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6.红薯和土豆都富含淀粉,但红薯吃起来比土豆甜。为探究其原因,某兴趣小组在温度不同、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处于休眠期的红薯块根与土豆块茎处理30min后测定还原糖的含量。结果如图:
(1)由图中曲线可知,60℃时红薯还原糖含量最高,原因是________ __ _____。
(2)与红薯相比土豆不含还原糖的可能原因是______ _____。
(3)为了确定土豆中不含还原糖的原因,请完成以下实验:
实验原理:①淀粉能被淀粉酶水解为还原糖;
②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备选材料与用具:去掉淀粉与还原糖的红薯提取液,去掉淀粉的土豆提取液,双缩脲试剂A液,双缩脲试剂B液,斐林试剂甲液,斐林试剂乙液,苏丹红染液,质量分数为3%的淀粉溶液,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等。
实验结果预测:该实验最可能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可产生还原糖。由图分析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还原糖的含量变化趋势是先增后减,60℃时还原糖含量最高,说明此时淀粉酶的活性最大。(2)土豆含有大量的淀粉,但不含还原糖,最可能的原因是缺少淀粉酶,淀粉不能被水解为还原糖。(3)此小题是简单的条件限制性实验设计。分析该实验的题目是“确定土豆中不含还原糖的原因”,可知单一变量是有无淀粉酶,根据题目所给材料,实验的自变量为土豆提取液(去淀粉),用红薯提取液(去淀粉和还原糖)设置对照,因变量为还原糖,用斐林试剂进行检测。试管A中没有淀粉酶,不反应,仍为斐林试剂的蓝色,试管B中有淀粉酶,与淀粉反应生成还原糖,用斐林试剂检测,能产生砖红色沉淀。
答案:(1)还原糖是酶促反应的产物,60℃是相关酶的最适温度条件
(2)土豆不含淀粉酶
(3)②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
第二步:质量分数为3%的淀粉
第三步:等量的斐林试剂甲液和斐林试剂乙液注入C试管混合均匀 沸水加热2min
实验结果预测:A试管内液体为蓝色,B试管内液体为砖红色
5.尿液检查是诊断泌尿系统疾病的重要依据,对于某些全身性病变以及身体其他脏器影响尿液改变的疾病如糖尿病、血液病、肝胆病等的诊断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尿糖检测的原理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过程④为比色,若试纸呈深棕色,说明形成了较多的氧化亚铜沉淀,可推出此人尿液中含较多的葡萄糖
B.刚采集的尿液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后若呈紫色,说明尿中含有蛋白质
C.过程①可以看出葡萄糖氧化酶能作为新型生物去氧剂,若加入啤酒中可延长啤酒保质期
D.为确诊患有糖尿病,还应检测血液中胰岛素的浓度
解析:CD 若试纸呈深棕色,说明形成了较多的氧化亚铜沉淀,可推出此人尿液中含较多的还原性糖不能肯定是葡萄糖;刚采集的尿液中有尿素,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后可呈紫色;葡萄糖氧化酶可以将啤酒中的葡萄糖和氧气消耗,减少醋酸菌的氧化作用。
4.右图表示DNA片段,有关该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②③④构成了DNA的基本组成单位
B.②③④的特定排列顺序所含的遗传信息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C.解旋酶可使⑤处的化学键断裂
D.DNA连接酶可连接①处断裂的化学键
解析:B 遗传信息的表达要看在不同的细胞和不同的环境。细胞的分化就是基因的选择表达。在基因的结构里面有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的区别。关于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的结构课本上有介绍属于识记。解旋酶和DNA连接酶的作用在这里是正确的。
3.脂肪贮存较少的健康人,禁食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尿频的现象。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脂肪氧化供能时,产生了大量的水需要排出 B.蛋白质氧化供能时,产生了大量的水需要排出
C.脂肪转变成糖类时,产生了大量的水需要排出
D.蛋白质转变成糖类时,通过脱氨基作用产生了大量尿素需要排出
解析:D 禁食一段时间,血糖含量下降,脂肪,蛋白质水解补充;但脂肪贮存不足,则蛋白质脱氨基作用转化成糖类补充血糖,蛋白质通过脱氨基作用,含N部分转化成尿素,而不含N部分则转化为糖类或者氧化分解,尿素大量产生且需要排出体外,所以会出现尿频现象
2. 下列有关细胞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A.如果测得某种有机物分子的元素组成及其含量分别是:C-92.39%,O-3.52%,
N-2.75%,H-1.21%,S-0.006%,Fe-0.006%。该有机物最可能是蛋白质
B.如果希望用示踪原子标记的某种有机物只被组合到核酸而不组合到蛋白质中,应选择32P
C.假定一个细胞中的含水量保持不变,提高温度会使结合水与自由水之比减小
D.一个细胞有机物的含量是不变的,无机物的含量变化比较大,特别是水的含量变化最大
解析:D 正常细胞时刻进行着新陈代谢,各种物质尤其是有机物不停地更新,含量处于动态变化中。
2. DNA多样性、蛋白质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习题精选精练精析]
1. 胰岛素是在胰岛B细胞中合成的,刚合成的多肽称前胰岛素原,在信号肽酶的作用下,前胰岛素原的信号肽被切除,而成为胰岛素原。最后胰岛素原通过蛋白酶的水解作用,生成胰岛素(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前胰岛素原遇双缩脲试剂会发生蓝色反应
B.在胰岛素的形成过程中需要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协
同配合
C.信号肽酶作用的部位不可能是肽键
D.前胰岛素原水解所需的水中的氢用于形成-SH和-OH
[解析]选B。前胰岛素原水解的部位是肽键,所需H2O中的氢用于形成-NH2和-COOH。前胰岛素原、胰岛素原和胰岛素都含有肽键,遇双缩脲试剂可发生紫色反应。信号肽酶作用的部位可能是肽键胰岛素是分泌蛋白,合成及分泌过程需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共同作用。
1. 教材中和蛋白质有关的知识点归纳:
二 识别减数分裂、有丝分裂的关键是看是否具有同源染色体及同源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判断方法如下:
