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210632  210640  210646  210650  210656  210658  210662  210668  210670  210676  210682  210686  210688  210692  210698  210700  210706  210710  210712  210716  210718  210722  210724  210726  210727  210728  210730  210731  210732  210734  210736  210740  210742  210746  210748  210752  210758  210760  210766  210770  210772  210776  210782  210788  210790  210796  210800  210802  210808  210812  210818  210826  447348 

5.(10北京卷)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答案D

[考点直击]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知识。此考点在高考中有出现。

[要点透析]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有关,若自然环境恶劣,则生物多样性小。群落演替过程中的多样性逐渐增加。生物种类越多,生物之间的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弱。

(10江苏卷)14长在路边的小草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看,它却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不包括

  A.它属于该地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B.它对于生态系统中其他种群的生存有利无害

  C.它可能含有对人类有重要价值的基因

D.它可能为某种害虫的天敌提高栖息地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价值的理解。小草为生产者,属于间接价值。小草的生长对和它具有竞争关系的种群不利,B项错误。C项中其不知道的基因价值属于潜在价值。为害虫天敌提供栖息地,属于间接价值,D项正确。

试题详情

15.(10江苏卷)某城市的一块荒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被改造成另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改造前后的一些变化见下表。据此作出的相关判断中错误的是

A.改造增加了该区域的湿地面积

  B.改造后该区域的植物多样性增加

  C.改造后该区域的小气候得到改善

  D.改造的主要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物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知识及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表中看出,改造后的生态系统水生植物较多,应是增加了湿地面积,从而使植物多样性加大,气候条件得到改善,其目的并不是为了提供生产、生活物质,正确先项为D。

(10重庆卷)24.明党参是我国珍稀药用植物,对其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的方法有

  A.设计细胞培养反应器,实现药用成分的工厂化生产

  B.大量培养愈伤组织,直接提取药用成分

  C.大规模栽培组织培养苗,获取药用成分

  D利用组织培养获得胚状体,制成人工种子

[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对明党参进行保护性开发可采用设计细胞培养反应器的方法,也可通过大量培养愈伤组织,直接提取,还可通过大量培育培养苗而获取药用成份,还可获取人工种子进行大面积种植,正确选项为ABCD。

(10江苏卷)14.右图为南极某海域的食物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A.  此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

B.  硅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

C.  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

D.  严禁过度捕杀蓝鲸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最大

答案:C

解析:此食物网共有8条食物链,硅藻是植物,属于生产者,不是分解者,生产者遭到破坏对食物网的影响最大。而磷虾在每一条食物链中都是第二营养级,所以C项对。

(10浙江自选模块)题号:18  科目:生物

生物学科与社会模块(10分)

  请在标有序号的空白处填空,并将序号及相应答案写在答题纸上,每空1分,共10分。

  下面是关于水体污染及净化的问题,请回答:

(1)    污水排入河道后,导致水体中的溶氧量下降,当耗氧速度等于复养速度时,溶氧量达到最低点,该点称为_①___,若污染不再加剧,溶氧量将逐渐回升。根据溶氧量变化绘制出的_②___曲线,可用来判断水质的污染程度,评估水体的_③___能力。

(2) 对生活污水,以往常采用将池塘改造成_④__方法来处理,其中起分解作用的微生物所需的氧气主要来自___⑤_和大气;现多采用活性污泥法来处理,该方法主要是利用__⑥__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分解有机物,用___⑦_设备为上述生物提供氧气,然后经_⑧___分离污泥,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

(3)黑藻等水生高等植物在我省分布广泛,它们不仅可以吸收水体中的N,还可以储积底泥中的重金属。根据上述材料,请拟定一个探究性课题的名称  ⑨   ,并写出需要检测的一个指标   ⑩  

题号:18    科目:生物

“生物科学与社会” 模块(10分)

