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7.如图为某食物网,则正确的叙述有( )
A.图中共有7条食物链
B.图中成分加上细菌、真菌即为生物群落
C.若能量传递效率为20%,D每增重1 g,则A被消耗25g
D.当E减少时,短期内H的数量将增加
(解析] 本食物网内共有6条食物链;生物群落是 指所有的生物;D与A之间最短的食物链为A-E-D,沿此食物链若D每增重1 g,则A被消耗25g,D与A之间最长的食物链A+D十F斗C咔D,D每增重1g,则A被消耗625g,所以C选项中没有作出明确说明;当E减少时A会相对被G捕食的多,G的增加会使H在短期内增加。
答案 D
8(2007·南京模拟)下表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五个种群(存在着营养关系)的能量调查:
种群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能量(107kJ·m2) |
2.50 |
13.30 |
9.80 |
0.28 |
220.00 |
图①-④是根据该表数据作出的一些分析,其中与表中数据不符合的是 ( )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 根据该表数据可知,五个种群的营养关系:戌>乙(丙)>甲>丁,由食物网可知:乙、丙处于同一营养级,二者存在着竞争关系,而不是捕食关系。曲线③表示捕食关系;④表示竞争关系。
答案 A
6.绿眼虫是一种原生生物,在有光条件下能进行光合作用,无光条件下却能在水中摄取周围环境中的有机物。在生态系统中它 ( )
A.是生产者
B是分解者
C.既是分解者又是消费者
D.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
(解析] 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说明是生产者;能够把外界有机物转化为自身物质,说明为异养生物,又“摄取周围环境中的有机物”说明是分解者。
答案 D
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
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问关系
[解析]:此题考查信息传递的种类、特点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主要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可以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并不一定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信息传递对于生物种群的繁衍、调解生物的种间关系以及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过程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答案:D
4、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 B.一定能固定CO2
C.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 D.一定是植物
[解析]:此题考查对生产者的理解。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一定处于第一营养级,能够利用光能或化学能把CO2和H20制造成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绿色植物,但也有像硝化细菌等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微生物。
答案:D
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解析] 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两个方面: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国内。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成份和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越大,相应地,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小,题中A、C、D选项中的生态系统,都是向着成分和营养结构复杂化的方向发展,而B选项中生态系统是趋
向单一化(只让牧草生长)发展,其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答案:B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着一定的关系,在下图所示曲线中能准确表
示两者关系的是(a代表抵抗力稳定性,b代表恢复力稳定性)( )
[解析]: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越稳定而恢复力稳定性应该越低,由图可以知道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所以恢复力稳定性与营养结构成相反关系,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成相反关系。
[答案]: A
1.世界上有4000多种蟑螂。蟑螂可以传播多种病菌,蟑螂粪还可使人过敏。这种害虫很难被消灭。研究人员最近人工合成出雌蟑螂吸引雄蟑螂的性外激素成分,研究人员认为可借助这种人工合成物质开发诱捕雄蟑螂的新方法。在实验中,研究人员把这种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浸入纸中,放在距雄蟑螂55厘米的位置,结果在1分钟内有60%的雄蟑螂被这种激素所吸引。研究人员还在猪圈里放置了千分之一克这种性外激素,结果一个晚上诱捕30只雄蟑螂。以上材料不能说明( )