[习题精选精练精析]
1 有关真核细胞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无丝分裂过程核膜不消失
B.动物细胞仅以有丝分裂方式进行增殖
C.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形成细胞板,分裂成2个子细胞
D.无丝分裂仅出现于高等生物的衰老细胞
[解析]动物细胞可进行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而且无丝分裂主要出现在高等生物分化的细胞中,如鸡胚的白细胞等。在无丝分裂中,核膜和核仁都不消失,没有染色体和纺锤体出现,当然看不到染色体复制的规律性变化;动物细胞无细胞壁,所以有丝分裂末期不形成细胞板。
[答案]A
2:下列为卵巢中一些细胞图像,关于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细胞甲所处时期能够发生基因突变 B.细胞丙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
C.乙、丙各含2个染色体组 D.甲、丁不含染色单体
解析 基因突变往往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甲表示细胞有丝分裂的后期。细胞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中期,细胞中含有1个染色体组。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2个染色体组。甲、丁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已经分开,不存在染色单体。
[答案 ] D
3下图是细胞分裂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图中a~c阶段(不含a、c两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中始终存在同源染色体
B.细胞中始终存在姐妹染色单体
C.细胞中染色体数与DNA分子数的比由 1∶2 变为 1∶1
D.此期的染色体行为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解析] a~c段(不含a、c两点),包括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前、中期,b~c段无同源染色体;a~c段细胞中染色体与DNA的比值始终为1∶2;a~c段发生基因重组,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基因突变。
[答案] B
3 : a、b、c、d分别是一些生物细胞某个分裂时期的示意图,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A.a图表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
B.b图表示人的红细胞分裂的某个阶段
C.c图细胞分裂后将产生1个次级卵母细胞和1个极体
D.d图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单体
[解析]理解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各时期细胞及染色体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a图中外有细胞壁,染色体移向两极,细胞中央出现细胞板,故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b图为蛙红细胞的无丝分裂,而人成熟的红细胞不分裂。c图中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故为卵细胞形成的某时期图像,图中无同源染色体,且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两极,故为次级卵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分裂后将产生1个卵细胞和1个极体;d图为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其内有2对4条染色体,每条染色体上有2条染色单体,共8条染色单体。
[答案] D
5右图是某高等生物细胞局部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该生物属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
(2)若将图中①放入含有胰液的试管中,在适宜的条件
下充分处理,最先得到的产物应是 。实验后期还 得到了脱氧核甘酸,这说明 。
(3)该细胞处在 分裂 期,该细胞形成子细胞的类型有 种。
(4)已知基因A位于①上,基因b位于②上,则该生物体体细胞可能的基因型是 ;该细胞最可能的基因型是 ;可能性最小的基因型是
[解析] 解此题的关键是挖掘题目提供的隐含信息。题图为一细胞分裂图像,由这一图像进一步分析细胞分裂类型、时期及基因型是常见的题型,但关于同化作用类型及属生态系统中何种成分的问题,则需要先找出图中的隐含信息。有中心体和星射线,为动物细胞或低等植物细胞;再结合题干中“高等生物”这一信息作出正确判断--此细胞为动物细胞。可能性最小的基因型的推断是假设A、b均突变成它们的等位基因,形成AaBb的基因型。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此种突变的频率更低。
[答案] (1)消费者 (2)多肽 胰液中含有能分解DNA的酶 (3)有丝分裂 中 1(4)AaBb、AABb、Aabb、AAbb AAbb AaBb
5:甲图是某一动物体内5个不同时期细胞的示意图,乙图表示某高等哺乳动物减数分裂过程简图,丙图表示在细胞分裂时期细胞内每条染色体上DNA的含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甲中含同源染色体的细胞分裂图像有__________(填字母)。
(2)若是人的皮肤生发层细胞,则该细胞可能会发生类似于图甲中__________(填字母)所示的分裂现象,其中DNA数和染色体数之比为2∶1的是____________(填字母)。
(3)图甲中d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_。
(4)着丝点的分裂发生在乙图_________(填字母)细胞中,乙图C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__。
(5)在不考虑染色体变异的情况下,由1个卵原细胞生成的D与E在基因组成上存在差异,则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6)乙图中②过程中的___________是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