(1)①临界点(点)  ②氧垂   ③自净

(2)④氧化塘  ⑤藻类的光合作用  ⑥好氧  ⑦曝气  ⑧沉淀

(3)⑨探究黑藻吸收N的能力或探究黑藻蓄积重金属的能力

   ⑩黑藻体内N的总量或黑藻体内重金属的总量

[解析]本试题以保护生态环境为背景综合考试氧垂曲线的理解,以及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体中的溶解氧逐渐被消耗,到临界点后又逐步回升的变化过程需氧污染物排入水体后即发生生物化学分解作用,在分解过程中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溶解氧的变化状况反映了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净化的过程,因而可把溶解氧作为水体自净的标志。

 如果以河流流程作为横坐标,溶解氧饱和率作为纵坐标,在坐标纸上标绘曲线,将得一下垂形曲线,常称氧垂曲线,最低点称临界点在一维河流和不考虑扩散的情况下,河流中的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和溶解氧的变化可以用S-P(Streeter-Phelps)公式模拟。

生态环境的保护

试题详情

23.(10分)

(1)CO2(1分) 绿色植物固定(或光合作用固定)(2分)

(2)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或发酵)(每空1分,共2分)

(3)3(1分) 兔和鼠(2分)

(4)食物链 营养级(每空1分,共2分)

试题详情

23.(10海南卷)(10分)

请回答:

(1)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______的形式进行。驱动整个生态系统运转的能量主要来源于_________的太阳能。

(2)分解者通过_____和_____的方式将有机物分解成CO2等释放到无机环境中。

(3)右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___条食物链,其中初级消费者是_____。

(4)如果环境中的某种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既不能分解,也不能排出体外,则该物质经____的传递后,便可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积累。因此,通常生物所在的____越高,该有毒物质在其体内的积累量越大。

试题详情

11.(10江苏卷)有人发起“多吃素食、少吃肉食”的运动,以支援粮食短缺地区的灾民。运用生态学知识对此的合理解释是

  A.多吃肉食会增加心血臂病的发病率

  B.直接以低营养级的生物为食将消耗生态系统更多的能量

  C.多吃肉食比多吃素食消耗的粮食总量更多

  D.节省的肉食可以帮助灾民提高营养水平

[答案]C

[解析]本题借助食物结构改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规律。生态系统能量传递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吃肉时人的营养级比吃素食时的营养级高,因此能量消耗多,消耗的粮食多。

碳循环

 (10广东卷) 26.(16分)

  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下表为A、B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

(1)    生态系统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______作用实现的,碳的释放主要是通过_____作用实现的。

(2)    表中_______时期的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原因是______。

(3)    由于过度的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导致大气中_____增加并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4)    人们正在积极开发新能源以减少碳排放。如“叶绿素太阳能电池”是模仿类囊体吸收光能的特征而制造的,类囊体吸收光能的过程发生在光合作用的_____阶段;又如经改造的蓝藻能在细胞内将光合作用产生的_____直接发酵转化为燃料乙醇。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碳元素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主要依赖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而由生物群落回归无机环境则主要依赖于各类生物的呼吸作用。在一个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碳吸收量应该基本上等于碳释放量。过度的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导致大气中CO2增加并引起全球气温变暖。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换发生咋子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

[答案]

(1)光合    呼吸

(2)A    碳吸收量应该基本上等于碳释放量

(3)碳循环    CO2

(4)光反应    有机物

试题详情

2.(10广州卷) 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A.竞争                B.共生

C.寄生                D.捕食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种间关系的分析。

[解题思路] 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反映的是种间关系中的竞争。从 “欺”入手,苗和草不同种,但是会争夺阳光,营养,种间竞争关系。

[答案]A

试题详情

24.(10分)

(1)0.5(1分)

(2)足够大 基因突变(或突变) 选择 0.25 不会(每空1分,共5分)

(3)0.4 0.2 0.4 会(每空1分,共4分)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010山东高考理综)6.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                 正确的分析是   A.恒温动物的④/③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   B.哺乳动物的③/①值一般为10%-20%   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③/②值   D.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分析。

[解题思路]恒温动物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维持体温,所以有机物的积累量(④)较少,其④/③一般高于变温动物。哺乳动物与其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应为:③/(①+未获取量)。肉食动物与草食动物的③/②大小无法比较。③/②越高,说明有更多的食入量转变成饲养动物的同化量,有利于提高动物的生长量。

试题详情

24.(10天津卷)(10分)

