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32.下面有关对右图曲线的描述不合理的是:
A.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B.某种群的显性基因频率与隐性基因频率的动态变化关系
C.杂合子豌豆逐代自交,后代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数量关系
D.培养过程中组成酶和诱导酶在大肠杆菌体内的含量关系
31.下面有关生物实验原理、方法或结果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不须保持细胞的活体状态
B.在“DNA粗提取和鉴定”实验中,将所得到的DNA粘稠物加入到0.14mol/L的NaCl溶液中,经过滤后,此时应取滤液继续提纯DNA
C.番茄含有丰富的葡萄糖和果糖,常用作还原糖鉴定的材料
D.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质壁分离是指细胞质与细胞壁的分开
30.某山区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由于人们滥用农药和滥捕青蛙,导致农田中的青蛙几乎消失,虫害严重,粮食减产。近年来当地村民已逐渐认识到上述做发的危害,停止使用有害农药,同时在农科所科研人员帮助下,向农田内放养一小批青蛙;几年来,虫害减少,粮食产量提高,农田内青蛙数目逐渐增多。有关科研人员对放养后青蛙种群的增长率变化情况进行取样调查,获得结果如下图。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图中a~c段内,农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逐渐提高。
B、在图中e点是,青蛙种群数量达到K值,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C、在测量时期内,青蛙种群呈“S”曲线增长。
D、上述情况表明农田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
29.下面甲、乙两图分别表示植物的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CO2含量的关系。对两图而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土壤中N、P、Mg含量持续下降,不可能导致图中a,b点改变
B、若环境温度发生显著变化,可能导致图中a,b点位置改变
C、若图中表示的是阳生植物,则对阴生植物而言图中a点应向右移动
D、若图中表示的是C3植物,则对C4植物而言图中a点应向右移动
28.用基因工程方法生产人干扰素的过程大致如下:测定干扰素的氨基酸序列→推测出相应的mRNA的核苷酸序列→推测出结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通过化学方法合成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将目的基因导入大肠杆菌体内→运用发酵工程生产人干扰素。下列对该过程的认识正确的是:
A、上述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人细胞中的干扰素基因外显子区段完全一样
B、当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时,需要DNA连接酶和限制性内切酶
C、由于细胞分化的缘故,在全部受体细胞中只有部分大肠杆菌能合成和分泌人干扰素
D、干扰素是上述“工程菌”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初级代谢产物
27.下列有关遗传和变异的说法评判正确的是
①豌豆的高茎基因(D)与矮茎基因(d)所含的密码子不同。
②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是:在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③基因型为Dd的豌豆在进行减数分裂时,产生的雌雄两种配子的数量比为1:1。
④将基因型为Aabb的玉米植株的花粉,授到基因型为aaBb的玉米植株上,所结籽粒胚乳细胞基因型有四种可能:AaaBBb、Aaabbb、aaaBBb、aaabbb。
A.四种说法都对 B.四种说法都错 C.只有一种说法对 D.只有一种说法错
26.科学家初步研制出H5N1型禽流感疫苗,应用前必须进行动物实验检测其效果,将未感染H5N1型病毒的一群健康小鸡分为A、B两组,实验过程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B组小鸡全部死亡是因为体内没有足够抗 H5N1型病毒的抗体
B.B组小鸡全部死亡是因为体内没有控制产生抗H5N1型病毒抗体的基因
C.A组小鸡存活是H5N1型疫苗和有关基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D.A组小鸡存活最可能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
25. 研究人员根据黄杉胸径的大小划分了不同龄级,对种群A(自然状态)和种群B、C(不同人为干扰强度)进行了取样调查,结果如下图。由此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 )
A. 不同人为干扰条件下,黄杉种群均表现为增长型
B. 适度的人为干扰对低龄黄杉的生长较为有利
C. 种群A中各龄级数量适中,营养级能量将保持相对稳定
D. 种群C中高龄级黄杉数目锐减,随时间推移种内斗争将会增加
24.下图表示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的途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图示可以说明神经系统可控制内分泌系统的活动
B.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不受④过程的调节
C.如果感受器、①、下丘脑、⑦和内分泌腺组成机体内的某一反向活动的反射弧,则效应器最终为图中的组织
D.如果图示中的内分泌腺为甲状腺,则⑥的增加可能引起③和④的减少
23.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了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现代生物技术也是利用这一点来改变生物遗传性状,以达到人们所期望的目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转基因技术造成的变异,实质上相当于人为地基因重组,但却导致了自然界没有的定向变异的产生
B.体细胞杂交技术是人为造成染色体变异的方法,它打破了自然界生殖隔离的限制
C.人工诱变没有改变突变的本质,但却因突变率的提高而实现了定向变异
D.经过现代生物技术的改造和人工选择的作用,许多生物变得更适合人的需要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