(7)若卵原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a,D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则B细胞的基因组成为______________。
(8)若一次分裂产生的D细胞性染色体组成为XX,则其可能原因是乙图中_____________(填编号)过程发生异常引起的。
(9)在图丙中,D′E′段所能代表的分裂时期是_________,其含义是____________,对应的甲图中应为_________细胞。
(10)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图丙中的_______段。该段若对应甲图中某些细胞,则可对应____________细胞。
[解析]由图甲可以看出,a为有丝分裂后期,b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c为有丝分裂中期,d为减Ⅱ后期,e为四分体时期;图乙中②为减Ⅰ分裂,③、④为减Ⅱ分裂,因此A为卵原细胞,B、C为次级卵母细胞和极体,D为卵细胞,E、F、G为极体,因此在不考虑染色体变异的情况下,由1个卵原细胞生成的D与E在基因组成上存在差异,则其原因可能是在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互换,或是减Ⅰ的间期发生了基因突变;在减Ⅰ后期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导致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减半,若卵原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a,D细胞基因组成为a,则B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a,因减Ⅱ分裂其实是一次特殊的有丝分裂。若D细胞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X,可能是乙图中②或③,即减Ⅰ过程中一对XX同源染色体没分开或是减Ⅱ过程中一对XX姐妹染色单体没分离而导致的。丙图代表的含义是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因此B′C′代表DNA的复制,C′D′代表每条染色体上含2个DNA分子,因此可表示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还可以表示减Ⅰ分裂的全过程及减Ⅱ分裂的前期和中期,因此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均发生在C′D′段,该段对应图甲中的细胞分别是b、c、e;D′E′段代表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答案]:(1)a、b、c、e (2)a、c c
(3)极体或次级精母细胞
(4)B、C 极体 (5)交叉互换或基因突变
(6)同源染色体分离 (7)aa (8)②或③
(9)有丝分裂后期、减Ⅱ分裂后期 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 a、d
(10)C′D′ b、c、e
5、(2010福建厦门3月质检)26I(13分)
某同学设计了下列实验,通过测定乙烯和CO2的产生量,探究“25℃室温条件下,在贮藏、保鲜过程中,乙烯合成抑制剂对毛叶枣果实的影响”。请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并回答问题:
(1)材料和器材
刚采摘的成熟度相近的毛叶枣若干,密闭容器,乙烯合成抑制剂。气相色谱仪(用于测定乙烯浓度),远红外CO2分析仪。
(2)方法和步骤
在25℃室温条件下:
①挑选足量的无破损,形状、大小、外观颜色相对一致的毛叶枣,随机分成2等份。编号为A、B。
②A组不做处理,B组 。
③从A、B两组中取出等量的毛叶枣分别放入两个相同的密闭容器内。
④一小时后,分别从两个容器内抽取等量气体, ,并记录数据。
⑤每隔3天,重复步骤③④。
(3)结果和结论
所得数据处理后得到下图(图1、图2分别表示A、B组实验结果)。
①从上图可以看出CO2产生量与乙烯产生量之间的关系是 ,形成上述关系的原因是: 。
②比较图1、图2所示的实验结果,你得出的结论是: ,从而说明乙烯合成抑制剂有利于毛叶枣的贮藏、保鲜。
[知能定位]本题考查乙烯的生理作用,属于考纲实验分析层次。
[解题关键]解决此题的关键是明确试验目的,根据实验设计的原则进行设计,进而得出正确结论。
[答案解析] 本实验目的是探究“25℃室温条件下,在贮藏、保鲜过程中,乙烯合成抑制剂对毛叶枣果实的影响”,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是有无乙烯合成抑制剂的处理,结合题中所给材料和信息知,A是对照组,B为实验组,在一定浓度的乙烯合成抑制剂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取出,从A、B两组中取出等量的毛叶枣分别放入两个相同的密闭容器内,测二氧化碳的变化量;由图可知CO2产生量随着乙烯产生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乙烯产生量的减少而减少,说明乙烯能促进细胞呼吸;比较图1、图2可确定乙烯抑制剂能抑制乙烯的产生,从而抑制细胞呼吸,有利于毛枣叶的贮藏和保鲜。
[易错点击]有的学生不能准确获取图中信息,表述不完整。
4、(2010山东潍坊抽样)25.某同学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NAA促进银杏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得了如图所示结果,有关本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实验的自变量是NAA浓度大小
B.银杏插条上侧芽的数目及饱满程度会影响实验结果
C.促进银杏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c
D.各组枝条用NAA处理的时间应该相同
[知能定位]此题考查学生实验分析能力,属考纲实验分析层次。
[解题关键]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试验目的,结合试验设计的原则,进行正确分析,同时理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答案解析]C由题知试验目的是“探究生长素类似物NAA促进银杏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自变量是NAA浓度大小不同,因变量是枝条平均生根数目,实验中要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ABD正确;生长素的作用特点是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由图知,并不能确定最适浓度,C不对。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