A.蟑螂的性外激素由雌蟑螂分泌,具有挥发性
B.蟑螂的性外激素是一种信息素
C.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信息传递能在种群的繁衍过程中起作用
[解析]:外激素是一种化学物质,属于是化学信息。
[答案]:C
18.(11分)脂质体是根据磷脂分子可在水中形成稳定的脂质双层膜的原理而制备的人工膜。单层脂分子铺展在水面上时,极性端(亲水)与非极性端(疏水)排列是不同的,搅拌后形成双层脂分子的球形脂质体。
(1)将脂质体置于清水中,一段时间后发现,脂质体的形态、体积没有变化,这一事实说明脂质体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 。
(2)脂质体的形成是由于磷脂分子结构同时具有 的特点,脂质体中裹入DNA就可以作为基因工程的一种工具--运载体,原因是 。
(3)由脂质体的形成原因及特点分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 ,同时也可推测水分子的跨膜运输不是真正的自由扩散,它最可能与膜上 成分有关。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试图从人血红细胞、肾小管壁细胞膜上寻找这种蛋白质--CHIP28,他以这两种细胞为实验材料的最可能依据是 。
(解析)在水中脂质体形成的原理是磷脂分子具有疏水端和亲水端,在水中时磷脂分子朝向水面的一定为极性端,这样很可能就形成双层稳定的脂质体。脂质体应用广泛,例如:脂质体裹入目的基因导入细胞内(由于它与膜结构类似,易融合)作为基因工程的运载体;裹入抗癌药物和配备制导系统,即单克隆抗体(由细胞工程产生),就可以专一性地杀灭肿瘤细胞。由脂质体的结构可推测出细胞膜应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其疏水端相连在中间,也可推测水分子不是真正的自由扩散而与膜上的蛋白质有关,选择吸水能力强、膜成分单一的材料进行验证最理想。
17.(14分)图一表示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图二表示动物细胞某种活动情况。据图作答。
(1)图一细胞内完成能量转换的结构有______ ________(填标号和名称);该细胞在离体条件下脱分化后,增殖过程中会消失的结构有_______ (填标号和名称)。
(2)研究图二细胞生命活动过程,一般采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_ __________。
(3)若图二细胞表示动物胰脏内的细胞,⑥可能为_______ _______________。
(4)从图二中可看出,通过形成囊泡形式相互转化的生物膜是_________ _____。
(5)若图一是油脂腺细胞,参与油脂合成与分泌过程的细胞结构和参与图二所示物质的合成和分泌活动的细胞结构相比,不同的是______ ________。
[解析]:(1)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结构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在成熟细胞脱分化后,增殖过程中,核膜、核仁以及大液泡会逐渐消失。
(2)在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运输过程中,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氨基酸示踪法。
(3)胰腺包括内分泌部和外分泌部,内分泌部可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外分泌部分泌胰液,内含各种消化酶。
(4)以形成囊泡或“出芽”形式转化的生物膜是内质网膜和高尔基体膜以及高尔基体膜和细胞膜。
(5)分泌性油脂在内质网上合成后,经高尔基体再加工后分泌排出,核糖体不参与此过程。
[答案]: (每空2分)
(1)1线粒体、3细胞质基质、6叶绿体(基粒和基质)(3分)
4核仁、5核膜、8液泡 (3分)
(2)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2分)
(3)胰液(消化酶)、胰岛素、胰高血糖素(2分)
(4)内质网膜和高尔基体膜、高尔基体膜和细胞膜(2分)
(5)合成和分泌油脂不需要核糖体参与(2分)
16.(14分)下表是5种生物膜中三种物质--蛋白质、脂质、糖类的含量对比表,
生物膜 |
蛋白质(质量分数%) |
脂质(质量分数%) |
糖类(质量分数%) |
人红细胞膜 |
49 |
43 |
8 |
大鼠肝细胞膜 |
59 |
35 |
2.9 |
内质网膜 |
67 |
33 |
含量很少 |
线粒体外膜 |
52 |
48 |
含量很少 |
线粒体内膜 |
76 |
24 |
含量很少 |
癌细胞膜 |
67 |
33 |
含量很少 |
请回答:
(1)从上表可以看出,细胞内的各种生物膜的 大致相同,但 有差别,其中细胞膜上的糖被的化学成分是 和 。
(2)表中的5种生物膜中, 在各种膜结构中处于中心地位,在合成旺盛的细胞里,其总是和 紧密相依。
(3)表中的膜物质含量的差别说明正常细胞膜具有不同与其他膜的功能是 。
(4)癌细胞膜与正常细胞膜相比,膜的组成成分的差别是 ,导致癌细胞膜与正常细胞膜在功能上的差别是 。
(5)细胞在癌变的过程中,细胞膜上会产生 和 (写中文名称),它们可作为细胞是否癌变的指标之一。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有关细胞膜的成分以及各成分的功能。不同的生物膜其组成成分是大致相同,但含量有差别。细胞之所以能识别“自己”和“非己”物质就是依靠细胞膜表面的糖被(即细胞外的一层糖蛋白)。假若细胞发生癌变,其细胞膜表面的成分也会发生相应改变,如产生甲胎蛋白、癌胚抗原,另外糖蛋白也会减少,使细胞间黏着性降低,细胞容易扩散转移。
[答案]:
(1)化学组成 含量 糖类 蛋白质 (2)内质网 线粒体
(3)识别和信息传递(2分) (4)糖类很少(2分) 细胞之间的黏着性很小(2分)
(5)甲胎蛋白 癌胚抗原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