9]2005年10月3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宣布,把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与澳大利亚学者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幽门螺杆菌,并证明该细菌感染胃部会导致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1)幽门螺杆菌在细胞结构上与酵母菌相比,最大的特点是 。
(2)若对幽门螺杆菌进行体外培养,培养基的酸碱度应保持为 性。
(3)“藏”在胃部的幽门螺杆菌,会导致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是由于该细菌直接从胃壁细胞内获取营养物质,而使胃壁细胞死亡,导致溃烂,还是细菌在生活过程中,分泌毒素导致胃壁细胞溃烂。研究人员设计了下列实验,请回答其中的问题:
实验器材:细菌培养基、HCl、NaOH、动物细胞培养液、胚胎细胞、培养皿若干、无菌水、恒温箱等。
实验步骤:
① 结合上述实验过程。拟定该实验的具体的研究课题:
。
②实验中高温处理的目的是 。
③该实验丙丁两组中,属于对照组的是 。
④设计表格记录实验可能的结果,并分析得出结论:
解析:本题以生命科学研究的新进展作为情境引入,考查的重点是考纲的第⑹条,包括提出问题、确认变量、设计研究方案、处理数据等实验技能。比较全面地考查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同时,本题考查了细胞、代谢等内容。综合性较强。属于较难题。
答案: (1)无核膜 (2)酸性 (3)①探究幽门螺杆菌产生的毒素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②杀死幽门螺杆菌,避免对实验的干扰 ③丁 ④
|
实验结果 |
实验结论 |
|
丙 |
丁 |
||
① |
细胞不增殖 |
细胞增殖 |
幽门螺杆菌产生的毒素抑制细胞增殖 |
② |
细胞增殖 |
细胞增殖 |
幽门螺杆菌产生的毒素对细胞增殖无影响 |
3.试题难度与分值
试题类型 |
难 度 |
分 值 |
容易题 |
0.85以上 |
约80分 |
稍难题 |
0.65~0.85 |
约10分 |
较难题 |
0.50~0.65 |
约10分 |
全卷的难度为0.80-0.85。 |
2.考试内容与分值
考试模块 |
分 值 |
生物1:分子与细胞 |
约33分 |
生物2:遗传与进化 |
约34分 |
生物3:稳态与环境 |
约33分 |
生物学基本理论试题约占80%,实验、探究性试题约占20%。 |
1.各类题型与分值
|
题 型 |
题 量 |
分 值 |
机器评卷 |
选择题 |
35-40小题 |
40分 |
人工评卷 |
非选择题 |
约6-7小题 |
60分 |
考试方式 |
纸笔测试;闭卷 |
考试时量 |
90分钟 |
试卷分值 |
100分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