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41.科学家运用胚胎移植技术培育试管牛时,首先用激素促进良种母牛多排卵,然后进行体外受精和培育,最后把胚胎送入母牛子宫内,孕育成小牛产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供体与受体在胚胎移植前后的生理环境须保持一致
B. 胚胎移植前可采用胚胎分割技术实现快速繁殖良种牛
C. 运用胚胎移植技术培育的试管牛属于动物克隆范畴
D. 须配制系列不同成分的培养液以培养不同发育时期的胚胎
|
|
|
A.图中的三个基因都能表达 B.图中有两个基因能表达
C.只有乳蛋白基因能表达 D.只有ATP合成酶基因能表达
40.关于基因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工程中可利用抗生素抗性基因作标记基因
B.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形成重组DNA分子属于染色体畸变范畴
C.通常用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处理含目的基因的DNA,用另一种处理运载体DNA
D.为育成抗除草剂的作物新品种,导入抗除草剂基因时只能以受精卵为受体
39.科研人员对某地沿海滩涂米草群落和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土壤)动物数量进行了对比研究。在相同取样条件下,利用一种常用底泥采样器(50cm × 50cm ×30cm)采得各动物类群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如下表。下列有关本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有
|
招潮蟹类 |
厚蟹类 |
沙蚕类 |
泥螺类 |
蛤类 |
|||||
物种 数 |
个体 总数 |
物种 数 |
个体 总数 |
物种 数 |
个体 总数 |
物种 数 |
个体 总数 |
物种 数 |
个体 总数 |
|
裸露泥滩 |
5 |
18 |
1 |
14 |
2 |
12 |
1 |
10 |
2 |
14 |
米草群落 |
3 |
12 |
2 |
9 |
0 |
0 |
1 |
10 |
0 |
0 |
A.改变采样的时间不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B.米草群落的大型底栖动物物种丰度高于裸露泥滩
C.裸露泥滩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群密度高于米草群落
D.改用另一规格的常用底泥采样器会影响对比研究的结论
38. 下图是一种动物体内的各种细胞分裂图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只有①④ B. 动物睾丸中不可能同时出现①-⑤
C.④所示的细胞中可能有等位基因 D. 含有染色单体的细胞有①②③④
37.为研究人工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栉毛虫间捕食关系的影响因素,设计两组实验:
实验一:在培养液中依次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甲图);
实验二: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蔽场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乙图);
|
|||||||||||||||||
|
|||||||||||||||||
|
|
||||||||||||||||
|
|
||||||||||||||||
|
|
||||||||||||||||
|
|
||||||||||||||||
据实验判断,不正确的是
A.栉毛虫以大草履虫为食
B.沉渣是大草履虫的隐蔽场所
C. 培养液为上述人工生态系统提供能量
D.大草履虫获得的能量除用于自身代谢外,其余全部流入栉毛虫
36.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下列属于细胞免疫功能的是
A.裂解病毒感染的细胞 B.合成抗体抑制病菌繁殖
C.辅助性T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杀灭细菌 D.形成抗毒素使细菌外毒素丧失毒性
35.甲型H1N1流感病毒能在宿主细胞内繁殖,其主要原因是该病毒
A.利用宿主细胞的酶完成基因复制和表达
B.基因和蛋白质的结构与宿主的相似性很高
C.基因复制和表达过程过于简单
D.基因突变速度过快
34. 某种病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内后,机体可以对该靶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其中正确的是
A.效应细胞毒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被白细胞介素-2消灭
B.效应细胞毒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
合
C.效应B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
D.效应B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被白细胞介素-2消灭
33.现象Ⅰ:小明的手指不小心碰到一个很烫的物品而将手缩回;现象Ⅱ:小明伸手拿别人的物品被口头拒绝而将手缩回。两个现象中的缩手反应比较见下表,正确的是
选项 |
比较项目 |
现象Ⅰ |
现象Ⅱ |
A |
反射弧的完整性 |
不完整 |
完整 |
B |
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 |
多 |
少 |
C |
是否需要大脑皮层参与 |
可以不要 |
一定需要 |
D |
缩手相关肌细胞数量 |
多 |
少 |
32.根冠(图中阴影部分)内含有脱落酸,并且能主动地向根的生长部位(分生区和伸长区,图中白色部分)运输,从而抑制该处细胞的分裂和生长。若对玉米根冠作以下四种处理,则可能向上弯曲的是(A的根冠被切去一半,B不做处理,C、D的生长部位被插入不透水的云母片)
A B C D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