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0.4和0.3,请回答:

(1)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___。

(2)如果该种群满足四个基本条件,即种群_____、不发生_____、不发生______、没有迁入迁出,且种群中个体间随机交配,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____;如果该种群的子一代再随机交配,其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___(会、不会)发生改变。

(3)假定该动物种群满足上述四个基本条件,但不发生随机交配,只在相同基因型之间进行尊,则理论上该种群的子一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_____、____和______;如果子一代也同样只发生相同基因型之间的交配,其后代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_____(会、不会)发生改变。

试题详情

5.(10天津卷)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

草原类型
草甸草原
典型草原
荒漠草原
植物总种数
160
100
80
平均种数(种树/平米)
20
18
10
平均产量(千克干重/公顷)
2000
900
200
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
25.0
49.1
78.0

据表可以确认的是

A.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

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

C.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大于典型草原

D.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答案D

思路分析: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要注意随机取样,而不是在植物丰富的区域取样。典型草原中旱生植物的种群密度小于荒漠草原。流经某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该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经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仅根据表格中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的平均产量,不清楚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情况,无法比较2个草原上的生产者经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占植物总种数的比例为78%,大于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旱生植物的丰富度最高。

试题详情

31.(10新课标)(8分)

假设a、b、c、d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四个种群,其a、c、d的营养关系为,a与b的关系如图,a是该生态系统主要的自养生物,请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a和b的种间关系是__。

(2)若d大量死亡,则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加的种群是____   ,种群密度减少的种群是____。

(3)若持续干旱使a大量死亡,c和d种群密度将会    

(4)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     。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低、高)。   (5)为了调查该系统c种群的密度,捕获了5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40个个体,其中有5个带有标记,c种群的数量约为     个。

[答案]⑴竞争;⑵c、a;⑶降低;⑷恢复力稳定性、低;(5)400

[解析]a与b的关系可以看出在最初a、b的种群数量同时增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b的数量开始减少,说明在a、b竞争的过程中,a最终胜利。如果d的数量大量减少,即c的天敌数量减少,导致c的数量迅速增多,进而导致a被大量捕食,使得a的数量锐减。而如果干旱导致a即生产者大量减少,必将使得c和d的种群密度都会相应的减少。生态系统低于外界干扰的能力是抵抗力稳定性,而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种群数量、营养结构负责程度等都很低,因此抵抗力,因此抵抗力稳定性也很低。

[评析];“你死我活”的竞争曲线,而对于食物链中某一成分的改变而导致的种群数量改变的较易解答。最后一空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也是应该识记的,生物公式不多,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

(2010山东高考理综)8. 8.右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冲量   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答案]C

[命题立意]考查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分析。

[解题思路]在K/2时,种群的净补充量最大,因此对于有害动物不宜在此防治,因此A错误;该图示不能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由于人类与自然种群不同,受其他因素如计划生育的影响,因此B错误;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用于指导生产实际,因此C正确。在K值时捕捞鱼类得到的日捕获量最多,因此D错误。

(10安徽理综)6、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网身长145㎝,网目孔径0.169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表(单位:个):

 
物种1
物种2
物种3
物种4
物种5
物种6
物种7
物种8
物种9
物种10
甲类群
样本1
55
10
0
15
12
0
42
0
21
10
样本2
52
30
0
23
13
0
41
0
22
12
样本3
44
20
0
20
15
0
39
0
20
11
乙类群
样本1
33
40
12
40
0
10
25
11
15
22
样本2
35
60
10
41
0
12
30
14
27
21
样本3
33
50
18
35
0
11
25
12
16
19

下列关于甲、乙两个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的比较,正确的是

A、甲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2的种群密度小

B、甲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4 的种群密度大

C、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物种7的种群密度小

D、乙类群的丰富度小,物种10的种群密度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有关群落中的物种丰富度和种群密度大小的比较。物种丰富度定义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成为丰富度。所以甲类群的丰富度小,乙类群的丰富度大;种群密度是批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所以乙类群中的物种7种群密度相对甲来说较小。甲类群中的物种4的种群密度相对乙类群较小。所以C选项正确。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