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3.下面是关于C3和C4植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C3和C4植物固定二氧化碳的途径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
B.C3和C4植物代谢途径中的共同部分是PEP固定二氧化碳
C.C3植物不能利用叶片细胞间隙含量很低的二氧化碳,C4植物能
D.C3植物维管束鞘细胞无叶绿体,C4植物维管束鞘细胞有叶绿体
2.B 固氮基因位于细菌的质粒上,而不在核区的大型环状DNA上,固氮基因属于原核生物,其结构中的编码区是连续、不间隔的。因此符合题意的是B。
2.下列有关生物固氮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固氮基因的编码区是连续、不间隔的
B.根瘤菌核区的大型环状DNA控制固氮酶的合成
C.将圆褐固氮菌制成菌剂,可以少施氮肥,提高作物产量
D.固氮基因工程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B 高粱、玉米都属于C4植物,C4植物的叶片中围绕着维管束的是呈“花环型”的两圈细胞:外层是排列紧密的叶肉细胞和内层的维管束鞘细胞。叶肉细胞中含有正常的叶绿体即存在基粒,水的光解发生在基粒上;维管束鞘细胞中含有的是无基粒的叶绿体,是不能进行水的光解。光反应产生的NADPH在暗反应中既能供氢,又能供能。C4植物固定CO2途径是先进行C4途径,即先将CO2转移到C4中,然后才转移到C3中。另外,在光能转化为电能时,电子的最终受体只是NADP+。
1.下列关于高粱、玉米叶结构及其光合作用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围绕着维管束的叶肉细胞排列疏松
②因为叶肉细胞的叶绿体有正常的基粒,所以,水的光解发生在叶肉细胞
③NADPH储存了能量,并具有还原性
④CO2中的C首先转移到C4中,然后才转移到C3中
⑤光能转化为电能时,电子的最终受体是ATP和NADP+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②③
9、答案:(1)甲状腺激素 肾上腺素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2)T细胞 效应B细胞
(3)不一定 SARS病原体是以RNA为遗传物质,易发生变异(其他答案合理也可得分)
解析:本题的知识背景有,人体体温相对稳定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其相关的激素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等;病毒进入机体,首先进行的是体液免疫,若病毒进入细胞则进行细胞免疫。若某人感染了SARS病原体痊愈后,但他不一定能免除再次感染的危险,其原因有二:一是SARS病原体是以RNA为遗传物质的病毒,RNA为单链结构,其分子中碱基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遗传信息的改变(基因突变),产生多种变异类型;其二,人体的免疫系统受到干扰,严重的免疫能力完全丧失,直至死亡,如艾滋病。
9、(9分)印度洋海啸之后,救援的医务人员在众多的灾后病人中发现有一位35岁的男性感染了SARS病原体。下表显示了该感染者两个星期内体温和体内相应抗体水平的变化情况。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日期 |
体温(℃) |
抗体水平变化 |
日 |
37 |
无 |
一 |
37 |
无 |
二 |
36.8 |
无 |
三 |
36.8 |
无 |
四 |
36.5 |
无 |
五 |
37 |
低 |
六 |
37.5 |
低 |
日 |
38.5 |
中 |
一 |
39.5 |
高 |
二 |
39 |
高 |
三 |
37 |
中 |
四 |
37 |
低 |
五 |
36.9 |
低 |
六 |
37 |
低 |
(1)机体感染SARS病原体后的发热源于产热增多和散热不畅,调节机体产热的激素主要有 和 。维持体温恒定的调节方式是 。
(2)人体首次对SARS病毒进行体液免疫产生抗体的具体过程可用图解表示为:
请在上述横线上填写恰当的生物学用语。
(3)此人感染了SARS病原体却能痊愈,他一定能免除再次被感染吗? 。理由是 。
8、B 考查过敏反应与体液免疫反应的区别。使人产生病理反应的应该是有明显疾病症状的反应,血清中的抗体可以清除抗原,这是一种免疫反应;血清中的白细胞介素,是能够加强效应T细胞功能和T细胞功能的物质,而皮肤细胞上的抗体是过敏原进入体内形成并吸附的,当它与过敏原接触时,可产生湿疹、麻疹等病理反应。
8、能够使人产生病理反应的是 ( )
A.血清中的抗体 B.皮肤细胞上的抗体
C.血清中的白细胞介素 D.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7、D 胰岛素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既可以增加糖的去路,又可以抑制糖的来源。在增加去路一面,先是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在抑制来源方面,是抑制肝糖元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这样的话,若胰岛素不足时,葡萄糖进入细胞障碍,同样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也发生障碍;而同时抑制肝糖元分解的能力减弱造成糖元分解加强,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的能力减弱造成葡萄糖增多。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